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新闻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社会工作
   第08版:新闻
   第09版:新闻
   第10版:公益资讯
   第11版:公益资讯
   第12版:公益资讯
   第13版:新闻
   第14版:新闻
   第15版:新闻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14000个特殊房晚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新闻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社会工作

第08版
新闻

第09版
新闻

第10版
公益资讯

第11版
公益资讯

第12版
公益资讯

第13版
新闻

第14版
新闻

第15版
新闻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23年04月04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14000个特殊房晚

    3月29日,小布家园共享厨房揭牌

    3月底,夜晚小布家园公寓一些房间的灯亮着。小布家园是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与公益机构打造的免费住房项目,帮助外地来沪治疗的大病患儿家庭

    李爱琴牵着4岁半的女儿西西在院子里散步

    偌大的上海,万家灯火,有一盏灯留给外地来沪治疗的重病患儿家庭。

    距离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四五公里,有一个名为“小布家园”的青年公寓,为外地来上海的大病、重病患儿家庭提供免费住宿。远远看去,明亮的卡通图案喷绘在建筑内外,颇为可爱。里面有志愿者开展服务,不少志愿者来自康复家庭,在这里表达感谢、传递爱心。

    记者近日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了解到,自2020年11月运行至今,小布家园项目已覆盖17个病区,两年多时间里,这里的爱心房间增至25个,已为超过1000个家庭近2500人次,提供了约14000个房晚的住宿服务。

    运行两周年之际,“小布家园共享厨房”于3月29日也正式揭牌,家长可以在这里给孩子做想吃的饭菜。

    一根“救命稻草”

    一个亮灯的落脚之处,一间干净卫生的厨房,让不少异地求医的大病患儿家庭,在陌生的城市里感受到温暖和慰藉。

    “最绝望的时候,这里真的就像一根救命稻草。”患儿家长李爱琴对记者说。

    3月29日下午,在小布家园的院子里,记者看到一个小女孩拉着大人的手到处走,一会摸摸小草,一会踩踩台阶,走走停停,好像对什么都很好奇。

    女孩叫西西,今年4岁半,旁边是她的妈妈,39岁的李爱琴。她们来自河南信阳,西西3岁时查出脑肿瘤,2021年12月来到复旦儿科医院看病,多次申请入住过小布家园。

    西西看上去和健康孩子没什么分别,但她的眼睛看不见。走起路来,她不自觉把手往前伸,笑着摸来摸去。肿瘤压迫着西西的视神经,由于神经受损,西西还有轻微偏瘫,身体不平衡,自己连一级台阶都上不去。李爱琴几乎寸步不离跟着孩子,怕她跌倒,磕碰到脑袋。

    和许多住在这里的患儿家长一样,李爱琴不喜欢讲孩子的病情。多说几句她就心口疼,说着眼眶也红了,没有流泪,“眼泪都哭完了”。

    西西一开始患病时,李爱琴接受不了,白天夜里经常偷偷抹泪。偶尔被孩子察觉,她就摸着妈妈的脸庞说:“妈妈你在干什么?”慢慢地李爱琴不哭了。

    在复旦儿科医院,西西已经动了两次手术,一次是脑肿瘤切除术,另一次是因为手术后脑积水。现在西西的病情好多了,刚来上海时生命都有危险。不过,术后西西还需要进行频繁的化疗和康复治疗,每个月化疗要住院7天,每周要到院打化疗针、上康复课,进行其他综合治疗。

    每个大病患儿的家庭,都面临巨额医药费的压力。李爱琴说,每天一睁眼,心里都像压着一座山。光手机上能查到的账单,他们为西西看病已花了45万元,有20多万元是向亲友借的。

    李爱琴说,自己以前也爱漂亮,出门一定要化妆,隔几月做一次美甲,现在这些都不在意了。她说这一年多,仿佛老了10岁。前不久一个大学同学到上海想来看看她,当初是很好的朋友,但她拒绝了。“我不想让人家看到我现在的样子。”她说。

    李爱琴结婚时买的首饰、手表,稍微能卖钱的都卖掉了,节省下来给孩子看病。她还有个一岁多的小女儿在老家,由孩子爸爸和爷爷奶奶照管。有时李爱琴很想小女儿,但现在的她,只能把所有时间和精力都留给生病的大女儿。

