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09版:新闻
   第10版:新闻
   第11版:新闻
   第12版:新闻
   第13版:新闻
   第14版:新闻
   第15版:新闻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桐城:
“六尺巷+”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09版
新闻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新闻

第12版
新闻

第13版
新闻

第14版
新闻

第15版
新闻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21年02月23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桐城:
“六尺巷+”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

    ‘本来想着打官司会很麻烦,没想到法官一上午就帮我们把案子调解了。太感谢你们了!’日前,桐城市人民法院孔城人民法庭成功调解八起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案件,获得当事人的称赞。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在外地人眼里,六尺巷俨然已成为桐城的代名词,那一条全长180米、宽2米的巷道,因为清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张英的‘让人三尺’之举而享誉中华。近年来,桐城市充分挖掘“六尺巷”文化精髓,在‘听、辩、劝、借、让、和’基础上,推出‘六尺巷调解法’多元解纷体系升级版,旨在打造具有桐城特色、地域特点、时代特征的社会治理新模式,实现矛盾纠纷就地解决。

    构建独特法院文化

    “六尺巷”所传递的谦和礼让的精神是最为世人知晓的基本含义。张英宰相“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的规劝“入情入理”,事例感染性强,家喻户晓。这个巷子的故事在新中国成立后又一再被赋予新的内涵:1958年,毛泽东会见苏联大使尤金,谈论两国之间的关系时,就引用了六尺巷的故事;2014年,中纪委监察部官网廉政文苑栏目发表《让人三尺又何妨———安徽桐城“六尺巷”的启示》一文,寓意不言而喻……

    近年来,桐城市人民法院受理的案件数大幅增长,大量的民商事纠纷案件因双方当事人存在矛盾而引发,很多案件当事人之间的矛盾在起诉时可谓不可调和,桐城法院广大干警通过总结经验,将实践中运用最广泛、最有效、最独特的调解方法进行提炼,形成了可复制的“六尺巷调解工作法”。亦即:以借古喻今为切入点,用六尺巷典故启发人;以释法明理为着力点,用情理法交融引导人;以化解矛盾为关键点,用和为贵理念感化人;以公平正义为根本点,用知进退境界昭示人。

    法律界人士认为,这一工作创新,一是把“六尺巷”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二是以“六尺巷”智慧为基础,推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三是运用“六尺巷”智慧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是运用“六尺巷”智慧弘扬法治精神;五是进一步挖掘和宣传好运用“六尺巷”智慧创新法院工作的经验和方法。这一成果,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推广价值,在司法实践中发挥着独具一格的功效。

    “我院提出‘六尺巷调解工作法’,就是倡导我们运用谦和礼让的六尺巷智慧精髓指导司法调解工作。诉讼中‘以法育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是我们在调解矛盾纠纷时的重要‘法宝’。将释法、明理、讲情的主线贯穿于我们调解工作的始终,充分运用工作法中提到的创新方法来化解矛盾,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地方人民群众。”长期在基层法庭工作的庭长吴涛告诉记者。

    “六尺巷调解工作法的施行,首先在教育广大干警工作时以德先行,理解群众的纠纷和困难,有助于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在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中得到快乐和满足,树立党员干部在群众当中的良好形象。因此形成了独特的桐城法院文化。”桐城市人民法院院长夏风对此感慨颇深。

    调解,既要智慧也要担当

    桐城法院民二庭副庭长张卫东,是个土生土长的桐城人,也是一个桐城文化迷。他说,有外地朋友来桐城游玩,他必带其去看的景点就是文庙和六尺巷,“有时为了案件的调解,我也会带着当事人去六尺巷走走,体会谦逊宽容、与人和谐的传统美德。”张卫东前不久就办结这样一个案例:

    在审理安徽扬帆机械公司诉宁夏中强威普公司承揽合同纠纷一案中,双方董事长因赌气,致矛盾尖锐对立,一时间几乎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双方在庭审中各不让步,承办法官张卫东深感案件按证据判决很简单,但判了以后执行肯定非常困难,还是通过调解结案为宜。经交谈得知,被告代理人田律师是宁夏人,尽管是第一次来桐城,却对“六尺巷”的故事也有所耳闻。张卫东遂建议其到桐城文化古迹去参观,特别是去看看六尺巷。田律师看了六尺巷古迹,聆听法官详述“六尺巷”的故事,对张英谦和礼让的胸怀十分敬仰,此次参观让当事人感受颇深。被告代理律师同意法官的说法,答应回去努力做被告的劝解工作。最终,被告与原告达成和解协议并爽快履行。

