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专题
   第03版:专题
   第04版:新闻
   第05版:社会工作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特别报道
   第10版:特别报道
   第11版:特别报道
   第12版:特别报道
   第13版:专题
   第14版:数字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慈善事业是中国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专题

第03版
专题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社会工作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特别报道

第10版
特别报道

第11版
特别报道

第12版
特别报道

第13版
专题

第14版
数字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22年01月04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慈善事业是中国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七一”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两个相结合”,这是在以往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进一步凸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慈善事业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慈善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传统。重视慈善事业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型范例。本文就多年研究所得体会比较深入的慈善事业,重点探讨慈善事业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一、慈善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传统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人类文明发展史中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慈善文化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传统,这主要因为慈善文化中蕴含着传统文化的许多优良传统和美德,诸如儒家讲求“仁爱”“大同”“民本”,佛教讲求“慈悲”,道家讲求“积善”等。虽表述不尽相同,然义理相近相通,都蕴含着传统文化中救人济世、福利民众的优良美德,这对中华民族乐善好施习尚的形成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诚如民国时期大慈善家熊希龄所言:“吾国立国最古,文化最先,五千年来养成良善风俗者,莫不由于儒、释、道之学说所熏陶。”所以说,这种悲天悯人、扶贫济困、积德行善的慈善传统,应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为生动的内容之一,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慈善传统作为中华民族世代相承的优秀精神品质,我们丢不得。如果把这一传统丢掉了、浪费了,或者说没有很好地运用,那将是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建设过程中的重大损失。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就曾出现过因抛弃这一优秀的慈善传统而一度导致大陆慈善事业走向衰熄与停滞。

    二、重视慈善事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路径选择

    环顾古今中外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慈善事业从来都是与人群和社会不可分离的。可以说,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是与慈善事业的发展相伴随的。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高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鲜明旗帜。在这一旗帜指引下,慈善事业得以正名,国民慈善意识得以被唤醒,中华民族优秀的慈善文化传统得以回归,沉寂三十余载的慈善事业得以在大陆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时期,党和政府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对慈善事业倾注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力度和制度安排。根据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精神,我们可以明确:慈善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慈善事业是中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有机构成。当前,我国慈善事业着力于第三次分配机制,基于现阶段收入差距过大和社会公平发展进步的要求,国家加大了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的促进力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亦指出,“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明确了慈善事业在第三次分配中的社会功能。

    二是慈善事业是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有力补充。扶贫济困、养老哺幼、助残恤孤、服务社会和助力各项公益事业发展,是现代慈善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明确了作为自愿共享机制的慈善事业与法定的社会保障制度,其内容和功能几乎具有一致性。因此,我们在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过程中,尤其要注重促进慈善事业与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机结合。

    三是慈善事业是中国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石,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共同体,社会成员需要有参与社会并发挥作用的途径,而慈善事业无疑是十分有效的桥梁与载体。

    上述慈善事业重要性的三个方面,不仅为今后慈善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而且是基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社会制度变化需要、社会结构治理需要,既符合中国国情,又尊重了客观规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路径选择。

    三、新时代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慈善传统相结合的现实意义

    作为科学真理的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不仅要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更离不开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慈善文化作为中华优秀的文化传统,在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奋斗征程中彰显出巨大能量,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慈善事业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慈善事业通过扶危济困、济穷济急,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拉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事实依然摆在眼前。政府的全面社会保障机制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包罗万象,而慈善事业以其独特的社会功能和优势恰恰成为新时期弥补社会保障体系的有力补充。

    二是慈善事业有助于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奋斗目标,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如一的根本价值取向。在新的历史征程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2020年年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亿万人民,以“一个都不能少”的铮铮誓言,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在这场攻坚战中,慈善事业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它在补足民生短板、助力产业发展、促进社会治理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功不可没。

    三是慈善事业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华文明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沉淀、凝结出恤老慈幼、扶贫帮困、乐善好施的优良慈善传统。传统文化中的这些优良美德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适宜的文化土壤和丰厚的精神滋养。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随着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精神文明建设逐渐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而出现诸多问题,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在很多领域不断滋长蔓延,导致道德严重失衡。在整治“道德滑坡”、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方面,慈善事业的作用日益凸显。

    总之,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仅要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更离不开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仅仅从慈善事业的角度来观察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便可分析得出,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影响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在新的历史征程中,我们决不能把老祖宗留下的传统搞丢了,而应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向而行、相互对话、相互协调、相互融通,既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历程,同时又助力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本文为作者投稿,不代表《公益时报》平台观点)

    /文

    周秋光 湖南师范大学慈善公益研究院院长、二级教授

    黄召凤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