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社会星火燎原

   1994年3月,中国第一家民间环保团体——自然之友在国家民政部门注册成立,发展至今,全国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总量已经超过38.6万个。从无到有,中国公民社会力量一步步壮大、发展,不断创新服务回馈社会。

■ 本报记者 宋 扬

   1993年,北京首次申办奥运会,据媒体报道,当国际奥委会官员问及中国有无民间环保组织时,中方代表团不知如何作答。
   在那个时候,中国第一家民间环保团体——自然之友已然在酝酿成立中。第二年3月,自然之友正式登记注册成立,这也是中国第一个在国家民政部门注册成立的民间环保团体。

第一家草根“注册记”

   自然之友登记注册之路并不顺畅。
   依据当时的规定,成立社团必须称之为“协会”或“学会”,所以自然之友几位发起人将组织定名为“绿色环境文化协会”。
   1993年4月,自然之友创始人之一的梁从诫主笔草拟了章程。他咨询了民政部后,得知社团登记必须找个挂靠单位做“婆婆”。
   于是自然之友另一创始人杨东平和梁从诫便首先向国家环保局提出申请。
   接待他们的外联工作人员很为难。他展示了桌上一堆广场鸽协会之类的申请材料,“几个人申请注册一个协会,管理部门谁来负责?批准这个,不批准那个,依据什么标准?”依据社团登记管理的规定,同一行政区域内同类社团只能注册一个,此时国家环保局已有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挂靠,申请被拒绝。
   北京环保局、科协、政协……他们往返于可能的挂靠部门间,结果都是无功而返。
   这时国家环保局的一位普通工作人员出主意,可以挂在一个二级单位下面,二级社团不用单独注册。
   梁从诫想到了他当时任职的中国文化书院,他在书院的理事会上提出,能否在书院下面成立一个绿色文化分院,得到同意。
   据此,申请再次递到文化书院的上属单位文化部。当时文化部审批人员很纳闷,书院里弄个绿色文化分院,是什么意思?他只   好这样回答,“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人和自然的关系,比如天人合一。”拿着文化部盖了章的文件和借来的300元注册费,梁从诫又走进了民政部社团司。
   1994年3月31日,批准公章盖下,中国第一家在民政部正式注册的民间环保组织正式成立。

草根组织曲折的发展之路


   注册之路虽然曲折,但自然之友最终得以在民政部门正式登记注册成立,但并不是所有的草根组织都这么幸运。
   作为中国最早成立的草根组织之一,红枫中心在今年迎来了她20岁的生日。然而在成立之初,由于找不到业务主管单位,红枫中心只好挂靠在工商部门。其实像红枫中心的这种找不到主管单位的遭遇并不是个案。在中国,据学者估计,活跃在基层、找不到主管单位、未纳入登记管理的所谓“草根组织”全国约有80到100万个。
   自然之友虽然正式登记注册,但成立后的发展也一波三折。
   谈及中国草根组织最初的发展状况,缺乏人才、缺乏资金、缺乏资源是最好的概括。由于不被企业认可、政府购买服务少之又少,草根组织最初的发展阶段资金十分匮乏。中国草根组织只能依靠国外慈善机构的资助资金开展项目。
   而今天,草根组织早已经多元化自己的筹款渠道,这也有赖于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公募基金会、非公募基金会的项目招标,政府购买服务,企业购买服务,中国草根组织不再单一依靠国外善款开展自己的项目。
   吸引人才、完善内部治理、树立品牌、利用媒体打造自身形象,中国的草根组织一直在不断完善自己,并总是探索新的发展道路。
   正因为如此,近些年,中国社会组织一直呈现较快发展态势,截至2008年6月底,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总量已经超过38.6万个,其中社会团体21.1万,民办非企业单位17.4万,基金会超过1400个,较之1988年增长了87倍,年均增长40%多,而县以下社会组织数量接近总量的60%。

