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志愿者事业要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行。”“实践证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雷锋精神永不过时。”广东作为中国现代志愿服务主要策源地,志愿服务事业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而青年更是志愿队伍中的主力。多年来,广东青年志愿者们共同创造了洋溢着青春激情的青年志愿事业,让生命之火、青春之光洒在广东大地每一个角落。 30万青年 助力“百千万工程” “通过三乡行动,不断推动人才回归、资源回乡、项目回流,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到2025年底,广东将累计组织10万名青年下乡帮扶、联系服务10万名青年返乡实践、培训服务10万名青年提升兴乡技能,力争实现带动1万名青年入县下乡就业、培育支持1万名青年县域创业…… “立足当下,我们最需要的是实干。”广东共青团计划围绕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等重点领域,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工作项目和服务品牌。《广东青年下乡返乡兴乡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三年行动》方案提出,以服务青年入县下乡就业创业为主要抓手,加快形成城市青年下乡、在外青年返乡、本土青年兴乡的人才集聚效应,到2025年基本实现省级有平台、市市有支撑、县县有载体、镇镇有队伍、村村有能手。 广东有122个县(市、区)、1609个乡镇(街道)、2.65万个行政村(社区),区域之间的发展水平却不尽相同。人们清晰地看到,广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在县、薄弱环节在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百千万工程”的目标,正是重点发展全省122个县(市、区)、1609个乡镇(街道)、2.65万个行政村(社区)。 为聚焦城市青年下乡,广东共青团将继续实施广东高校毕业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行动,派遣1万名志愿者到粤东粤西粤北重点帮扶镇开展2年至3年志愿服务;组建1万支“三下乡”重点团队服务县镇产业发展,以“下乡对接、长期跟进”的形式,为重点项目、科技攻关、创业帮扶、青年培育等提供支持。 为动员在外青年返乡,广东共青团将依托“展翅计划”为返乡大学生提供见实习和就业岗位,并建立人才联系和返乡就业台账,每年组织不少于3万名大学生返乡实习实践。在培育本土青年兴乡方面,广东共青团计划建立省市县分级覆盖的“领头雁”培训体系,每年帮助3万名乡村青年提升兴乡技能。 建设新广东的舞台无比广阔,也为广大青年建设者、青年科学家、青年志愿者、青年技术员等带来了实践与创新的机遇和挑战。可以想象,当广大青年的力量联动起来,必将为高质量发展中的广东提供强大的后劲支持。 三地青年齐志愿 引领南粤青年紧跟党走,绘就更长半径青年“同心圆”。 近年来,团省委紧抓“双区”和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等重大机遇,全力打造粤港澳青年发展型大湾区,开展助力港澳台青年融入湾区发展“青融工程”,推出广东青联投身横琴、前海合作区10条举措,不断强化粤港澳台青年交流合作,满足青年来粤实习就业、创新创业等需求,团结引领粤港澳台青年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在这个实现梦想的蓝图中,粤港澳大湾区的志愿事业联动工作正是其中不可忽略的亮点。在团省委的指导推动下,省志愿者联合会、省青年志愿者协会联合10个有影响力的港澳志愿服务组织发起“粤港澳大湾区志愿服务联盟”,搭建起大湾区志愿公益团体合作网络和交流平台,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帮助港澳青年更好地融入湾区发展。 目前,最新修订的《广东省志愿服务条例》已于2021年1月1日起实施。这是广东自1999年《广东省青年志愿服务条例》推出以来的第三版志愿服务条例。新的条例重点关注志愿服务发展促进措施、信息平台建设等领域。此外,2022年8月,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志愿广东” 推进志愿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也明确提出,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志愿服务联动机制,鼓励香港、澳门居民参与广东志愿服务活动,探索建立粤港澳服务记录互认、激励回馈一体等制度安排;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畅通在粤港澳人士正确认识国情省情、参与人文湾区建设的渠道,推动粤港澳志愿者身份互认、资讯互通、记录互认、激励共享。 香港、澳门实际上是较早开始社会志愿服务的城市,有着成熟的经验模式,借鉴了不少其他国家志愿服务的优点。“但目前来看,澳门尚未有志愿服务领域专门的法律法规,希望也能借这个机会推动澳门在这方面的工作。”澳门社区义工联合总会理事长邓文基说道。事实上,联动香港、澳门的志愿力量,也让广东的志愿服务条例区别于其他省份,凸显广东特色,体现中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战略。 目前,广东“i志愿”系统、“注册志愿者证”已在澳门落地应用。据广东省青年联合会介绍,以“青年同心圆计划”为统揽,积极对接并长期联系150家港澳台青年社团,通过“大湾区青年家园”整合大湾区青联专业及社会力量、培育志愿公益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仅落地港澳的“益苗计划”粤港澳大湾区专项赛,就支持超30个港澳青少年志愿公益社团开展大湾区志愿服务项目,引导港澳青少年更好地融入湾区。 如今,志愿服务成为粤港澳参与公益实践、参与社会治理的“最大公约数”。通过广泛的志愿服务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化港澳同胞对国情社情民情的认识,形成了凝聚人心、培养家国情怀、增强民族意识的强大社会功能。 新广东,更志愿 在广东志愿者信息管理服务平台(“i志愿”系统)上,随时可以看到注册志愿者的人数和全省志愿者服务总时长的数字变化。近两年,广东每年新增注册志愿者200多万,新增志愿服务时长近2亿小时。“i志愿”系统显示,35岁以下青少年志愿者占比71.77%。广东志愿事业不仅延续了建设初始的互助、友爱的使命,更在几十年的实践里不断扩大丰富着志愿服务的内涵。 如何推动广东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不断擦亮志愿广东的品牌,正成为当下广大志愿者和志愿工作者的课题。 广东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社会结构复杂多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社会治理难度也更大。随着改革不断推向深入,复杂的社会治理实践,也为新时代广东志愿服务改革发展提供了试验田。早在2009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就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发展志愿服务事业的意见》,明确提出“在全国率先建立起覆盖全社会、与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相衔接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首次将志愿服务作为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进行顶层设计,从全省一盘棋的视角出发,抓住志愿服务在社会治理中起突出作用的关键领域,尝试探索形成志愿服务助力社会治理的“广东方案”。 从纵向看,团省委早在1999年就已成立省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目前近70%的地市团委设立了志愿服务专门工作机构,确保志愿服务工作有专人、有经费、有阵地。全省21个地市团委均成立了志愿者联合会(青年志愿者协会),所有县(市、区)团委均成立志愿者联合会(青年志愿者协会),实现省市县三级组织网络全覆盖。从横向看,文化、卫生、体育、消防、环保、媒体、法律、金融、助残、税务等20多个行业已率先建立志愿服务组织;在重点服务领域先后成立了志愿助残、环保志愿服务、青少年禁毒公益服务、“伙伴同行”社矫服务等领域的志愿服务联盟,跨界整合志愿服务专业力量。 当然,作为在志愿事业领域深耕了几十年的先进省份,广东志愿服务体量大但活力和专业化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志愿服务目标定位、人力资源管理、资金保障、激励措施等仍存在短板。要为志愿服务搭好交流学习的平台、沉淀理论研究的积累、加强骨干人才的培养、提升志愿项目体系的建设,才能为志愿广东带来更多优质提升的空间。 广东青年何为,则志愿广东何为。青年的志愿精神和志愿实践不仅给中国带来了精神面貌的变化,还深刻影响着中国的未来进程。广东正在这一进程中大胆前行,努力让每一个青年身上散发出的志愿精神和优秀品质有所延续、有所发扬。 (据《南方》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