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报记者 马兴帆 中华遗嘱库是为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积极作用,维护合法财产和继承权益,促进家庭和谐,由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和北京阳光老年健康基金会共同发起主办、由北京阳光老年健康基金会承办的公益项目。 3月21日,中华遗嘱库正式发布《中华遗嘱库白皮书(2021年度)》(以下简称“白皮书”),介绍了项目执行情况,并综合各项数据进行分析。 咨询人数两年增长二成 中华遗嘱库于2013年3月启动。据白皮书介绍,中华遗嘱库通过合作在北京、天津、广东、江苏、广西、上海、重庆、浙江8地建立了遗嘱登记中心,同时北京、广东、上海地区已开设第二登记中心。中华遗嘱库的工作人员绝大多数来自于全国各地参与中华遗嘱库公益项目的合作机构,现有经过严格审查并经培训考核合格正式上岗的从业人员153名。 在志愿者方面,中华遗嘱库共招募并培训了47463名志愿者担任义工和公益宣传员,进行举办公益普法讲座、自我教育培训、参与社会志愿服务等活动。其中以来自北京、广东地区最多,比例超过37%。志愿者职业方面,从事保险行业的人员高达84.12%,法律从业人员有6.26%,金融从业人员有5.47%,其他行业人员有4.15%。截至2021年,全国志愿投入到中华遗嘱库项目宣传、服务人员总人数超过1.5万人(不含各地服务中心),志愿宣传合计年度志愿服务时间达到30万小时。 中华遗嘱库已接入“司法电子证据云平台”,通过区块链技术进行备案。最高人民法院案例库显示,人民法院在审判中根据中华遗嘱库出具的证明直接认定遗嘱真实合法有效,公证处、公安派出所等单位在办事过程中也会根据中华遗嘱库出具的证明为居民办理相关事务。相关收费服务、对接服务产生的收入将用于中华遗嘱库公益事业。 据统计,2013年至2021年底,中华遗嘱库收到各级财政拨款、各类政策性资助和社会捐赠总额为1048.9万元;爱心企业以场地支持、人员志愿服务、管理服务和其它方式等提供支持,折算费用初步统计为场地费用约450万元、人员费用约630万元、宣传成本250万元。 疫情之下,2021年的遗嘱咨询办理人数反而比2019年增长了20.8%。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中华遗嘱库已经向全国提供遗嘱咨询314882人次,登记保管220119份遗嘱,遗嘱生效4707份,办理遗嘱人群集中在北京、广东地区。遗嘱人不断趋向年轻化,立遗嘱人群平均年龄从77.43岁逐步下降至68.59岁。 超21万老年人立遗嘱 2013至2021年,中华遗嘱库共为老年人群体(60岁及以上)登记保管212622份遗嘱(2021年达到25946份),80%以上的订立遗嘱人群年龄段集中在60至80岁。其中,女性订立遗嘱占比56.09%,男性为43.91%。 婚姻方面,立遗嘱人有74.34%处于已婚(初婚)状态,17.87%为丧偶,剩余为再婚或离异;夫妻同时订立遗嘱的比例达到97.72%。 遗嘱中处理财产以不动产为主,有99.4%的遗嘱涉及。其次为银行存款,占比为18.88%。同时,处理的其他贵重物品和收藏类物品(珠宝、家具、书画、集邮册等)的多样性与数量逐年有所增加。 数据显示,2021年大部分老年人订立遗嘱的原因是为了避免家庭纠纷和简化继承人继承财产手续,比例分别为32.18%和33.45%,而隔离子女婚姻风险的比例达14.66%。 中青年群体增长迅速 白皮书显示,2017至2021年,中青年(60岁以下)立遗嘱人群依次为279、1001、1053、1857、3307,总体登记的数量和比例保持较为稳定的情况。五年下来,50-59岁成为主要集中年龄段,占比达28.8%;40-49岁占比28.02%。 性别方面,女性订立遗嘱占比为63.27%,男性为36.73%。 婚姻方面,立遗嘱人有67.33%处于已婚(初婚)状态,21.01%为在再婚或离异,10.20%为未婚,1.45%为丧偶。相比之下,夫妻同时订立遗嘱的比例仅为54.8%,远低于老年人群体。 白皮书显示,98%以上的遗嘱涉及不动产,包括商品住宅用房、别墅、公寓、小产权房、办公楼、商铺、厂房、车位等;涉及银行存款的比例也比老年人群体高出许多,达到34.19%。订立遗嘱的中青年人群普遍属于“有车、有房一族”。 遗产继承方面,不同年龄段优先选择的继承对象有较大的差别。尤其30岁以下的立遗嘱人群,大多处于未婚状态,或者正处于组建新家庭阶段,所以更偏向于由父母继承财产。当遗嘱人成家后,选择子女或配偶继承的比例会逐渐递增。而40-49岁、50-59岁的群体更偏向于由配偶或子女直接继承自己的财产。 白皮书指出,中青年人立遗嘱理由与60岁以上人群的原因的种类上区别不大,但由于不同年龄段的分布同样表现出不同态势。