    有人问过李爱琴,把自己逼到这地步值吗,她说值。

    “我是农村出来的,但我也读过大学,身为父母,我只想把最好的留给孩子。”李爱琴说。

    年轻时为了迎接西西,她和孩子爸爸做了很多准备。夫妻俩大学毕业后到广州打工,因为没有积蓄,一开始不敢结婚,憋着劲打拼了10年,才步入婚姻的殿堂,生下第一个孩子西西。

    “我们对这个孩子抱有很多期待,没想到孩子生病了。自己的孩子只能自己疼,现在就算让我在街上乞讨,我也要给孩子看病。”李爱琴说得决绝。

    刚来上海时,孩子抢救、做手术、住院,两三个月就花了20多万元。一开始老家的医保报销手续还没完成,一分钱都还没报,所有积蓄就花完了,在上海人生地不熟,李爱琴非常绝望。

    也是在那个时候,医院了解到李爱琴的情况,帮她申请登记到一间小布家园的免费住房。“那时候真的是走投无路了,有这么一个小家,真的像一根救命稻草。”她说。

    一方小天地

    在小布家园,李爱琴的经历不算特别,在这里,每个房间都写满辛酸又温暖的故事。

    8岁的男孩龙龙,手里捧着妈妈的手机全神贯注地打一款叫“吃鸡”的游戏,身边多大的动静,仿佛也不能让他抬一抬头。妈妈刘翠云告诉记者,龙龙患尿毒症,刚刚在复旦儿科医院做了肾移植手术。

    母子俩的皮肤都有“些高原红”,他们来自甘肃陇南。龙龙发病后,辗转在甘肃、陕西多家医院医治。2月6日,刘翠云带着他到了上海。经过儿科医院治疗团队全面检查、评估,决定为龙龙进行肾移植手术。起初医生不确定什么时候有肾源,建议刘翠云先带孩子回老家等消息。

    刘翠云没回去,甘肃距离上海这么远,她担心万一肾源来了,孩子无法及时赶到。她带龙龙租住在医院附近的宾馆,条件很普通,一天也得将近200元,她说太贵了。

    所幸半个月后,医院通知肾源到了,龙龙住进病房,刘翠云就申请睡在走廊。3月7日龙龙进行移植手术,手术非常顺利,几天后就能出院了。术后的三个月时间里,龙龙还需要频繁到院复查,监测身体相关指征。刘翠云和孩子就继续留在上海。

    刘翠云说,肾内科医生知道他们经济有困难,联系医院社工部,最终也申请到了小布家园的免费房间。空房间一腾出来,刘翠云和龙龙第二天就搬了进来。

    “这里都挺好的,刚来还发了生活用品,什么都有,医务人员也很热心,我们病友之间关系也很好,能相互说说话,有的家长带孩子看病时间长,会把照顾孩子的经验告诉我们。”这个从大西北来的中年女性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要照顾刚做完器官移植手术的孩子,一开始她有很多事情不懂。

    这里看似只是一个提供免费住房的地方,很多时候意义又远不止于此。

    在李爱琴一开始的叙述里,“小家”对她的帮助主要在物质上。最困难的时候有免费住宿,省了一笔钱。这里开辟了厨房以后,她还可以给孩子做喜欢吃又有营养的饭菜。“外面的饭不便宜,还不一定卫生,对我们这种看大病的孩子,什么地方都得省,还要保护好孩子。”

    但是,无论李爱琴、刘翠云还是其他患儿家长,一旦叙述得更久、更多时,总会把“小家”的意义落在精神的抚慰上。

    李爱琴说,孩子都是家里的希望,长时间拖着重病的孩子,哪个家长内心不会崩溃?这个小小的公寓,是一方小天地,身边的人大都和自己一样带着生病的孩子,志愿者也经常跟家长交流、疏导,人们彼此鼓励、相互打气,陷入困境后也能感受到一丝阳光。

    “他们一鼓励我,我就觉得又有些动力,人就是这样,内心需要希望。”李爱琴说,“今年过年,我和孩子就在这里过的,那天志愿者过来送对联和福字,很小的事情,都让我很感动。”

    根据医院的安排,西西还需要化疗5次,大约每个月一次。最频繁的康复性治疗,也将在这期间完成。理想的情况下,再过5个月李爱琴就能带西西回家了,往后只要定期来上海复查即可。而再过两个月,龙龙术后高频的复查也将结束,刘翠云准备那时候带他回家。

    小布家园的房间一直在流转。夜里公寓的灯亮起来,个中温情与辛酸,或许只有住在这里的人最能体会。(据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