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10版:新闻
   第11版:新闻
   第12版:新闻
   第13版:专题
   第14版: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善暖社区:广州慈善携手战疫情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新闻

第12版
新闻

第13版
专题

第14版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21年06月22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善暖社区:广州慈善携手战疫情

    普爱社工支援一线核酸检测

    广汽集团向广州市慈善会捐赠防疫物资

    ■ 苏小星

    5月21日,广州新增一例新冠肺炎本土确诊病例,病毒传播速度快,传播能力强,没有一个人可以置身事外。整座城市,再次投入到与病毒的赛跑中,跑赢病毒的关键在于阻断病毒传播途径、切断感染链条……在这座‘慈善之城’,社工、志愿者、慈善组织纷纷行动,他们通宵达旦、扫楼走访、筹措物资,每一个简单的行动背后,都藏着一段温馨的故事。

    5月底,广州市慈善服务中心、广州市公益慈善联合会发出了关于持续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倡议,慈善组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高效促进慈善资源供需有序对接,将慈善资源送到最迫切的地方,为疫情防控工作贡献慈善力量;同时,下沉社区,在慈善资金筹集、社工专业服务、心理辅导、人文关怀、救助救护等发面发挥作用。

    凌晨3点的挑战

    5月27日晚10时,荔湾南源街。对着镜头,医务人员、街道工作者、社工就地站成两排,举起了大拇指,拍下了一张合影。过去30小时,他们几乎一刻不停地连续作战,就在同一个地方,为社区6000多位街坊进行了核酸检测排查。结束那一刻,每个人声嘶力竭,却也心满意足——只有这样,才能助力切断病毒传染链条。

    蓝小玲是广州市北达博雅社会工作资源中心的一名社工,也在合影中。在她的记忆中,核酸检测从26日下午4点开始,排队最长时,足足1000人。大家有数不尽的问题,现场又吵又热。蓝小玲等人一边指引,一边解疑答惑,回答上千个问题,喉咙不到一晚上就沙哑了。

    数百近千人需要指引,人手不够,与此同时,蓝小玲的家人也在找自己,“说孩子之前发烧还没退,希望我回家一趟先。”

    她想着先忙完,然后立马赶回家。蓝小玲没想到的是,这一忙就是一个通宵,“凌晨3点是最挑战的时候,人突然少了,以为就结束的时候,继续有街坊来排队,队伍看不到尽头。”这时候,大家都互相打气,没说累没说苦,直到天明。

    “27日早上,我回了一趟家,照顾了一下孩子,看着他睡了一会觉,紧接着又回到街道现场,开始继续新一轮的核酸检测排查支援工作。合影那一刻,她深信:这场仗,“我们能赢”。

    在南源街2公里外的彩虹街,防疫工作同样紧张。

    “一切实在进展得太快,太紧张了。”谢浩华和他身边的社工伙伴,几乎一天没停过,每一天的目标,都是实现辖区核酸检测一户不落,不落一人。可这说着容易,核酸检测点临近马路,队伍一长,“打蛇饼”,浩浩荡荡排到马路边,大家心里都急,而且疑惑多——“什么时候出结果”“表格怎么填”“什么时候能检测”……全都需要人解答。

    医务人员全力以赴核酸检测,现场,广州市中大社工服务中心社工全力支援。

    受过街坊焦急下的骂吵,也接收过居民善意的糖水,后来他们还开始走遍彩虹街十一个社区,探访了2000多户家庭,了解街坊是否及时核酸检测,每天晚上十一二点起步才能回家。

    在一次凌晨1点,谢浩华还记得,一位年轻社工伙伴家住佛山,家里人担心她在荔湾的风险,希望她不要冒险了,一再催促回家。伙伴忙着忙着,眼泪止不住地掉,“大概是觉得过意不去,这时,我们也只能拍拍肩膀。”但无论如何,大家心中都清楚:这件事情,社工不参与进来,现场就更慢,和病毒的赛跑就更慢。抹抹眼泪,继续坚守岗位,助力排查加速。

    凌晨二三点,谢浩华开车把年轻社工送回佛山,她的家人就站在马路边——焦急等待。看在眼里,这件事让每个人一阵触动:这一切努力和付出,终不能白费,也不会白费。

    结婚纪念日的特别决定

    也是这几天,荔湾区街坊阿强做了一个特别的决定。

    5月底,本是他和妻子的第13个结婚周年纪念日,每年的这个时间,都是这段爱情最有仪式感的节日之一。然而,2021年,突如其来的本土病例和接踵而至的排查、防疫让这一天变得尤为不同。看到街坊们排队检测核酸,医务人员一个个通宵奋战,从白天到晚上,从深夜到天亮,社区工作者更是全程支援,而等候的人依旧黑压压一片。于是,他要了一件黄马甲,上一线。

