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兜牢民生底线,社会救助干什么?怎么干?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用“大救助”模式交出乡村共富的答卷。 开展义诊、义剪、心理疏导等关爱健康活动,向群众现场讲解救助政策法规、救助流程、寻亲途径……为了让幸福阳光照进每一个角落,从化区发动社会多元力量参与社会救助。 从化区民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从化区积极构建“物质+服务”的救助方式,探索建立完善政府救助和慈善帮扶有效衔接工作机制,加强政府救助和慈善帮扶信息互通共享,创新公益慈善力量参与社会救助途径方法,逐步形成了“救助+社会组织”“救助+慈善”“救助+社会工作”“救助+志愿服务”的“大救助”模式,满足了社会救助对象多元化的救助需求。 “救助+”注入多元救助力量 “我终于‘走’出房间了。昨天开着电动轮椅去买菜,见到阳光,整个人好舒服……”眼前这位笑开花的单亲妈妈玉姐(化名)是从化区街口街“双百”社工联动多方力量协同救助服务的对象。 由于身体残疾、经济困难,加上刚搬进社区,生病了的玉姐就医困难。社区社工了解到情况后,链接多方资源为玉姐解决送医、照顾和医疗费用等问题。如今,玉姐终于打开窗,“走”出去,每天定期到社区散步,生活逐渐恢复至正常。 玉姐是从化区链接多元力量、探索“救助+”模式的生动缩影。从化区的“大救助”模式包括“救助+社会组织”“救助+慈善”“救助+社会工作”“救助+志愿服务”。 为解决好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日常生活问题,从化区完善社会救助与慈善资源对接机制,启动“幸福+”系列主题计划,围绕农村困难群众吃饭、洗衣、学习、就诊、理发等生活必需方面遇到的实际困难,深入实施“幸福食堂”“幸福童享”“幸福衣坊”“幸福学堂”“幸福义诊”“幸福义剪”六大主题项目。项目开展以来已服务约7.8万人次。 一通热线电话,是紧急援助,是心理疏导,是情绪支持。热线守护,只为第一时间回应困难群众的需求和关切。 从化区推进“救助+社会工作”,持续开展社工“红棉守护”行动,畅通“红棉守护热线”。社工通过电访、探访等方式为辖区内独居孤寡、低保低边家庭、残障家庭等兜底性困难社群提供咨询、心理辅导等服务。 为受助人员点亮生活的希望,从化区借力志愿团队,合力点亮救助微“光”。 一份“爱心清单”,为散居特困供养人员、重病、重度残疾人等困难群众提供比市面价值低3-50元不等的产品;一个“爱心到家”平台,让困难群众足不出户也能感受到社会关爱。购买后由商超定时直送各村居或社工站,由救助工作人员和社区志愿者组成的“跑腿帮”为行动不便的困难群众提供送货上门服务。 此外,从化区以各镇街救助部门负责人担任购物团团长,以微信群为载体,及时发布团购链接、汇总爱心物资购买信息,实时解决和反馈困难群众线上购买疑惑,切实做好对接物资配送方和服务困难群众的工作。 专项救助让救助衔接更紧密 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是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兜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从化区不断夯实基本生活救助,加强基本民生保障,解决群众实际困难。 加大农村地区基本生活救助力度、落实“单人保”政策、做好“就高”救助指引、做好“分类救济”工作、及时发放价格临时价格补贴……从化区真情实措让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实现“同频共振”,联动提高各类社会救助标准保障困难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如何让救助服务水平更加精准?从化区落实“经济状况信息化核对+生活状况综合评估”双核查机制,在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的基础上,通过入户调查,对新申请家庭和在册救助家庭全面开展生活状况综合评估,确保“应保尽保”“应退尽退”。 落实困难群众住房保障待遇、强化技能提升培训、落实好扶困助学工作、拓展法律援助渠道、推行法律援助服务市域通办……在医疗救助、住房保障、就业援助帮扶、教育救助和司法救助等专项领域,从化区不断强化落实机制,让救助衔接更紧密。 “在健全完善学生资助体系方面,我们基本上实现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等所有学段全覆盖,公办与民办学校全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从化区民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从化区全面推进资助育人和精准资助,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完成学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有效地维护了社会救助对象的合法权益。 (据广州市民政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