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新闻
   第03版:新闻
   第04版:党建
   第05版:社会治理
   第06版:社会工作
   第07版:社会工作
   第08版:新闻
   第09版:新闻
   第10版:新闻
   第11版:公益资讯
   第12版:公益资讯
   第13版:新闻
   第14版:ESG
   第16版:志愿服务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激活诉讼志愿服务这“一池春水”
2024年度“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启动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新闻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党建

第05版
社会治理

第06版
社会工作

第07版
社会工作

第08版
新闻

第09版
新闻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公益资讯

第12版
公益资讯

第13版
新闻

第14版
ESG

第16版
志愿服务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24年09月24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激活诉讼志愿服务这“一池春水”

2024年是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三中院”)“为您‘诉’说”志愿服务站的第十个年头。位于首善之区的三中院人,始终在寻求从“0”到“1”的创新突破,始终在追求从“1.0”到“3.0”的动能提升,志愿服务日志上的每一章节无不浓缩着党建引领、人民至上、践履笃行、奋楫争先的恢弘图景。

   十年砥砺奋进,十年春华秋实。2018年3月,“为您‘诉’说”志愿服务站被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首都学雷锋志愿服务站”;2020年5月,被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首都学雷锋志愿服务示范站”;2023年3月,被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评为“2022年度首都学雷锋志愿服务最佳志愿服务项目”。三中院连续四年被评为“北京诉讼服务先进法院”。

   “为您‘诉’说”志愿服务站为何能成为法院诉讼服务的一张“金色名片”,又何以笃定前行、高质量发展?我们可以从它“萌芽破土”“发荣滋长”“扎根沃土”和“栽法育术”中寻求答案。

  举旗定向,用心打造司法为民的“新引擎”

   善谋者胜,远谋者兴。2014年8月,三中院启动与北京高校共建服务机制,与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建立志愿服务项目。2015年3月,诉讼服务办公室正式成立,一整套更加成熟的组织架构、制度体系加速形成。

   当问及志愿服务情况时,管理人员常闳钰边走边介绍:“人员构成,由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志愿者和三中院团员青年组成。中国政法大学志愿者一般为共产党员或共青团员,由中国政法大学招募,平均年龄在24岁左右,每3个月轮换一次,每期10人左右,全是精挑细选的法学类专业学生;工作地点,就在三中院诉讼服务中心工作站;工作模式,每天由1人引导2名志愿者为来院群众提供法律服务,每天接待时长在6.5小时左右;工作内容,主要是为来院群众提供诉讼指引、法律咨询、代写法律文书、多元解纷指引等诉讼服务。人员管理,由诉讼服务办公室牵头,具体负责人员调配使用、岗前培训、教育管理和制度建设等工作。”“您好,阿姨,请问您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吗?”“啊,我问我那官司的事,听说你们给咨询,还给写状子,这是我那一审的判决书,帮忙给看看!”“好的,阿姨,您稍等,我看看您这材料。”

   ……

   “早几年借给朋友点儿钱,老不还!现在我还能告他还钱吗?”“叔叔,您再说详细点儿,我帮您分析分析!”

   ……

   伴着清晨的一缕阳光,夹杂着来院群众“家长里短”的攀谈声,三中院“为您‘诉’说”志愿服务者开始了新一天的服务工作。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志愿服务者在这里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着,一招一式、一板一眼,一点一滴、一朝一夕书写着三中院故事。

  静水深流,专心厚植为民服务的“赤子情”

   心在哪儿,行动在哪,收获就在哪。志愿服务者思想的“种子”在这里扎根发芽,谱写了一曲曲动人乐章,产生积极效应。

   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援助、化解纠纷,多次受到群众赞誉和肯定,形成“宣传效应”。第7期志愿服务者杨京津把代写完的3000多字的诉状,亲手递到王奶奶手上,叮嘱再三。王奶奶的脸上露出久违的微笑,连连称赞道:“哟,这帮小孩儿可真厉害,咨询啥都讲得头头是道的,最重要的是还可以给我写状子,可帮了我老太太的大忙啦!”

   不仅近距离观摩服务实践的可遇、可学、可行,还体悟到司法服务的温度、力度和深度,形成“叠加效应”。第27期志愿者王昕月在工作日志上回忆道,“2022年5月的一天,正在窗口工作的干警朱芮萱见一位女士匆忙走来,赶紧起身上前询问,结果发现是位听力障碍者。朱芮萱抓起电话,一边安排志愿者和法律援助律师接待,一边拨打手语老师的手机,最终帮助这位听力障碍者解决了民事案件上诉事宜。事后,这位听力障碍者特意来院找到朱芮萱,用手语表达谢意。她这种随机应变的处事能力和人民群众对她的那份信任、尊敬,着实让人羡慕、受益。”

