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09版:新闻
   第10版:新闻
   第11版:新闻
   第12版:新闻
   第13版:新闻
   第14版:新闻
   第15版:新闻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18至25岁的Z世代成为互联网公益主力军
一成以上留守儿童一年未见过父亲或母亲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09版
新闻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新闻

第12版
新闻

第13版
新闻

第14版
新闻

第15版
新闻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21年02月23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2020年度《留守儿童蓝皮书》暨中国留守儿童心理发展报告发布
一成以上留守儿童一年未见过父亲或母亲

    学生在研究团队的指导下在填写调查问卷

    近日,公益组织“上学路上”在北京发布了2020年度《留守儿童蓝皮书》暨中国留守儿童心理发展报告。

    报告显示,超过40%的“缺少双亲留守”的学生每年见父亲或母亲的次数超过9次;还有12%-13%的留守儿童一年都没有见过父亲或母亲。不见面又一年没能和母亲联系的留守学生比例为5.5%。留守儿童问题再次引起各方关注。

    “在之前的调研中,特别关注了一年都见不到父母的孩子,他们的情绪状态比较低,学习状况(不太好)。疫情期间,父母有机会在孩子身边多陪一陪,孩子有更多机会和父母在一起,他们之间的关系明显好转,这意味孩子需要和父母多在一起交流和沟通。”北京师范大学科学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李亦菲表示。

    聚焦于留守儿童心理

    2020年度《留守儿童蓝皮书》是“上学路上”第六次发布留守儿童心理发展报告。这项公益研究从最初针对留守儿童本身的探查,慢慢辐射到每个留守儿童身后的父母、家庭、学校、朋友。每一年,针对不同维度的调研报告,就像每个不同角度的切面,一刀下去,揭示大多数人并不了解的留守儿童群体。今年,报告聚焦于留守儿童如何看待自己,以及如何看待朋友。

    此次报告对来自全国8个省市的3501名农村学生进行了调查。在研究中,并未笼统采用“留守儿童”这一说法,而是根据父亲或母亲外出的情况,将农村学生分为非留守状态、缺父留守状态、缺母留守状态、缺双亲留守状态(即严格意义上的留守儿童)四种情况,并进行不同因素的关联性分析。

    调研以“身份认同”这一变量反映农村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并考查性别、年级、留守状态等人口学变量,以及父母教养方式(亲子关系)、学习成绩满意度、朋友数量等与家庭和学校密切相关的因素对农村学生身份认同的影响。

    缺少母亲留守影响大

    报告执笔人对来自8个省市的大量农村学生进行调查,从上学方式来看,非留守学生每天回家,走读的比例高,达80.8%;住校的比例最低,为18.4%。相比之下,“缺少双亲留守”的学生走读的比例仅占67.5%,住校的比例超过30%。在成绩的满意度方面,对自己的成绩“不太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学生是绝大多数,分别占43.1%和38%,还有4.3%的学生对自己的成绩持“无所谓”的态度。

    李亦菲表示:“对自己成绩无所谓,首先是成绩不够好。正常情况下,成绩不够好,他会不满意、会着急,但他却是无所谓。这反映了他的学习动机、态度非常消极,这是我们担心的状况。男生的无所谓比例要高一点,男生比女生(对成绩无所谓)的情况更严重一些。随着年级的增高,对学习成绩无所谓的比例更高,到了初中阶段有超过10%的学生对自己成绩无所谓。”

    报告显示,有超过40%的“缺少双亲留守”的学生每年见父亲或母亲的次数超过9次;还有12%-13%的留守儿童一年都没有见过父亲或母亲。不见面又一年没能和母亲联系的留守学生比例为5.5%。李亦菲表示,这些儿童与父母亲密度存在问题,甚至怨恨父母。

    报告显示,“缺少母亲留守”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非常显著,主要表现为对成绩的满意度明显下降、学习动机大大减弱。甚至“缺少母亲留守”的学生交5个及以上朋友的比例显著低于其他几组学生,这说明,“缺少母亲留守”对学生交更多的朋友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李亦菲表示:“这次调查进一步强化了母亲在孩子教育和孩子成长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这是现实状况,也是中国的传统状况。同时,也应该引起父亲的反思,父亲如何在教育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要有更高的关心和响应

    基于调查结果,研究团队提出了三方面的建议。首先,要重点关注父母外出且对学习成绩无所谓的留守学生,尤其是男生,他们是低身份认同的高发人群。其次,要鼓励和引导农村学生。父母要采用“高要求、高关心、高响应”为特征的勤勉型教养方式,或者退而求其次的“低要求、高关心、高响应”的宠爱型教养方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求可以提高或降低,但是不论如何,要有更高的关心和响应。最后是对学校的建议,留守学生所在的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们多交朋友,朋友数量的增加将有利于留守学生的身份认同和发展。

    李亦菲解释说,研究团队一直在探索不同的角度,来了解留守学生。最初的两年,研究率先关注的是留守学生的心理状态,等做到第三年、第四年的时候,他们的视线开始转向关注包括核心自我评价、心理地位在内的留守学生内在心理品质。相较于之前几年的研究,今年提出的身份认同概念让报告内涵更加丰富,也能从更多侧面了解留守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心理品质。

    在李亦菲看来,对于留守学生的帮扶,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公众普遍关心的,也是非常显性的结果性问题,其中就包括各种的负面情况,甚至是一些极端结果。而在研究者的眼中,不仅需要关注这些显性的问题,更需要关注那些第二、第三层次的显性但不扎眼和内隐性的问题,关注情绪状态、行为变化及其背后的成因。从这个角度切入,研究团队后来发现留守学生面临的问题,最终还是要追溯到这一群体内心中的内隐性特质。因此,近几年的研究也越来越关心留守学生的内在心理品质,因为这才是长远影响留守学生心灵状况的因素。(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