    桐城法院范岗法庭庭长刘峰有多年在基层工作的经历,他感到农村邻里之间的矛盾虽然小却常常不易化解,一旦处理不好,邻墙隔壁势必如同水火,会再次发生矛盾。“面对百姓时,我们若仅仅以法律为标准,难免会显得刻板,会让人民群众产生陌生感。面对百姓的诉求,有规定不能说或者诉讼中不能解决的事情,我们若断然拒绝,这虽符合规定,但会显得不近人性,容易在群众心里留下不好的印象。六尺巷智慧博大精深,为法院创新工作方法提供了充分的滋养,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应当运用多种方法,讲法、讲理、讲情,解决当事人的实际困难。”刘峰如是告诉笔者。

    把司法为民装在心中

    桐城法院在位于桐城市东部新城孔城人民法庭,设立诉讼服务站,把诉讼服务中心建在了基层法庭。站内便民措施一应俱全,包括导诉服务区、便民服务区、当事人自助服务区三大区域。站内可通过摄像头与上级法院进行视频连接和远程接访。法庭二楼专门设置“六尺巷”调解工作室,室内布置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将“六尺巷调解工作法”制作成展示墙,潜移默化地引导当事人,助力调解工作。服务站投入使用数天来,已接待当事人二十余名,完成咨询和查询业务10次,便利了群众诉讼,受到众多好评。该庭还利用服务站和调解工作室成功化解了多起矛盾纠纷,发挥出了应有的作用。

    余月红法官是从书记员升任助理审判员的。作为双港法庭唯一的女性,她对调解离婚案有更独到的方法,善于抓住那些“温暖的时刻”,挖掘出人性中的美好。在一件久拖未决的离婚案中,余法官在被告流泪的刹那,动员他当场向妻子写保证书,以求得妻子的谅解。被告当即写出了诸如“夫妻和睦、孝敬父母、不赌博”等内容的保证书。原被告双方握手言和,此案以调解和好结案,达到了案结事了人和的理想结果。

    调解一个案件,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行的,需要法官的真心、耐心和信心,余法官说:“不行就再捶一把,十有八九能成。”她善于察言观色,抓住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眼神,为对立状态下的当事人寻找和好的可能。庭长吴跃辉“中午不休息,就想一鼓作气调解到案结事了人和"的体会,与余月红”不行就多捶一把"的经验如出一辙。经吴跃辉调解的案件不在少数。他说帮助当事人双方分清是非,点拨责任,是调解成功的基本前提。

    余月红感慨地说:“办案要把司法为民始终装在心中,才能有效维护社会和谐。”

    六尺巷调解法奏和谐

    依托“五调”联动机制,桐城市233个镇(街)、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道路交通事故纠纷、医疗纠纷、婚恋纠纷、商会等11个专业领域的调解组织等多组织并行。警调、诉调、检调、访调、专调“五调”联动,常态运行,健全“大调解”体系。实行“一窗受理、多元联调、跟踪评估”的闭环运作机制,建立“街道吹哨、部门报到”联调联治机制、律师1+3独立调解机制、“两代表一委员”参与调解机制。

    依托庞大的调解队伍,854567市镇(街)、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配备专职调解员500余名,兼职1300余名,7258名单元长、联防长协助调解;11个专业性行业性组织专职调解员27名、兼职32名,组建82名高级医师专家库、100余人信访听证评议专家库、100余人心理协会。广泛发挥社会力量,吸收“五老人员”参与社会矛盾调解。

    依托智慧化平台,设立桐城市矛调中心,整合综治中心、诉讼服务中心12368、检察服务中心12309、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2348、统一政务咨询投诉举报平台12345、人民来访接待中心、镇村综治中心等多平台功能,并入一“中心”,集中办公、一体化服务,实现矛盾纠纷化解“一站式”解决。依托综治视联网平台、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进行可视化调解,在线司法确认。通过手机APP“文都e家”、综治信息化平台,实现纠纷一键上传,全流程掌上跟踪。

    依托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积极营造礼让文化氛围。在龙眠河公园建成“六尺巷”浮雕,修复“六尺巷”核心景区,建设“六尺巷文化长廊”,设立“六尺巷调解工作室”,评选道德模范、桐城好人。“六尺巷”故事被讲述3000余次,引导参观文化墙和原址1000余次。设立“六尺巷调解工作室”261个,全市镇(街)村(居)三级全覆盖。

    (据《安庆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