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社会公益这十年
   第06版:社会公益这十年
   第07版:社会公益这十年
   第08版:社会工作
   第09版:新闻
   第10版:新闻
   第11版:企业公益
   第12版:公益资讯
   第13版:公益资讯
   第14版:公益资讯
   第15版:公益资讯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从扶贫济困到跨界协作 社会力量助力乡村发展成效显著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社会公益这十年

第06版
社会公益这十年

第07版
社会公益这十年

第08版
社会工作

第09版
新闻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企业公益

第12版
公益资讯

第13版
公益资讯

第14版
公益资讯

第15版
公益资讯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22年09月27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从扶贫济困到跨界协作 社会力量助力乡村发展成效显著

    ■ 本报记者 皮磊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以社会组织及企业等为代表的社会力量在助力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多次强调要求“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事业,鼓励支持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参与脱贫攻坚”,“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

    从最初单一的扶贫济困、捐资兴教,到后来的乡村人才培养、产业扶贫,再到设立脱贫基金、制度化帮扶,以基金会为代表的社会组织和企业等社会力量,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不断创新合作模式、参与路径,设计并实施了大量公益项目,多领域跨部门协作取得显著成效,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了积极力量,也为持续助力乡村振兴积攒了宝贵经验。

    链接资源

    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一直以来,欠发达地区尤其偏远农村地区都是社会力量投入的重中之重。经过多年实践,帮扶方式也从单一的物资捐赠或基础设施捐建,变成了全方位、系统性支持,从一次性捐助变成了长期陪伴。

    例如,派“扶贫创客”“扶贫专员”长期驻扎扶贫一线,因地制宜为乡村开发产业、培养农村青年人才,是被证实最为有效的企业扶贫方式之一。这种模式将企业及员工自身发展和乡村发展紧紧绑定,避免了以往只管投入而不管实际效果的情况,企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2018年6月,高顿教育集团上海总部与云南省富宁县人民政府签署《精准扶贫战略合作协议》,希望通过产业帮扶模式助力当地脱贫攻坚。高顿教育集团选派具有创业精神、有想法、有公益热情的优秀员工到贫困村挂职兼任村长助理,负责执行企业扶贫计划。这些被选派到扶贫一线的员工被称为“扶贫创客”,他们需要根据驻扎贫困村的自然资源和产业基础等实际情况,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帮助当地发展合适的种养殖或手工艺产业。

    事实上,除了企业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开展的一系列扶贫行动,近年来以基金会为代表的社会组织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联合多方合作伙伴,也开展了很多积极探索。

    例如,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以下简称“友成基金会”)在助力乡村发展方面已经开展了10余年探索。基金会致力于为中国企业家群体搭建公益服务平台,以专业方式整合更多社会资源、帮助我国乡村地区发展,陆续开展了乡村建设、教育帮扶、电商帮扶、产业帮扶等多个公益项目。

    “友成扶贫志愿者行动计划”就是其中之一。该计划旨在组织城市中有能力有意愿的人才,以志愿服务形式投身贫困地区,通过社会资本的投入改变贫困地区面貌。为解决城乡发展资源不均衡问题,基金会希望通过构建志愿者驿站的形式,打造一个支持性平台和渠道。

    据了解,志愿者驿站由友成志愿者支持中心派出的专职志愿者进行管理和运行,是建立在以贫困地区为主的城乡地区社会资源协调平台,其核心功能是通过与当地各界合作,发动和组织各种志愿服务力量,为城乡贫困社区建设提供包括人力资源支持、公益物流渠道开发、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等服务。

    《公益时报》记者从基金会了解到,随着项目不断探索成熟,友成基金会对志愿者驿站的定位也逐步发生变化:从最初的“社会组织支持服务平台及志愿服务项目沟通平台”到“动员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开展社会化扶贫”,再到“扶贫资源的高速路、扶贫人才的孵化器”,最后到“打通社会扶贫最后一公里”。项目定位逐步清晰也更加系统,逐步演化成为解决扶贫最后一公里问题的终端平台。

    乡村发展离不开人才,但依靠外界远远不够。为农村培养能够留得住的新型人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紧迫任务。

    2018年,友成基金会、中国慈善联合会、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等牵头,联合20余家机构共同发起“乡村振兴领头雁计划”,旨在更高效整合政、产、学、研、金、社等各领域优质资源,通过“线上学习、社群互动、项目支持、实地培训”四大模块相结合的形式,为广大新农人接入更加全面的综合赋能体系,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时代新农人骨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大局。

    据友成基金会相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友成基金会联合众多公益伙伴,在乡村产业帮扶、乡村社区综合发展、乡村振兴人才赋能、乡村教育发展和发现与支持社会创新领袖人才等领域共同探索实践一系列新公益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21年年底,该基金会累计公益支出约6.19亿元,项目累计覆盖区县2123个,直接受益人数逾43.5万人,间接受益人数逾2327.9万人。

