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也随之到来。作为一种关注企业环境、社会、公司治理绩效的投资理念和评价标准,ESG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 近年来,上市公司ESG报告披露率呈现增长态势。2023年,沪市有1026家上市公司披露2022年度企业社会责任报告、ESG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披露率已经达到45%。 其中,国资央企在政策驱使下,ESG相关报告披露比率已超过60%。对此,中国节能协会副秘书长兼碳中和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张军涛告诉记者:“央国企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责任,肩负经济、社会、政治责任,这些责任又与我们经济高质量绿色发展紧密相关。” ESG成上市公司“必修课” 3月6日,中国国新旗下国新咨询通过官网、官方小程序等门户平台和同花顺iFinD金融终端等渠道发布BBB及以上级别共计890家A股上市公司的ESG评价结果。 据介绍,中国国新ESG评价体系是首个央企发布的ESG评价体系,力求从国内资本市场实际情况出发、从国资央企的视角出发,既与国际披露标准接轨,又体现国内本土特色,注重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适配性。 从整体评价结果来看,中国国新ESG评价结果覆盖申万一级31个行业4900余家A股上市公司(评价数据来自2022年企业年报、ESG报告/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级别中枢为BB,BBB及以上级别的上市公司共890家,占比18.10%。 近年来,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ESG建设也越来越受到各方重视。有关部门已经将国内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披露与治理工作纳入监管范畴,以规范ESG信息披露制度,推进ESG高质量发展。 2月8日,在中国证监会的统一指导下,上交所、深交所和北交所发布了《上市公司持续监管指引——可持续发展报告(征求意见稿)》,这是三大交易所首次起草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指引。主要包括:自愿披露和强制披露相结合;建立可持续发展披露框架;明确环境、社会、公司治理披露内容。 国信证券指出,该指引中所要求的披露内容删繁就简,在充分借鉴国际标准同时也进行了本土化改造,有助于降低上市公司的负担和披露成本,同时也能够提纲挈领,对投资者所关注的议题做出回应。此外,随着ESG强制信披有序推进,信披比例有望持续提高,ESG也成为上市公司“必修课”。 张军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企业通过编制与发布ESG报告,可以系统梳理各种非财务风险,提升内部管理能力,吸引保留人才,满足各利益相关方需求,提升企业形象和影响力,持续对社区做出贡献,企业与社会共赢。 央企ESG建设表现不俗 中国国新ESG评价结果显示,BBB及以上级别的上市公司在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E)所反映的盈利能力方面相对具有显著优势;同时三年净利润复合增长率为25.50%,三年营收复合增长率为19.32%,可持续成长性显著。 从企业性质分布来看,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表现较为突出。BBB及以上级别的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占比达到23.40%,这一比率远超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在A股中的占比。 央企相关上市公司表现不俗背后,离不开政策的推动。2022年5月,国务院国资委印发的《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提出,推动更多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披露ESG专项报告,力争到2023年相关专项报告披露“全覆盖”。2023年7月,国务院国资委发布《关于转发〈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专项报告编制研究〉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进一步规范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工作。 市值管理同样对央企相关上市公司ESG建设有积极作用。上市公司进行市值管理的方法和策略因企业经营模式与发展阶段而异,一般包括并购重组、剥离不良资产、分红政策、股权激励政策、再融资、回购或增持计划、信息披露和业绩管理、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等。 进入2024年,国资委密集“点题”市值管理。1月24日,国务院国资委产权管理局负责人谢小兵透露,国资委将进一步研究将市值管理纳入中央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1月29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2024年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考核分配工作会议。会议强调,各中央企业要更加突出精准有效,推动“一企一策”考核全面实施,全面推开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考核。 张军涛指出,央国企发布ESG报告除带头引领作用外,也为优化原材料和产品,节约成本和提升生产率,加强法规、行业标准,提升员工留存率与忠诚度,提高顾客忠诚度和价格溢价以及为未来绿色低碳项目上马提供保驾护航。(据《华夏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