   兼具“沉浸感”与“自豪感”的服务实践虽微小,但在志愿服务者的内心深处泛起“大波澜”“大涟漪”。现已入职三中院的第23期志愿者张淼杰,曾在实习日记中写道,“在我看来,做诉讼服务工作最重要的品质是耐心亲和,尽量保持平和冷静。我们应当换位思考,充分理解当事人的焦急情绪,并在了解其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抓住当事人的核心诉求,为其提供相应的解决办法……在三中院的这段时光,有所收获,有所成长,这段经历值得我们铭记在心。”

   这就是一个个志愿服务者的心路历程,也是他们书写三中院故事的生动实践。他们的一言一行无不朴素、平凡,但这平凡之举蕴藏着一股力量、一种精神,使得这种“平凡”变得“不平凡”。也正是在这一言一行中,他们收获了知识、信任、快乐和尊重。

   “为您‘诉’说”志愿服务站成立10年来,先后组织31期共200余名志愿者参与其中,帮助指导当事人撰写法律文书5600余件、提供诉讼程序咨询7500余次、解答法律知识8800余次,“零距离”为群众“问诊把脉”“答疑解惑”,诉讼群众获得感满意度不断提升。经过多年“打磨”,“为您‘诉’说”志愿服务站已颇具“影响力”,经常有周边群众慕名前来寻求帮助。

  与时偕行,全心练就一站式服务的“铁臂膀”

   三中院在做大建强“为您‘诉’说”志愿服务站的基础上,联合打造“二室、一线、一队、一站”综合服务体系,不断带动诉讼服务水平快速提升。二室,即公益律师工作室和法律援助律师工作室;一线,即北京法院12368诉讼服务热线;一队,即“习近平法治思想宣传队”,兼“普法驿站”组织运营。

   2016年6月,三中院相继与北京市律师协会、北京市法律援助中心合作,共同成立公益法律服务站、法律援助工作站,30名专家型律师、19家律师事务所450余名执业律师进驻诉讼服务中心轮值,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诉讼引导、参与诉前诉后调解等法律服务。近两年来,累计受众1500余人次,收到群众表扬信40余件次,受到群众广泛好评,取得良好社会效果。

   “我在外地出差,最近回不来,是一定要去法院才能提交诉讼材料吗?”

   “您如果不方便的话,可以通过邮寄的方式提交诉讼材料。”

   ……

   热线接听、记录、工单审核、派发、回访,工作信息统计分析是12368诉讼服务热线坐席员的工作常态。热情、周到、细致的答复,总是让来电群众如沐春风、竖起大拇指。近两年来,先后开展专题业务培训25期,接听热线9.5万余通、有效回访1.2万余通,获锦旗7面、表扬件40余次,人民群众满意度达99.85%。“请问法官,拆迁补偿款在家庭成员间要如何分配?”“劳动仲裁被驳回了能不能去法院起诉?”

   “民间借贷案件胜诉了,碰到‘执行难’怎么办?”

   ……

   2023年3月初,社区群众早早排起了长队,针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向法官们进行咨询,法官耐心细致地为群众答疑解惑。在第60个学雷锋纪念日前夕,三中院联合东城区景山街道社区青年汇,以京法巡回讲堂的形式开展“学雷锋”志愿活动,深受群众喜爱。

   2024年6月,三中院赴北京市行政副中心运河商务区,针对新公司法颁布后的社会关注热点,聚焦企业司法需求开展普法宣传,向民营企业提供“零距离”司法服务,持续提升市场经营主体的获得感和满意度。2023年6月以来,先后成立15家“普法驿站”并相继开展工作,深受街道、乡镇和企业好评。

  党建引领,潜心打通诉讼服务“筋脉”的“金药方”

   10年的服务实践启示我们:党建如同旗帜,指引道路,引领方向;亦是纽带,将人民群众与政法机关紧密联结;恰如源泉,强化人员教育培养,激发支部活力。

   近年来,三中院坚持抓基层、强基础、固根本,着力提升党支部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推动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不断提高党支部建设质量,取得了一些实践创新成果。此外,与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等高校共建,先后创建特色人才、审判、实践基地,激活“院校”共建培养法治人才的“一池春水”。

   三中院诉讼服务办公室党支部始终围绕中心、建设队伍、服务群众,经过不断实践探索,创建“六讲三诉”工作法,不断引领党员干部、团员青年政治能力、服务能力双提升,2023年被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转发刊载,被评为“北京法院优秀党建创新案例”。

   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王海虹在检查调研诉讼服务工作时指出:“诉服窗口处于法院工作最前沿,要聚焦做实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从前端、后端全面提升服务审执工作、服务人民群众的能力。让‘为您‘诉’说’志愿服务成为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标志性品牌与形象,向‘新’而行,以‘质’向远,为全面推进三中院‘双一流’现代化法院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据《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