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专题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社会工作
   第07版:新闻
   第08版:新闻
   第09版:新闻
   第10版:新闻
   第11版:新闻
   第12版:专题
   第13版:专题
   第14版:数字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资助小微项目,赋能社区组织成长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专题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社会工作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新闻

第09版
新闻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新闻

第12版
专题

第13版
专题

第14版
数字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22年02月15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创善·微创投”:
资助小微项目,赋能社区组织成长

    参与城中村儿童社区融入计划的孩子们正在了解蚯蚓堆肥

    独居长者居家改造计划的志愿对长者进行项目宣传

    ■ 木浓

    周姨是广州市越秀区大东街的一名特困长者,独自居住在1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楼龄超过50年,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2021年10月,思媛社工与电工师傅来到她家中进行全面的居家安全评估,帮她申请独居长者居家改造计划的名额,并在一周后就完成了微改造。

    周姨正是广州市越秀区思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智慧改造,睦邻友爱”独居长者居家改造计划的受益者之一。截至2021年11月底,思媛社工上门探访独居长者247人次,完成居家安全评估99人次,居家安全改造18人次。

    与此同时,在番禺区小洲村,由小行星儿童友好实验室发起的“自然生活馆——城中村儿童社区融入计划”,正悄然改变着居住在这里的儿童们。计划培育10—14岁社区青少年骨干参与运作城中村里的儿童空间,为5—10岁流动儿童营造连接社区、连接自然的社区教育空间,培育他们的社区主人翁意识,帮助他们收获融入社区的幸福感。

    上面这两个项目,均是第二届“创善·微创投”广州市社区公益微创投活动的入围项目。2021年5月,广州市慈善会、广州市善城社区公益基金会、广东省敏捷公益基金会联合开展的第二届“创善·微创投”广州市社区公益微创投活动,自9月起陆续推进重点人群兜底保障、社区发展及问题解决、公益助学等项目。截至目前,34个项目已服务超过一万人次,其中直接服务3073人次,间接服务10577人次。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微创投’的支持很有效。”广州市善城社区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罗莹表示,2021年的项目在2020年的基础上有了明显的提升和进步,尤其是两年都入围的项目,在动员社区参与和资源连接上有明显提升,成长快速;而且更注重项目的可持续性,“‘微创投’为好项目提供了创新和打造项目模式的机会。”

    加大支持力度

    更注重项目质量

    广州市善城社区公益基金会成立的初心,就是要为那些深耕社区服务的慈善项目提供支持,促进社区慈善发展。基金会成立后,主要业务便是推动社区慈善基金的创建。罗莹介绍,2019—2020年,基金会通过大量走访了解社区社会组织需求,然后携手广州市慈善会,一起为小微项目提供支持,以撬动更多社会资源投入社区慈善。“我们关注的项目,一方面聚焦重点人群兜底保障,另一方面解决社区发展和社区问题。”

    2020年,该基金会共支持70个项目,资金总额达到100万元,项目覆盖广州11个区,惠及服务对象超过10万人;2021年,支持项目减少为34个,但资金总额达到130万元。之所以出现这种变化,是因为观察到2020年部分项目虽然获得了1万—2万元的撬动资金,但还不能深入展现成效,因此2021年的支持重点有必要“变数量为质量”,进一步加大对每个项目的支持力度。

    尽管作为周期性支持项目,“创善·微创投”可提供的支持资金比较有限,但却成效明显。“对于那些只有想法,但无法落地的项目,一旦有了可以实现‘梦想’的支持资金,就可以很快启动,等到模式成熟了自然可以进行复制,争取更多社区资源。”罗莹说,而对于稍微成型的项目,有了持续的资金支持之后,就能发挥更大成效,增加改造的数量,实现项目持续运转,“在深度和广度上,这样的支持都是有意义的”。

    “独居长者居家改造计划”项目统筹者谢梦颐也表示,该项目已经开展了3年,2019年项目重点是为厨房、洗手间等主要活动区域安装扶手等安全装置;到第二、三年,项目重点则是进行智能化居家改造服务,进一步升级。

    “城中村儿童社区融入计划”则启动于2017年,主要是通过运作儿童空间,通过不同类型的活动陪伴、支持孩子探索社区,并在一些生活教育的课程中发现自己、结交同伴。

    项目发起人简颖诗透露,申请微创投第二期项目时,他们直接把聚焦点落在了培育10—14岁的社区青少年骨干上,由他们来运作儿童空间,支持更多5—10岁的孩子,在空间里认识朋友,共同探索社区:“我们的目标是如何透过儿童参与的方式,促进城中村儿童的社区融入,同时看见儿童参与的价值,帮助他们收获成就感和自信心,支持他们成长。”