    系列举措

    实现制度化可持续帮扶

    依托企业基金会、发挥企业公益平台优势、发起成立脱贫基金……记者注意到,在以往支持乡村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很多企业不断拓展帮扶内容,丰富帮扶形式,从产业帮扶、人才帮扶、教育帮扶、健康救助等领域逐步扩展到各个领域,并且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

    2017年12月1日,阿里巴巴脱贫基金正式启动,阿里宣布未来5年投入100亿元到脱贫工作中,进一步探索“互联网+脱贫”模式,此举也意味着脱贫工作已成为阿里巴巴的战略性业务。根据阿里巴巴脱贫基金成立时的规划,阿里脱贫工作重点围绕教育、健康、女性、电商、生态五大领域开展。阿里体系每个子公司都要负责一个具体的脱贫项目,项目进展作为对主要合伙人的年度考核项目,鼓励阿里巴巴每一位员工都加入扶贫项目中。

    2018年7月10日,阿里巴巴如约发布第一份脱贫半年报,向社会公示其脱贫工作进展。年报显示,经过半年摸索和实践,阿里脱贫基金设定的五大脱贫领域均已明确行动路线图,贫困县域的各类试点正在逐步展开,阿里经济体的技术与生态正全面参与脱贫工作……

    在百亿级脱贫基金的基础上,2019年,阿里还开创了一种新的助力农村脱贫模式——脱贫特派员。自2019年6月开始,阿里陆续派遣数位资深员工驻扎到山西平顺、甘肃礼县、贵州普安、湖南城步、甘肃渭源等地区,为当地带去了阿里农村数字化的一整套思考方式、数字技术、运营经验。围绕教育脱贫、健康脱贫、女性脱贫、生态脱贫、电商脱贫五大脱贫方向,对贫困县域进行全方位助力。

    2021年5月,在第三届阿里巴巴乡村致富大会上,阿里巴巴宣布将“阿里巴巴脱贫基金”升级为“阿里巴巴乡村振兴基金”,推出包含多项具体措施的“热土计划”,从产业、人才、科技三个方向持续助力乡村发展。

    事实上,在“互联网+”时代,运用自身平台和技术优势消除信息鸿沟、开展“信息扶贫”,也是企业助力乡村发展的一大亮点。这一点,在一些互联网行业企业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例如,从2017年11月开始,字节跳动依托旗下今日头条发起“山货上头条”项目,帮助贫困地区打造农产品品牌,促进农产品销售。此后三年,字节跳动陆续在今日头条、抖音、西瓜视频等平台发起“金稻穗计划”“山里DOU是好风光”“县长来直播”“扶贫达人培训计划”等项目,推进三农信息普惠,助力脱贫攻坚。

    之后,字节跳动将“山里DOU是好风光”“扶贫达人培训计划”等扶贫项目升级为“字节乡村计划”,依托地方政府,联合公益机构,建立系统、长效、规模化的培训体系,从产业振兴展、人才振兴等方面助力乡村振兴。

    跨界协作

    多元主体联合发力

    在助力乡村发展过程中,高校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事实上,已有不少高校扶贫团队及学术力量长期研究并助力脱贫攻坚的成功案例。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小云从事扶贫研究超过20年,他于2015年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河边村注册成立“小云助贫中心”,通过公益的形式撬动政府及社会各界力量,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就让一个深度贫困村庄逐渐摆脱贫困。“小云助贫”模式后来还被央视《新闻联播》报道,成为高校扶贫团队助力脱贫攻坚的一个典型案例。

    2018年12月底,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其中提到,“加快构建高校支撑乡村振兴的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提升高校乡村振兴领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能力,为我国乡村振兴提供战略支撑”。

    这一行动计划的发布,更激发了高校及相关方面在助力乡村发展方面的决心和投入。在此背景下,国内众多高校开始探索成立乡村振兴学院(研究院),助力乡村人才培养。与此同时,更多社会资金开始向该领域倾斜。产学研结合,成为助力乡村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例如,2021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基金会与国强公益基金会、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先后签署捐赠协议,由碧桂园、大北农与阿里共同捐赠设立中国人民大学乡村振兴基金:碧桂园及国强公益基金会共捐赠2400万元,阿里捐赠1000万元,大北农集团在捐赠1000万元的同时还捐赠了100万元奖学金。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社会创新与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主任邓国胜此前在接受《公益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乡村振兴是国家重大战略,实现乡村振兴需要各方共同努力,高校有必要也必须积极参与。在更多业内人士看来,产学研结合可以形成优势互补,有助于探索搭建乡村振兴共同体,推进建设乡村振兴综合体。产学研结合,能够为社会各界尤其是有意愿加入乡村振兴事业中的企业或机构提供平台,让社会力量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