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本报记者 马兴帆 我们又过‘六一’啦!21年来,每个‘六一’对我们来说都是一个特别的日子。 别误会,这不是矫情,是因为《公益时报》的创刊日恰巧也是这一天。 自雕版印刷术出现一千多年以来,纸质媒介长期是最主要的信息载体。2001年6月1日,经过三个多月的筹备,《公益时报》正式创刊,成为国内首份全国性、综合性公益慈善类报纸。 彼时,距离微软发布XP系统还有4个月,互联网的普及率远低于今天。《公益时报》创刊后,一份份带着淡淡墨香的报纸出现在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部门、民间组织、科研院校、爱心企业……成为影响社会公众理解“公益”二字的重要力量。 21年,足以让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成长为社会中坚力量。21年间,《公益时报》见证了中国公益事业从小到大、从单一到多元、从自由生长到规范发展,记录了一场又一场令人刻骨铭心的事件和讨论。 21年,我们不忘初心,旗帜鲜明地扬善! 时光荏苒,如今的《公益时报》已不单单是一份报纸,在拥抱互联网的同时,我们融合新媒体的力量,发出更为响亮的时代声音,正如当年发刊词所言——“以推动公益事业发展、造福人民大众为己任”! 记录时代的意义何在? 回望过去,让我们一起看看那些年: 2003年年底,全国有近1200家基金会。 2004年,《宪法修正案》首次明确“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基金会管理条例》允许富裕的个人、企业等设立非公募基金会。当年6月1日起,《基金会管理条例》正式施行。 同年,我们记录了“非典”时期社会捐赠、公益机构参与的具体情况,传达捐赠政策,公示捐赠信息,以50万份抗击“非典”特刊将国民捐赠的热潮铭记于史册。 也是在2004年,我们推出了中国第一张慈善榜单——2004中国大陆慈善家排行榜,自此每年以数据的方式记录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 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支持和发展慈善事业”,民政部公布了我国第一部《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06—2010)》;11月,《公益时报》和中国社会工作协会(注: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前身)企业公民委员会主办首届中国企业公民论坛。 2006年,民政部对外宣布,截至2005年年底,中国共有民间组织32万个,比前一年增长10.7%。 2008年,汶川地震激起了全社会的捐赠热情,截至2008年12月初,全国接收各界地震捐赠款物751.97亿元。从这一时期起,《公益时报》持续发布年度《慈善捐赠发展蓝皮书》,举办中国公益年会、中国社工年会、企业社会责任论坛,多维度记录时代,推动行业进步。 2009年,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德旺拟捐出70%家族持有股份成立基金会,初步探索“股捐”实现方式。 2010年,比尔·盖茨和巴菲特在北京举行了“巴比晚宴”。 2011年开始,借助社交媒体的力量,公众广泛参与公益成为现实,“免费午餐”“冰桶挑战”等项目借助互联网筹集了大量的善款,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同年12月,《公益时报》举办首届企业社会责任案例展。 2012年,北上广等城市民政系统纷纷探索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全国社会组织总量达到32万家。 2015年,腾讯公益发起“99公益日”,三天时间网友捐款1.279亿元。 2016年9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正式施行;民政部指定腾讯公益、淘宝公益等13家平台为首批慈善组织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同年,《公益时报》举办首届中国公益年会,以联合、跨界的方式推动公益事业。 2017年,《公益时报》举办首届中国彩票年会,面对新时代彩票事业挑战,共同探讨未来之路;承办亚太区社会工作区域联合会议,全面彰显了中国社会工作经验与成果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2020年,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1月20日13时,全国社会组织累计登记数量突破90万家,达到900,914家。 2021年,中国慈善联合会发布的《2020年度中国慈善捐赠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内地接受款物捐赠共计2086.13亿元,首次超过2000亿元…… 历史的车轮徐徐向前,那些被文字和镜头记录的一切一直存在,等待重新被看见的一天。那些岁月读来,或是自豪、快乐、欣慰,或是辛酸、不甘、无力,但哪一种都不为过,都值得尊重。面对历史的时候,人亦应有表达真实情绪的权利。这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经过程。 21岁的我们见证了21世纪以来的公益事业发展,看到大量现实,听见多方感慨。面向未来,依然责任在肩,不忘使命。 古人认为,二十是弱冠之年,“二十成人,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也”。21岁,没有孩童时期的稚气,不再有儿童节,正逢成年弱冠后要继续前行、继续成长,仍是广阔天地、大有可为的时候。 未来,我们期待更多社会力量的加入,和我们一起传播公益理念、弘扬慈善精神,记录值得被记住的一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