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新闻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社会治理
   第06版:新闻
   第07版: 序言
   第08版:年度关注
   第09版:年度关注
   第10版:基金会
   第11版:社会工作
   第12版:大额捐赠
   第13版:互联网公益
   第14版:民间救援
   第15版:寄语
   第16版:寄语
中国基金会的韧性与潮向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新闻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社会治理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序言

第08版
年度关注

第09版
年度关注

第10版
基金会

第11版
社会工作

第12版
大额捐赠

第13版
互联网公益

第14版
民间救援

第15版
寄语

第16版
寄语

新闻内容
2024年01月02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中国基金会的韧性与潮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表现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坚定决心,并提出实现共同富裕的总体目标和近期主要任务。

    2023年,作为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有生力量,中国基金会行业备受振奋,行业发展目标更为明确,同时也对未来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也是在2023年,自2022年底开始付诸讨论的慈善法修订一事,热度持续全年。2023年10月25日,中国人大网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修正草案)》并公开征求意见。2023年12月29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修改慈善法的决定,新修改的慈善法将自2024年9月5日起施行。从修订到修正,慈善法修改本身称呼的变化也引发基金会行业思考。

    在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增强、极端灾害事件频发、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加剧的当下,中国基金会行业宛若时代洪流中一艘争渡的大船,应该如何绕过暗礁?又该如何抵御风雨?这艘大船最终应当驶向何处?

    问题的答案,写在基金会行业对于 “暗礁”“风雨”和“大船”的讨论之中。

    以备受社会公众关注的中华儿慈会“配捐”诈骗风波为例,中国基金会行业对类似负面舆情多有关注与讨论,重点围绕公众信任重建、基金会合规发展、公众筹款边界等议题,试图找到一波又一波“信任寒流”袭来的真正原因。

    在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23年会上,“基金会行业建设需要坚守并强化底线原则”被多次提及。毋庸置疑,基金会行业的发展,必须行驶在法律法规的轨道上,这也是基金会对于慈善法热切讨论的根本原因。对于2024年,多家公募基金会都表示将继续开展“梳理羽毛”“排雷”这样的工作。随着慈善法修正以及更多行业法律法规的出台、完善,基金会行业或将迎来真正意义上的高质量发展。

    在合规之后,如何才能谋求高质量发展?韧性,是又一关键词。

    至于韧性何来,这个问题或许可以从2023年中国基金会发展的案例中寻求答案。北京大爱清尘公益基金会的回答是“议题”,即围绕解决尘肺病议题、改善尘肺病人及其家庭情况,开展项目设计与行动、捐赠人拓展与维护工作。例如,在项目公众传播与捐赠人沟通上,大爱清尘基金会举办股东人大会、“惊呆了,原来这就是政策倡导!”等一系列线上线下活动。围绕议题所开展的一系列公众对话,正在帮助大爱清尘建立具有粘性的捐赠人社群,在实现公众倡导的同时帮助基金会获得稳定的月捐收入。

    由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联合北京字节跳动公益基金会发起的“银杏家园”项目也在探索中找到一条有趣的公众路径。该项目通过建设乡村为老服务站点,持续为乡村低收入老人供餐。为确保站点供餐质量,项目要求每个站点在供餐时都要开直播。这个用以监督的行动,也在无意间吸引了部分未在老人身边的外出务工子女以及潜在捐赠人的关注。

    目前,这样的形式还有值得注意的地方,例如镜头语言质量、直播间基础运维等。但在语境下沉的今天,如何利用好互联网工具与新媒体语言,在基金会议题框架之内,同“互联网新的原住民”展开平等且深入的对话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课题。越在此时,这样的实践就显得越发重要。

    实际上,中国基金会谋求韧性发展的土壤广博。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23年8月28日发布的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较2022年12月增长1109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6.4%。

    庞大的网民数量推动着基金会行业在互联网公益方面持续发展。以2023年99公益日为例,活动期间,公众参与人数超过1.2亿,较2022年翻了一倍;爱心符号“小红花”互动量超过3亿,公众筹款超过38亿元,接近三分之二的善款关注乡村振兴类项目。“年龄”尚轻的“DOU爱公益日”则累计吸引1200万人次参与,超500个公益项目累计完成筹款约4300万元,3000多名创作者推出了上万条公益视频,全网播放量超过12亿次。

    捐赠额与播放量增长的背后,都有中国基金会行业深度参与的身影。从2023年已经展开的探索来看,中国基金会行业已经在合规背景下通过韧性建设找到独具自身发展特色的道路。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基金会行业还有一条特殊赛道。2023年5月发布的《2022中国高校基金会大额捐赠观察报告》显示,2021年国内高校基金会接收了254笔金额大于等于1000万元的大额捐赠,到账总额达86.04亿元。

    2023年仍然保持了这一态势:11月,武汉大学1987级计算机系校友,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军向母校捐赠13亿元;此前的7月,中南大学一名匿名校友向中南大学捐赠6亿元;12月15日,上海韦尔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控股股东虞仁荣的一致行动人绍兴市韦豪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计划向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教育基金会无偿捐赠其持有公司的1000万股无限售条件流通股,按照12月14日韦尔股份收盘价格108.41元计算,该笔1000万股韦尔股份市值约10.84亿元。

    这样的发展态势意味着,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正在依托高校基金会的形式谋求多元突破。对于社会捐赠而言,一种更具专业性、系统性的教育捐赠模式被广泛接受,这也为其他非高校基金会提供更多可能。

    时下,中国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力量正在持续增强。互联网企业深度参与公益基础设施建设,平台价值不断彰显。借助公益基础设施发展,作为公益载体的基金会,专业化、职业化在过去一年中得到不断提升。依托于数字工具,基金会正在不断扩大公益的内涵和外延,突破经济实力和时间成本的限制,提升公益项目的改变力、动员力、影响力,不断创造新的社会价值。

    至此,前述问题的答案逐渐清晰:暗礁沉在水底,需要行船者谨慎,坚守合规底线;风雨来自环境,需要大船坚韧,谋求高质量发展;至于大船的方向,时代洪流驶向的远方,才是基金会争渡的目的地。(赵明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