    受助机构希望

    实现可持续发展

    2021年9月起,入围第二届“创善·微创投”广州市社区公益微创投活动的34个项目正式落地执行,陆续推进重点人群兜底保障、社区发展及问题解决、公益助学等项目。“‘微创投’支持的项目有些是短期项目,但据我们得到的反馈,项目执行机构其实很希望项目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罗莹说。

    简颖诗认为,“可持续”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资金的可持续性,“我们目前的资金来源都是通过项目书向基金会申请资助,相对不太稳定,所以未来我们更希望推动社区的参与和支持,甚至是项目曾经的受益者也有可能回馈这个项目。”简颖诗透露,未来可能会发起社区捐赠活动,让关心这个社区、关心儿童发展的人们以月捐或单次捐赠的方式给予支持。

    另一方面是项目效果的可持续性。“我们在执行这个项目的过程中,发现有一些儿童特别需要更具个性化的支持,但是因为我们跟进个案的人力不足,只能转介给社工机构;而社工机构也有自己的工作目标,所以这种转介不一定顺利。”面对这样的情况,简颖诗和团队希望未来在项目设计上重点考虑如何给孩子更多个性化、可持续的支持。

    谢梦颐也提出,“独居长者居家改造计划”同样面临社区需求大、项目经费有限的难题。“由于辖区老龄化程度高,前期对特殊困难长者评估中需微改造的比例将近20%,而项目资金有限,只能优先覆盖孤寡等困境独居长者;项目下半期仍面临大量的潜在改造对象,并且有个别长者居家环境较恶劣,加上经济上存在困难,需要的居家改造经费较高。

    在探索中成长

    社区动员能力持续提升

    事实上,除了支持资金,两期“微创投”还为项目执行机构提供了培训、督导支持,帮助提升项目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执行成效。据罗莹介绍,2020年就发现不少项目在执行过程中暴露出原有设计不够完善等问题,不得不申请变更,改变执行方式。2021年,为了避免同样的问题出现,基金会将针对项目的一部分培训提前,发现效果明显。“从资金上看,数额不大,但我们提供了项目传播、项目呈现方面的培训和督导,对项目进行孵化,陪伴成长。”

    有不少项目连续两年入围微创投活动,令人欣慰地看到它们的快速成长。如广州市扬爱特殊孩子家长俱乐部的“你我相绘”特需人士同伴融入计划,在项目督导的支持下,2021年拓展了落地社区,呈现出明显的可持续性;广州市越秀区齐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守护儿童心灵健康”项目,2020年主要举办线下课程活动及配送物资给困境儿童,2021年得到支持后开通了线上科普动画片。

    资金之外的支持,让不少项目逐渐探索出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模式,开始将连接的资源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2021年的项目在动员社区参与和连接资源方面的能力有明显提升。”罗莹说,“资源”指的不仅仅是金钱,还有志愿者、场地等。在她看来,“独居长者居家改造计划”在这方面表现突出。

    据谢梦颐介绍,为实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思媛社工着手探索整合社会和社区各项资源的更多可能,如通过“99公益日”成功募集到约18000元的改造经费;联合企业举办公益漫步活动,结合义卖筹得善款约11000元,将全部用于大东街辖区内的困境家庭。

    与此同时,项目吸引了更多长者家属、邻里、热心人士以及有专业知识的志愿者参与其中,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人手不足的问题。如在居家安全评估环节,通过“社工+专业人士”的工作模式,对社区独居长者家庭防火、防盗、用电安全、卫生防疫防护等进行全面评估,同时宣讲居家安全知识,了解长者的需求,并由社工进一步跟进。

    像居民蔡先生就是大东街社工站的热心志愿者之一。他在参加的一次探访活动中,发现一位长者的居住环境十分恶劣,便发动自己的朋友加入居家改造计划,包括联系装修公司、募捐改造资金等,成为“社工+志愿者”工作模式的成功案例。“未来我们还会继续探索‘社工+’模式。”谢梦颐说。

    “很多时候,项目执行机构更关注是否有持续的资金支持,但其实要想获得资金的持续投入,也需要项目本身不断发展递进。”罗莹说,“我们更希望项目为自己找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扎根社区,真真切切地为社区带来改变。”

    (据善城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