随着遗嘱人年龄的增长,“隔离自身婚姻风险”和“隔离子女婚姻风险”两项理由在遗嘱人眼中的重要性逐渐走高。 对于年龄在30岁以下的市民,“防止财产下落不明”是其主要考虑的风险。 对于年龄在30岁以上、刚成家立业的遗嘱人而言,“避免财产下落不明”和“照顾家人”成为其立遗嘱主要的考虑理由。 在40-49岁的人群当中,各项考虑理由较为均衡,说明此阶段的群体考虑的内容更多、在立遗嘱的理由上想法各有侧重之处。而对于50-59岁的遗嘱人而言,子女的婚姻风险则成为其首要考虑的因素,相对而言,“防止财产旁落”、“简化手续”和“避免纠纷”的考虑比重也有一定上升。 已有4707份遗嘱生效 在中华遗嘱库登记保管的遗嘱如何生效?白皮书显示,在遗嘱人去世后,只有其提前在中华遗嘱库设定的查询提取人才有资格办理查询或提取遗嘱的手续。但反向预查询属于公共服务,在提供亲友的死亡证明后,任何人均可以通过自己的身份证件号码查询该亲友是否在中华遗嘱库立有遗嘱、遗嘱的查询提取人为谁。 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中华遗嘱库共收到预查询申请8423次,其中符合查询结果的共4707次。另外,2021年是遗嘱提取数量最多的一年,达到1455份。 4707份遗嘱已生效,以北京、广东、上海地区居多。其中,部分遗嘱需要调解,208份遗嘱调解成功,56份涉及法院出证,26份涉及公证处出证。最高人民法院中国裁判文书网已公示68例涉中华遗嘱库生效判决,大部分案件在一审判决后未有上诉。 值得一提的是,中华遗嘱库还推出了多项新服务。 比如情感服务,“幸福留言卡”系将家风、 家训、人生回忆、叮咛嘱托、身后安排, 通过“慢递”的方式传递给家人,自2018年3月倡导以来已累计收到39562张;“微信遗嘱”不同于法律意义上的遗嘱,系通过小程序留下一些关于财产的信息、对家人的叮咛等,截至2021年底已收到81905份;“幸福留颜”系通过现场拍摄留下照片,自2018年3月倡导以来已累计收到40373张;“情感录像”系对遗嘱人进行密室录像,以影像画面方式实现对后人的嘱托和人生往事的回忆、传递情感等。 再如,中华遗嘱库推出监督服务,监督受托人有效执行财产、监督受益人使用财产,还能监督以防止监护人侵占立遗嘱人的未成年人子女财产等。 再如,中华遗嘱库为解决单份遗嘱难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家庭财产保护与传承需求的问题,与专业机构合作推出各类“家庭财产协议登记”服务,包括夫妻财产协议登记、赠与财产协议登记、代持协议登记、继承协议登记等。协议同样上传至中华遗嘱库登记系统,并发放司法电子证据云证书,同步备案至人民法院司法电子证据云平台。 更多新变化值得关注 白皮书的数据还显示,传统遗嘱的刻板印象正在逐步被打破。 首先,年轻群体订立遗嘱的人数逐年增多。2017年至2021年,80后立遗嘱人数分别为73、208、220、503、982,共1986人;90后立遗嘱人数分别为55、123、166、307、553,共1204人。2020年至2021年,00后立遗嘱人数分别为104、119,共223人。截至2021年,订立遗嘱最年轻的遗嘱人是17周岁。 据统计,2020年、2021年,60岁以下的人群共有8076人咨询办理遗嘱。经分析,45.7%认为“年轻时立遗嘱很正常,没必要等到年老再订立”,33.7%认为“自身所从事的工作危险系数较高,因此想提前订立遗嘱”,9.3%表示“看到别人立遗嘱,也跟着一起立”,11.3%是因为“其他个人原因才立遗嘱”。 “社会观念在不断改变,从谈遗嘱色变,到‘00后’立遗嘱成为一种现象,办理遗嘱的年轻化趋势愈加明显。”中华遗嘱库管委会主任陈凯如是说。 其次,涉及处理虚拟财产的遗嘱正在增加。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中华遗嘱库共计收到445份遗嘱涉及“虚拟财产”,类型包括QQ(107份)、虚拟货币(34份)、淘宝网店(18份)、支付宝(93份)、微信账号(112份)、网络游戏账号(75份)等。 再次是捐赠遗产服务或对公益捐赠领域产生新的影响。 2021年,中华遗嘱库推出“遗产捐赠”服务,已有126人在中华遗嘱库立下遗嘱,在去世后将财产进行捐赠,其中捐赠对象为公益组织的占比超过80%,其余捐赠对象包括党组织、企事业单位、基层组织等。此前中华遗嘱库已有“遗嘱信托”服务,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共登记保管234份遗嘱信托,首例遗嘱信托(2016年订立,指定中华遗嘱库为受托人)已于2020年1月生效,涉及财产价值约500万元。 中华遗嘱库在中国遗嘱专业服务方面的探索和尝试,无疑值得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