逐渐增强的志愿奉献意识

    中国公民社会发展这些年的进程来看,全社会的慈善意识普遍提高,公民参与慈善事业的热情逐步提高,社会慈善文化氛围大为改善。
   公益理念普及的重要标志就是志愿者。自然之友成立之时,国人对草根组织、公民社会这类的词汇闻之甚少。到现在,志愿者、草根组织、社会组织已经不再是新鲜词汇。
   十多年来,自然之友累计发展会员一万余人,其中活跃会员3000余人,团体会员近30家。各地会员热忱地在当地开展各种环境保护工作,多位会员荣获各级嘉奖;由自然之友会员发起创办的社会组织已有十多家。
   自然之友外,中国其他的草根组织也都拥有众多的志愿者,他们无私的奉献了自己的时间、精力、专业知识和技术。草根组织正是因为免费拥有志愿者这一巨大的财富资源,才能低成本的高效运转。正是这些志愿者,推动着中国草根组织的发展。
   今年,年初的冰雪灾害,年中的512汶川大地震以及北京奥运会,这三大事件极大的激励了中国人志愿奉献的热情。据统计,奥运会志愿者超过了100万,地震灾区救灾志愿者超过了300多万。
   志愿者在“5·12”抗震救灾和奥运会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何更好地利用志愿者的资源,同时让更多人积极参与到社会公益事业中,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公益项目
●推动改善公众环境行为
绿地图
   绿色希望行动
   美境行动
   “羚羊车”青少年可持续发展
教育
   26度空调节能倡导行动
   夏至关灯
低碳出行
绿色选择

●环境公共政策倡导
年度《中国环境绿皮书》
保护地与公众参与

●草根环保力量合作与支持
  中国环境NGO在线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
中国民间协作网络(ESD-C)
保护草原联合项目
“5·12”灾区重建行动
蒲公英小额资助

●绿色传播
自然讲堂
   自然之友通讯

●其他
中韩荒漠化防治合作
   骑行北京
   东北亚青年环境网络
   白河行
   中国人与水摄影大赛
   乡村教师培训
   “金融与环境”行动

■数据
   截至2008年6月底,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总量已经超过38.6万个,其中社会团体21.1万,民办非企业单位17.4万,基金会超过1400个,较之1988年增长了87倍,年均增长40%多,而县以下社会组织数量接近总量的60%。
   中国社会组织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行业协会商会59783个,科研学术类的社会团体40871个,教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有80666个,卫生类民办非企业单位有28050个。
   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度,全国各类社会组织吸纳社会各类人员就业456.9万人,比上年增长7.4%;形成固定资产总值682亿元,比上年增长61.2%;收入合计1343.6亿元,比上年增长111.3%;各类费用支出900.2亿元,比上年增长99.9%;社会组织增加值为307.6亿元,比上年增长173.9%,占服务业的比重0.32%,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东部发达地区社会组织数量较多。全国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2.4万个,东部发达地区每万人拥有3.03个,其中上海市每万人拥有4.5万个。从总数看,东部九个省市社会组织数量占全国总数的45%,其中山东有47302个,广东、江苏、浙江均超过2万个。

■点评
中国社会组织(NGO)的发展道路
   NGO的种种特性和优势,表明它们在中国的转型时期所蕴涵的巨大发展潜力,NGO发展面对的经济、社会、制度、文化、国际等各方面环境都是富有挑战性的,也充满了机遇;反过来,NGO的发展又将成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社会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助推器。
   中国的社会组织在80年代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90年代又形成新的发展高峰。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NGO发展所走过的道路,可以清晰地看到:随着政府改革和市场经济的推进,NGO越来越成为解决许多社会问题时必不可少的组织机制,但是,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就其能够和应当发挥的作用言,特别是,和国外NGO的发展相比,和正在兴起并益趋完善的市场经济的发展相比,和改革开放中社会巨大变迁带来的需求相比,我国的NGO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它们面临着自身能力建设和外部法制、政策环境等方面的双重制约,在这些问题的背后,是处在转型时期的整个中国社会。可以说,中国NGO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实际上是社会结构变迁的结果,反映了整个社会在转型过程中价值观念、治理模式与体制的根本转变。
(清华大学NGO研究所副所长 贾西津)
    

版权所有:公益时报社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路甲6号 邮编: 100020
通用网址:公益时报 京ICP备05004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