第一家基金会见证中国公益27年

    从中国第一家基金会——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于1981年在北京成立到今天,中国基金会已经走过27年的历程,逐渐成长为中国慈善公益事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 本报记者 宋 扬

    前不久,第七届“全国十佳春蕾园丁”、“全国十佳春蕾女童”表彰活动在北京举行,与以往几届评选以义务教育阶段的“春蕾生”为主不同,本届的评选结果反映了“春蕾计划”在资助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女童的基础上,逐步扩展到资助高中教育阶段及关爱“留守、流动儿童”。
  本次评选活动的主办方,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以下简称中国儿基会)成立于1981年7月28日,是中国第一家基金会。27年来,中国儿基会见证了中国基金会发展、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峥嵘岁月。
春蕾计划关注弱势女童
    “春蕾计划”从推出到转型,也正好反映了中国基金会开展公益项目的发展过程。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基金会纷纷推出助学类公益项目,关注支持对象都是中国农村贫困地区的儿童,中国青基会的“希望工程”等助学项目亦是如此。无论是运作项目、还是开展募款,这个阶段的工作为基金会日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随时间推移,政府相关政策的出台,义务教育阶段“无钱上学”的孩子越来越少,各基金会纷纷对原有的助学项目进行转型,并推出新的项目。
    1989年,中国儿基会推出了旨在救助我国贫困地区失学女童重返校园的公益项目“春蕾计划”。
  1996年,为推动“春蕾计划”的深入实施,使那些初中或高中毕业后没能继续升学的春蕾女童回乡后依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中国儿基会特别设立了“春蕾女童实用技术培训专项基金”,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
  截至目前,“春蕾计划”已经在全国普遍实施,共募集资金6亿多元,遍布全国30多个省区市,兴建600多所春蕾学校,资助170多万人次贫困女童重返校园,对40余万女童进行实用技术培训。“春蕾计划”已经发展成为多视角、多方位促进女童全面发展的儿童公益项目。“春蕾计划”已经成为我国民间公益组织促进女童教育发展的最成功、最有影响力的范例。2005年“春蕾计划”被民政部授予“中华慈善奖”。
  目前,随着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的颁布以及国家“两免一补”助学政策的实施,中国儿基会及时调整“春蕾计划”资助重点,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贫困女童的资助,从学杂费转移到生活费用的资助;资助范围也从小学、初中阶段扩大到了高中甚至大学;并加大实用技术培训的力度;根据当前我国农村大量劳动力转移城市,出现了“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现象,“春蕾计划”又开展了向农村“留守儿童”集中的地区捐建“春蕾寄宿制学校”的公益项目。

零钱公益折射中国基金会募款现状

    为进一步创新劝募模式,中国儿基会坚持“零钱慈善”理念,在全国各地设立了万台视频募捐箱。中国儿基会又先后与中国移动公司和中国联通公司合作,在我国率先推出了“8858”、“9592”手机公益短信募捐项目。随后又开通了“12361”固定电话募捐特服号码,为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奉献爱心提供了全新便捷的捐赠平台。
  零钱公益,是中国基金会开发公众募款资源的一个探索,这表明,中国基金会正脱离单一依靠企业大额捐赠的状态,开始一手抓企业捐赠、一手抓公众捐赠,正所谓“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两手齐抓使得中国基金会的募款能力不断增强,基金会开始做大、做强。根据2008年4月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慈善劝募市场报告》显示,中国有15个基金会净资产超亿元的基金会,这15个基金会的净资产之和占所有全国性基金会净资产总额的61%;另有12个基金会捐赠收入超亿元的基金会,其捐赠收入之和占总额的73%;7个公益支出超过亿元的基金会,其公益支出之和占总额的68%。
  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在内的15家基金会和中华慈善总会的净资产都超过亿元。中国扶贫基金会等基金会年收入超过亿元。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等基金会公益支出均超过亿元。
  但在一些规模大、资产额高的基金会存在的同时,同样存在一些规模、资产日益缩小的基金会。部分基金会募款能力极差,全年募款收入为零就说明了这一问题。

