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新闻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社会工作
   第08版:新闻
   第09版:新闻
   第10版:新闻
   第11版:公益资讯
   第12版:公益资讯
   第13版:公益资讯
   第14版:公益资讯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互联网浪潮下公益筹款的实践与反思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新闻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社会工作

第08版
新闻

第09版
新闻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公益资讯

第12版
公益资讯

第13版
公益资讯

第14版
公益资讯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22年11月01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互联网浪潮下公益筹款的实践与反思

    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2022年9月公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

    互联网对公益慈善带来了哪些改变,组织的管理者如何适应这些变化?

    珠玉在前

    互联网开创慈善新局面

    据统计,过去的10年时间,中国互联网用户已从5亿增长到10亿,互联网的普及率超过74%。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数字社会”。中国互联网发展水平位居世界互联网发展综合排名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十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慈善事业发展。

    国务院于2014年印发《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2016年慈善法的颁布,是我国慈善事业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进一步激发了慈善的活力,规范了慈善活动的有序运行。

    为贯彻落实慈善法,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陆续出台《慈善组织认定办法》《慈善组织公开募捐管理办法》《慈善信托管理办法》等400多个配套的法规政策,进一步健全了慈善法治体系。

    2021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强调“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这意味着以第三次分配促进共同富裕上升为国家意志。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互联网与公益慈善相互融合、交织在一起。民政部先后遴选的30家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开启了“互联网+慈善”的新局面。

    今年5月20日,在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上,民政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王爱文在致辞中披露,近三年来,每年都有超过100亿人次点击、关注和参与互联网慈善,2021年,通过互联网募集的善款接近100亿元。得益于互联网数字技术的发展,2017年至今,中国通过互联网募集的善款在5年间从25亿元增长到近100亿元,增长了近4倍。

    互联网扩展了慈善疆界,滋养了公益理念,“数字技术实实在在地降低了行善的成本,提高了公益效能”。

    任重道远

    公信力建设不完善

    “互联网+慈善”作为慈善领域的新业态,在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对互联网慈善规制不足,相关部门对网络慈善的监管还缺乏有效协同。这些情况在个人大病救助领域比较突出。

    如果说,个人求助的信息真实性影响的是个体的诚信。那么,一些慈善组织在善款募集和使用中,存在善款流向不清、项目进展反馈不及时、质量差等问题,不仅让慈善组织丧失公信力,也将直接影响到本就脆弱的公益生态。

    据媒体报道,一家具有公募资格的基金会,因为“善款流向不明”引发舆情。

    2019年,该基金会发起的公益项目超过50个,通过公开募捐取得的捐赠收入约为6501万元,2021年收入合计超过1亿元。2021年,该基金会开展了30个公益项目,一些接受捐赠的项目资金去向不明。“慈善中国”平台显示,这家基金会备案的项目中,募捐情况和项目进展信息也严重缺失。该机构的2021年年报显示,当地民政局对其发放了2020年度责令整改通知书,对19个项目提出了整改意见。该基金会还在没有理事会决议的情况下,购买基金,涉及金额近千万元。

    目前,当地民政部门已经对相关情况展开调查核实,并暂停该基金会一切业务活动。

    互联网筹款是慈善的手段不是目的,不能把目的和手段弄反了,不然很容易走向自己的对立面。以上案例,反映出互联网筹款中存在的制度、监管等方面缺失,慈善组织也有必要加强自律与公信力建设,防微杜渐。

    反思当下

    助力高质量发展

    慈善组织对自己的要求,不应停留在合法、合规的及格线。组织的管理者更应该从战略发展的角度思考,数字技术引发的环境变化和对组织的影响,以及如何顺势有为。

    当前,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发展迅猛,并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群体文化结构。甚至,离开了互联网,现行的社会运行模式将难以为继。

    今年有不少互联网平台开展了“慈善日”活动,例如:腾讯99公益日,中华慈善日前后,字节跳动、阿里、新浪等互联网平台都举办了相应的主题公益节。平台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吸引了数以亿计人次的捐赠,加强了公众与慈善组织、公益项目的连接。

    特色活动与产品的开发,为慈善组织开展互联网公开募捐提供了多样化的参与方式,然而,慈善组织能否用好这些机会,则取决于其自身的能力。

    瑞森德团队连续4年,独立开展《社会组织筹资能力调研》。这也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份聚焦在公益慈善能力建设的调研报告。数据显示,在参与调研的526家社会组织中,超过80%的机构开展了互联网筹款,但是46%的机构在特别筹款活动中未达成目标,且以人数在10人以下、年收入在50万元以内的小型机构为主。

    这表明,互联网筹款已经成为公益机构开展社会动员、积累社会资本、倡导公益理念的重要抓手。但是,一些中小机构在如何通过互联网募集资金方面还未做好准备。

    了解平台的运营模式,有助于慈善组织发挥自身优势,合理配置资源,高效地开展工作。瑞森德团队根据对超过60个互联网筹款案例的研究,总结出目前民政部遴选的30家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中,6种主流的运营模式,包括:社群(腾讯)、电商(阿里巴巴)、内容分发(抖音)、KOL(新浪)、场景行为(支付宝)、联合劝募(联劝、慈链、广益联募)。

    孙子兵法中有这样一段话,“未战而先胜者,得算多也”,表达了前期规划与筹备的重要性。慈善组织的管理者,在开展互联网筹款前需要思考三个关键问题——开展互联网筹款,对组织未来三年的发展有哪些重要影响?开展互联网筹款,我们最期待的收获是什么,有哪些具体目标?开展互联网筹款,我们有哪些资源可以促进目标达成?

    这些问题,有助于组织洞察自身优势,制定有效的策略,推动目标达成。需要说明的是,筹款的关键是实践,要想在互联网大潮下顺势有为,慈善组织需要不断反思复盘,总结经验教训,在实践中找到规律,创新突破。这不仅需要管理者的胆识与魄力,也需要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提升团队的专业能力。

    在新的发展阶段,慈善组织,公益慈善事业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我们应认识到,无论互联网在多大程度上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生活便利,技术的“双刃剑”属性从未改变。对公益机构来说,与数字技术高速发展相伴随的是,包括数字壁垒、信息安全、合规与伦理在内的诸多衍生问题。

    互联网慈善的发展推动了跨界合作治理,整合各方资源,让慈善的力量不断成长壮大。伴随人人可慈善的社会氛围,一个现代社会治理体系中的美好图景终将实现。借助“互联网+慈善”汇聚爱心善意的公益慈善事业,将迎来新的契机,持续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北京瑞森德社会组织发展中心理事 岩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