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接16版) 清代常州地区同样出现了众多丧葬类善会和善堂。光绪《武进阳湖县志》记载阳湖县同仁堂:“在阳湖东直厢直街,嘉庆六年建,同治五年重建。旧有田屋租捐钱给贫民殓葬,并总司阳湖城乡收埋路尸。”武进县旌孝存仁堂:“在武进旌孝乡隍里镇,同治间建,有众捐钱给贫民棺殓、掩埋路尸、义学等用。”依西同仁堂:“在武进依西乡魏村,嘉庆七年建,同治间重建。有众捐钱给贫民棺殓。”据光绪《武进阳湖县志》记载,除武进、阳湖县城以外,丧葬类善堂还遍布其所属各乡镇。道光《续纂宜荆县志》记载当时的宜兴、荆溪县境内有毓善堂、谓仁堂、公善堂、从善堂、余善堂、同善堂、继善堂、敦善堂、同仁堂、四德堂等,“以上各堂亦每年置棺施众并请验浮尸路毙给棺殓埋并置义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清代常州地区丧葬类慈善机构分布之广泛。此外,下文提到的清代常州综合性慈善机构也大多有施棺助葬的功能。 综合性慈善机构 上文提到的育婴堂主要收养遗弃婴孩,普济堂主要收养残疾孤贫,清节堂主要收养抚恤贞女节妇,丧葬类善堂则主要负责施棺助葬等,这些具有特定功能的善堂,我们可以称其为专门性善堂。相比育婴堂、普济堂、清节堂等善堂,清代常州地区还有众多的善会和善堂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功能,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综合性善堂。 清代常州地区的综合性善堂可谓数量众多,且遍布当时常州府各州县。综合性善堂主要设立于道光以后的晚清时期,大多由地方士绅创建,系民捐民办,但需向官府备案。综合性善堂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地方士绅的捐助或田地、房屋租息钱等,其功能可谓多种多样,主要有济贫、恤嫠、施棺、施药、助葬、惜字、义塾等。当时的常州府武进县城内就有寿安堂、怀仁堂、敦仁堂、存仁堂等善堂,阳湖县城内也有同善堂、协济堂、永善堂、济仁堂、体仁堂等善堂,无锡、金匮、宜兴、荆溪、江阴、靖江等州县境内也都有数量众多的综合性善堂。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慈善事业发展最为成熟和完备的时期。相比明代单一的养济院等官方慈善机构,清代常州地区慈善事业的发展更为突出,不但慈善机构的数量和种类远远超过明代,民间力量的参与程度也大大超过前代。晚清常州地区慈善机构的发展更是呈现出由传统慈善机构向近代慈善机构转型的特点。明清时期常州地区慈善事业的发展在整个江南地区无疑有着相当的代表性,其慈善机构的发展历程也给当今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据《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