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今年刚刚过去的4月是第35个“爱国卫生月”,其主题为“宜居靓家园,健康新生活”。 说起北京的“卫生运动”,古已有之。远在元代便开展过“卫生去秽运动”,使大都城“流水清澈,宫阙与碧蓝清水映辉”。此后历代也曾开展过类似的“卫生运动”,改善北京城的卫生环境。 古时侧重疏浚河道 据《北京卫生志·卫生运动篇》载:“北京卫生运动,于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在大都(今北京)以修浚筑潭,动用数十万人进行卫生去秽运动开始,使都城高梁河、积水潭(今什刹海)、通惠河构成漕运水系;金水河、太液池(今北海)构成宫阙水系,整个市区流水清澈,宫阙与碧蓝清水映辉。” 明代北京城郊河道、沟渠贯通,如今京城以河、沟、沿、池、桥而称的地名,大多与历史上的河道、沟渠有关。万历《大明会典》规定:“凡京城内外修理街道、疏通沟渠,本卫指挥一员奉旨专管,领属官二员、旗校五十名”,即由五城兵马司官员责任河道、沟渠的疏浚及环境卫生的管理。每至春夏之际,因降水的增加,常常导致城内“淤塞沟渠”“蚊蝇泛孳”“街市不洁”,为此明廷规定,“穿墙而出秽污之物于街道者”将受笞刑。为整治街道环境,朝廷在万历、嘉靖年间曾由兵马司出面开展过多次“去秽以昭清洁”活动。要求临街店铺、商贾,有人的出人,有钱的出钱,“官民同理,尽力为之”,以整治街道环境,并要求各家门前既无污水泼街,也无杂物堆积,违者将受到处罚。 清顺治元年(1644年),“定令街道厅,管理京师内外(城)沟渠”。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因京城内外久未疏浚,湖水淤积,杂草丛生,故宛平、大兴二县动用上万人清理河道,疏泄污水,其中重点疏浚的河道有外金水河、护城河、大明壕(清代称西河沿,民国时改为暗沟,后辟筑成路,即今西城区太平桥大街)及西直门外长河等。 据《北京卫生史话》载:乾隆十六年(1751年)十一月,是清高宗弘历生母崇庆皇太后60岁寿辰。为此,顺天府令五城兵马司开展“净街去污”运动,包括修整城内街道、疏浚沟渠、清扫茅房(厕所)、粪场及整治关厢(城门外)两侧街市等,以迎“万寿庆典”,“五城参者万计,街巷沟渠净然”。 清代后期,北京的城市卫生管理逐步规范。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京师巡警局制订了公共卫生规则,动员百姓注重清洁卫生。随着“新政”时期机构改革,设立了民政部,卫生司为下辖五司之一,主要负责防疫、环境卫生。宣统二年(1910年),在8个区分别设清道队,专门负责街道的清道和垃圾清运。 近代全市大扫除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卫生部门规定,每年夏冬两季,各地都要开展卫生运动,以“唤起民众注重清洁及公共卫生,促进全民身心健康”。北京地区也开展了多样的防疫宣教和环境卫生活动,其中颇具规模的“卫生运动大会”有十余次,利用布告、标语、传单、讲演、展览、广播、卫生报刊、小册子等多种形式,宣传卫生防疫知识,并组织全市范围的大扫除。 1926年5月12日至29日,第一次卫生运动大会在中山公园召开,东城、西城、南城、北城设分会场,宣传形式为讲演、表演、音乐等。1934年至1937年,北平市每年都举行一次卫生运动大会,主题为防传染病、灭蝇等活动,每次参加的人数达百万。 据《北京卫生大事记》载:1923年4月22日,全市各地方服务团与青年会童子部协同组织灭蝇运动。1924年5月开展了“整治街巷环境,清除遗存垃圾”大扫除活动,当时从城区清运垃圾12万多吨,修整沟渠、排污水道50多公里。 1928年,民国政府通过了《污物扫除条例》,规定各地于每年5月15日和12月25日各举行一次大扫除活动,同时发布的《卫生运动大会施行大纲》也定这两日为各城市举办卫生运动大会之期。同年6月,设立“北平特别市”,并于12月开展了一次全市性大扫除。 1937年7月“七七事变”以后,“北平”改名为“北京”,城市卫生运动遭破坏。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民国政府恢复了“北平”之称。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北平市清洁运动委员会召开会议,动员开展卫生运动,并由市卫生局分成20多个小组,分赴各街巷清洁污秽,演讲及散发卫生传单,宣传灭蝇、预防注射、卫生咨询、种痘等。 据《北京志·人民生活志》载:自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一月开始,征用了各机关、团体、军队、企业和商民的近千辆各种车辆用于运送垃圾,动员了市属机关、学校、工厂、团警等单位,进行“勤务服务”等多种措施,进行了一场全市性的清除垃圾运动,清运了32万余吨垃圾。 开国大典前“清运垃圾运动” 1949年1月,平津战役结束,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了北平,此时北平的卫生状况极差。为了迎接新中国的成立,市政府决定:立即开展以清除积存垃圾为中心的全民清洁运动。3月8日,北平市清洁运动委员会正式成立,由市政府统一领导,涵盖党政军工农商学等组织,包括北平市卫生局、公安局、民政局、工务局、学联、商会、工会、军管会等20多个单位。当天即明确了各部门分工,通过了《清除积存垃圾工作实施大纲》。随后立即着手实地测量积存垃圾量,以旧时行政区划为基础,内七外五共12个区,另有8个近郊区,每个区分会各自统计,归纳上报。经测算,垃圾将近30万吨,故宫里还有20多万吨垃圾。 根据市清运委员会的工作部署,各区成立区清运分会、清运支会和清运小组,召开各级动员大会,广泛宣传清运政策。在宣传方面,各区主要依靠大中小学校的力量,动员学生积极参与清运宣传。宣传办法灵活多样,有标语、壁画、漫画、家庭访问、街头演讲等,配合着宣传种痘、公共卫生和家庭卫生,宣传清运工作的意义。 全民清洁运动历时91天,分为两个阶段。3月24日至4月18日为“清户、清巷”阶段,要求每家每户清理垃圾、杂物,达到室内外整洁;4月26日至6月30日为“清除待运场垃圾及临行垃圾”阶段,将暂时存放于各垃圾场的垃圾运至城外,并对卫生死角进行清理。整个卫生运动由北平市清洁运动委员会组织实施,并设置检查组,对每条街巷的卫生状况进行逐一检查。同年9月27日,“北平”正式改名为“北京”。11月至1951年3月,北京市又开展了两次大规模的卫生运动,将多年来陈积的60余万吨垃圾全部清理干净,使古都面貌焕然一新。 (据《北京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