    结婚周年纪念日这一天,他加入了核酸检测的志愿工作,负责在队伍中协助长者扫码登记。社工和社区工作者都忙不过来的时候,阿强站了出来,他说,“一些老人没有手机,或不懂得如何扫码,需要不少工作人员在队伍中帮忙操作手机,可以帮到他们我感到很开心。”一直到深夜,阿强在朋友圈半开玩笑道:“这个周年纪念日有意义,还解锁了一个冷饭盒。”

    有社工和他在评论区开玩笑道:“你老婆会不会吃我们的醋啊?”“怎么会,有共识!”他说。

    都说广州是一座充满人情味的城市,实际上,这座城市的人情味体现在方方面面,包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包括社区守望相助,也包括大义当先。

    志愿者群体涌现

    同是荔湾区街坊的小静,原来在园中园社区排队做核酸检测。

    排队、排队、排队、不知会不会排到天荒地老……看到一条长长的队,总有街坊调侃。谁能让这个队伍速度快点,再快点?“我行我上”。谁也没想到,小静做完核酸检测后,立马找社工要了一件黄马甲,转身就投入到队伍秩序指引的工作中。

    “很多群众都不懂如何扫码登记。”在27日这一天,她的一个毅然决定,让她在现场持续支援了12个小时,“太阳十分猛烈,我身上的衣服被汗湿了一次又一次,有时候一些居民还主动递纸巾给我擦汗,让我十分感动。”比起五月的骄阳,更令她激动的是,社区核酸排查的进度一天比一天快,后来,她更是跟着社工一同走访入户,了解是否有街坊被落下。

    而在更早前,小静也一直参与到社区疫苗接种的指引工作。从今年4月至今,累计志愿时数达到200多个小时。她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社区有需要,我立马过来”。

    核酸检测大范围排查,志愿者是必不可少的力量。

    自26、27日,荔湾全区浩浩荡荡地核酸检测后,越秀、海珠相继加入了全区大范围核酸检测的序列中。面对数十上百万人的核酸检测排查任务,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影响全局。但这时,每一个广州人的朋友圈都被一则消息刷屏了——

    i志愿发布志愿者招募、广州海珠越秀核酸检测点志愿者预招募、慈善组织和公益行业从业人员纷纷转发朋友圈。而在一个又一个志愿者招募群组内,人数不断增长,爆满,“我马上到!”“我可以通宵”的回复从未停止,让人热泪盈眶……

    在越秀区,5月29日20:56发出疫情防控志愿招募令。一时间,刷屏朋友圈,越秀还向去年参与抗疫的1000多名志愿者发送招募短信,吹响“再出发”集结令。到了第二天凌晨,招募贴累计浏览超9万次,1131名志愿者报名。

    烈日下,904名志愿者在18个街道162个核酸检测点上岗。有志愿者半开玩笑道,“一支穿云箭,真的有千军来相见。”“志愿群又满了,三群建起来!”“齐心协力同奋战,坚守岗位护家园”,在这座城市,最不可小觑的,就是志愿者的力量。

    慈善组织动起来

    在这场疫情的“大考”中,慈善组织同样参与了进来。

    广州市慈善会发动华润万家、广东太古可口可乐有限公司、香雪亚洲饮料有限公司向广州市东升医院黄埔院区新冠疫苗接种点捐赠50400瓶矿泉水,慰问为疫情防控辛勤付出的接种点医护人员和工作人员;联动广州探途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向海珠区捐赠1万只口罩,800件防护服用于一线社区防疫工作。

    谭洁婷是广州市普爱社会工作服务社承接运营的光塔街诗书社工站主任。她说,社工在回应居民的时候说话方式非常重要,除了回应居民的问题,对于出现焦虑感的居民,也及时帮助他们舒缓情绪,温和地安抚他们不安的心,给予情绪支持,让居民能够安然应对疫情。

    在她看来,现阶段社工发挥的,主要是支持者的专业角色。

    “电访、入户探访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仅是‘知会’居民检测核酸,也会及时发现并对居民的情绪、压力进行疏导和安抚,科普一些关于疫苗接种、核酸检测的知识,答疑解惑,让居民减少忧心和不安。”

    而在海珠,作为“疫”线工作人员,海珠区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人民警察、志愿者等一大批“逆行者”不分昼夜坚守岗位,展开疫苗接种、核酸检测、社区排查、秩序维护等防控工作。

    面对疫情“大考”,海珠区慈善会闻令而动、主动作为,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发动荣誉会长、副会长、理事及爱心企业、热心组织、善长仁翁等社会力量募集资源。在五月底,上午举行疫情防控慰问物资捐赠仪式,捐赠价值超过15万元的爱心物资,慰问一线医护人员。

    到了下午,海珠区慈善会联合荣誉会长单位、副会长单位代表以及爱心单位分别到社区核酸检测点开展慰问活动,送上功能性饮料、饮用水、牛奶、八宝粥等各类急需物资约420箱,总价值超过4万元。

    一位志愿者说,这场抗疫行动,公益慈善同样容不得一丝慢。如今,广州各区正积极战疫,志愿者、社会组织、爱心企业纷纷助力。这是一座慈善之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相信,只要各方协力,就一定可以扑灭疫情。

    (据《善城》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