完善内部治理 荣获5A


    前不久刚刚结束的中华慈善大会将中国公益事业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中国儿基会正是此次会议的主办方之一。此次中华慈善大会的中方主办机构6家基金会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都是5A级基金会,也正是如此才能担当主办机构。
  2008年4月29日,国家民政部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基金会评估工作总结暨授牌大会”。中国儿基会等6家基金会获得5A级等级,13家基金会获得4A级等级,19家基金会获得3A级等级。
  2007年10月,民政部启动了对基金会的评估工作,整个基金会评估工作历时4个月,参与专家51人,实地考察近400人次,先后对62家报送材料的基金会进行了评估。这是我国自开始民间组织管理以来,首次由政府主导对基金会情况进行的全方位评估。
  鼓励其进步、鞭策其发展。无疑是此次基金会评估工作的最大意义。为基金会评定等级,不但可以提高这些机构的公信力,帮助其树立良好的形象,同时可以促进其良好运作,募集更多资金更多,扩大社会影响力。
  今年10月8日,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官方网站“中国社会组织网”公布了基金会2007年年度检查结果名单。年检结果显示,中国儿基会等65家基金会“合格”、 23家基金会“基本合格”、12家基金会“不合格”。合格率为88%。
  虽然部分基金会在理事会建设、工作人员超龄等问题上仍须改进,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基金会在完善内部治理的道路上不断前进着,并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

■大事记
●1988年,《基金会管理办法》颁布实施,它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基金会的立法。此后一直到1999年,我国对基金会的登记管理主要实行业务主管单位、人民银行和民政部门三方负责的管理体制,即业务主管单位同意,人民银行审查批准和民政部门登记注册。
●1996年,国家民政部对全国社团清理整顿之后,基金会的发展基本停滞不前,甚至1999年至2004年五年之间,国内没有一家新设立的基金会。
●2004年6月,《基金会管理条例》实施,首次将中国基金会划分为公募基金会和非公募基金会两大类,鼓励企业和个人在公益事业中担当社会责任,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从事公益事业。这一年也被称为中国基金会的转折之年。
●2005年6月,民营企业香江集团出资5000万人民币设立“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该基金会是我国首个国家级私立基金会。此后,越来越多非公募基金会投入到蓬勃发展的中国公益事业中。
●2006年,根据《基金会管理条例》和《基金会年度检查办法》的规定,国家民政部首次对在民政部登记的基金会进行2005年度检查。
●2007年,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美国)北京代表处等13个境外基金会依法登记设立了在华代表机构,这些慈善组织在我国活动,提供了资金、信息、技术、经验以及一些先进的理念。
●2008年4月,国家民政部召开"基金会评估工作总结暨授牌大会"。这是我国首次由政府主导对基金会情况进行的全方位评估。

■基金会在中国
    目前中国已设立基金会超过1400个,其中公募基金会1015个,非公募基金会335个。非公募基金会数量约占基金会总数的三分之一,民政部登记的120个全国性基金会中有37个非公募基金会,原始基金总额将近13.2亿元。在北京、江苏、浙江等地的非公募基金会数量已经超过公募基金会。
    截止到2007年,中国基金会资产总额突破100亿,年募集资金超过80亿元。
    目前,依据《基金会管理条例》,已有13个境外基金会依法登记设立了在华代表机构,包括李嘉诚基金会(香港)北京办事处、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美国)北京代表处、威廉·杰斐逊·克林顿总统基金会北京代表处等。

■背景
    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成立于1981年7月28日。20多年来,中国儿基会恪守为抚育、培养、教育儿童少年,辅助国家发展儿童少年教育福利事业的宗旨,汇聚社会爱心,为我国儿童公益事业做出了一定贡献。
    中国儿基会曾资助了幼儿园、儿童福利院、少年宫、SOS儿童村、儿童活动中心、学校等儿童生活、学习和活动场所,还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公益活动,为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
    为进一步创新劝募模式,中国儿基会坚持“零钱慈善”理念,在全国各地设立了万台视频募捐箱。在我国率先推出了“8858”、“9592”手机公益短信募捐项目。随后又开通了“12361”固定电话募捐特服号码,为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奉献爱心提供了全新便捷的捐赠平台。
    20多年来,中国儿基会恪守为我国儿童教育福利事业竭诚服务的宗旨,用诚信凝聚了社会爱心,用执著和奉献谱写了一曲曲儿童公益事业的动人乐章,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支持和赞誉,先后被中央机关和国家有关部委授予“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先进集体”、“抗击‘非典’先进全国性社会团体”、“全国先进民间组织”、“中国扶贫奖‘劝募模式创新奖’”、“中华慈善奖”等荣誉称号。
    

版权所有:公益时报社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路甲6号 邮编: 100020
通用网址:公益时报 京ICP备05004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