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09版:新闻
   第10版:新闻
   第11版:新闻
   第12版:新闻
   第13版:新闻
   第14版:新闻
   第15版:新闻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精神力量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09版
新闻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新闻

第12版
新闻

第13版
新闻

第14版
新闻

第15版
新闻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21年04月20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陪伴·大爱·信念
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精神力量

    廖智(左)和丈夫启凡摆造型拍照(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风  吹过巍巍岷山,古茶树叶露新芽。

    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映秀镇,早起的人们邀约着上山采茶,山林间孕育着勃勃生机。

    这里是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的震中。

    山崩地裂的灾难犹在记忆中,眼前,那些曾经满目疮痍的极重灾区,早已变成漂亮的小楼、干净的人家、繁盛的物流。

    从汶川到绵竹,从北川到青川……那些个体不屈的命运之变,群体接续的前行之迹,整体兴起的产业之势,都向我们展示着中国力量铸就的重建奇迹。

    有一种大爱被传递

    绵竹市汉旺镇,时钟被大地震永远定格在14时28分。

    舞蹈教师廖智知道,自己不能被定格,所有人都不应被不幸定格。

    被埋废墟近30个小时,解放军救出了顽强求生的廖智。她失去了双腿、10个月大的宝宝和家庭。然而,她以常人难以忍受的苦,咬牙坚持活出了别样的色彩。

    康复仅两个月后,她表演的无腿舞蹈《鼓舞》登上舞台,她一次次在大鼓上飞翔,一次次奏响挑战命运的鼓声。

    这段生命不屈之舞,震撼了所有人!

    “我这条命是解放军和政府救回来的,我很感恩!”廖智说。

    2013年芦山地震,她来到灾区当志愿者,去看望和陪伴住院的芦山地震受伤人员。看到一名11岁男孩因为左腿截肢,手术后一直不说话。廖智轻轻地安慰着他:“你看,阿姨也是装了假肢,走路一点都没问题。我一条腿比你的还要短一点,还有一条腿可能跟你差不多。你将来一定能站起来,像阿姨这样行走。”

    孩子的眼睛重新燃起了光芒。

    如今,廖智和丈夫启凡共同创办了“晨星之家”,为截肢者提供一对一假肢康复服务,至今已累计帮助60多名身障人士重新站起来。

    从创伤中愈合的汶川灾区人,自发传递着生命的律动:

    ——昔日北川中学截肢孩子代国宏,后来成为游泳运动员,夺得国家和省市比赛9枚金牌,人称“无腿蛙王”。

    ——2020年春节武汉封城,“90后”绵竹女孩王利留了下来,驾着私家车送发烧者去医院,连续坚持一个多月!“我不怕,汶川地震时很多人来帮我们,我也要帮大家!”

    ——“我们最无助时,全国送来了物资,现在武汉需要我们,我要把菜全送给他们!”四川省什邡市农民吴强、潘大树等多位农民,将自家40万斤蔬菜全部捐送武汉。

    有一种陪伴,最长情

    “茶祥子”就在映秀镇的最里头。慢慢走近,一股茶香悠悠而来。

    主人蒋维明是西路边茶(藏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传承人。为重振汶川映秀的制茶技艺,2012年汶川县政府从蒙顶山将他请到了映秀。

    “来之前,脑海里还停留着映秀地震时的画面,没想到这里是如此干净秀美!”蒋维明说。

    几乎全毁的映秀镇在原址上进行了重建,集镇所有房屋均对断裂带进行了有效避让;住房按8级抗震设防,并广泛使用了先进的抗震减灾技术和建筑材料;考虑到百姓生计,新居设计成一楼商铺、二楼三楼住宿的结构。

    蒋维明来时,已是震后第四个年头。

    细心的蒋维明发现,住进新房的映秀人内心深处仍潜藏着伤痛。他注意到,每天都有党员干部走家串户,有困难时纾解困难,更多的则是陪伴:

    ——地震中摔伤尾椎、时任映秀镇党委副书记的徐才英,白天操心着镇里旅游和居民就业,晚上常到居民家里坐坐,摆摆“龙门阵”(聊天);

    ——一支在地震中打着党旗前来的天津“党员抗震救灾突击队”,来了就再没离开,在重灾的渔子溪村成立了临时党支部。负责人邹凌把党组织关系转到了映秀镇,当选为渔子溪村党支部书记;

    蒋维明和妻子搬来映秀长住,成为镇上的新居民。他对制茶要求极为严格、产品声誉很好,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盘活了映秀镇和周边1100亩古茶园,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致富。

    千千万万的人帮助着汶川灾区。按照党中央“一省援建一县”的部署,广东援建大军带着干粮开进汶川,克服余震、供水、能源、建材、运输、天气等困难,“5+2”“白+黑”,仅用不到500天,援建汶川县“十大民生工程”的333项建成并交付使用。送别时汶川好几千名老乡连夜赶来,眼含热泪深深鞠躬。

    三年重建任务两年提前完成,这种一度被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硬是在党率领全国人民合力托举下完成了。

    四川省统计局发布“5·12”汶川特大地震10年重灾区经济发展报告显示,2009年至2017年,包括汶川、北川、绵竹、什邡在内的10个极重灾区年均增长13.1%,比全省高2.1个百分点。

    有一种无惧,跟党走

    “一臂独擎,天大困难能战胜;二人连心,地动山摇何所惧!”横批:“自强不息”!

    这副对联,在汶川地震极重灾区之一的四川省青川县家喻户晓。震后,它就书写在青川县乔庄镇枣树村57岁农民石光武的家门上。

    石光武小时候因事故致右手残疾,妻子张正芳是聋哑人,他们一起努力,在村里开了一间小卖部。汶川大地震来袭时,石光武的住房和小卖部全部倒塌。在救援队伍的帮助下,两天后他就在路旁搭起两间过渡房,临时小卖部又开张了。

    “地震后,枣树村和整个青川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灾区人民忘不了党和全国人民的恩情。”石光武动情地说,2008年国庆节前他家搬进新房,成为当地最先搬入永久性住房的农户。

    随后,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他还买了车,由儿子驾驶跑客运。“宁波援建者对我们村的重建劳苦功高。”石光武说,为枣树村重建,援建指挥部既出资金,又做技术指导,还与村民们一起出力。2009年6月,全村207户受灾农户全部住进了新房。

    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结束后,当地政府迅速将重心转移到脱贫攻坚上来,2011年启动第一轮特困村建设,充分借鉴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集中力量办大事”等经验,投入巨资解决全县基础设施难题,2019年实现脱贫摘帽,截至2020年,全县累计减贫9809户30338人,全面小康取得决定性进展。

    “变化相当大!现在我的小卖部一年纯收入2万多元,家里还种了玉米、油菜、茶叶。”石光武说,“坚决跟党走,加油干,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