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1年,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世界经济复苏缓慢,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及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中国沉着应对世纪挑战,构建新发展格局,走高质量发展路径,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中国企业通过各种方式挖掘新契机,在不确定性中开创新局面,形成可持续发展预期。一些企业还通过升级业务模式、创新产品质量实现更大发展。企业通过积极回馈社会践行第三次分配,积极参与到历史发展大格局中。 慈善公益成为企业美誉度的一张最好王牌。 面对中国作出的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双碳”庄严承诺,企业大力践行绿色发展、降本增效,加大绿色经济投入,成为可持续发展中国样本。 一些先行企业朝着更高目标实现着自身价值,科技向善将视野扩开、触角延伸、触达更高领域,如创立社会企业、开展影响力投资,践行SDG17可持续发展目标。 企业社会责任正从“利己”到“利他”“利众生”,再到可持续发展模式进阶。 政策指引企业履责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 2021年8月17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指出,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 2021年12月8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和社会群体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 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释放出新时代党和国家大力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对收入分配格局进行调整的重大信号。 公益慈善从社会保障制度的一部分,上升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一环,通过自主自愿配置经济资源激发社会资本,这又给资本向善提供了政策保障和实践动能。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成为发展题中之义。 今年是慈善法颁布第五年。五年来,依法促善效果明显,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意识逐步增强,履责的法律依据更为充分,对慈善事业关注和认知度有了很大提升,这集中体现在社会捐赠度不断增加上。据《2020年度中国慈善捐赠报告》统计,2020年我国企业和个人的捐赠总额分别为1218.11亿元、524.15亿元,企业捐赠首次超千亿元,仍为捐赠主力。 企业大额捐赠不断刷新记录 今年,受舆情关注高的灾害救援成为企业捐赠一个主场。在今年7月河南水灾、10月山西水灾等灾害面前,广大企业纷纷慷慨解囊,支持紧急救援和灾后重建等工作。 据《公益时报》统计,截至7月21日22时,一天内有45家企业为河南水灾大额捐款近20亿元。而从灾害发生到7月29日,捐赠金额在1亿元及以上的企业就超过10家;5000万元以上的有12家;超1000万元的爱心企业、爱心组织达97家。此后,仍有大量企业捐赠不断涌入。 在此次现象级事件中,互联网企业表现最为抢眼。腾讯集团、阿里巴巴集团、蚂蚁集团、字节跳动、拼多多、美团、富士康、滴滴等均捐款1亿元。 碧桂园集团、碧桂园服务、国强公益基金会联动碧桂园在河南的八个区域,紧急采购防汛救灾、生活、医疗等价值2000万元的首批物资,陆续发往受灾地区,助力防汛抢险救灾及灾后重建。 也有一些企业因捐赠出圈,成为社会热点。如鸿星尔克向河南水灾捐赠5000万元款物,被质疑“企业经营业绩不佳,捐赠能否有效执行?”这一灵魂拷问也引发公众和行业热烈探讨。后据《公益时报》调查,截至2021年10月11日,鸿星尔克已捐赠到位3000万款物。 事实上,自2021年以来企业捐赠不断刷新记录,成为企业及企业家积极履责、回馈社会的最好证明。 如:泰康保险集团向武汉大学捐赠10亿元;源昌集团以实物捐赠60亿元,与泉州市人民政府、南安市人民政府共建泉州高水平大学;安踏集团宣布将投入价值100亿的现金及股票,成立“和敏基金会”,并将捐赠20亿元全资建设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福建医院(福建和敏医院)。 (下转1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