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何小花 郭晓阳 苏小星 近日,广州市2020年‘最美慈善家庭’出炉。入选的十户慈善家庭来自全市不同战线、不同行业、不同岗位,既有热心慈善、扶贫济困、慷慨解囊的家庭,也有投身疫情防控一线医务工作者、公安干警家庭,还有积极参与社区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社区志愿服务等各类家庭典型,展现出了无私奉献、大爱无疆,舍小家为大家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弘扬了扶贫济困、乐善好施、守望相助的传统美德。 莫文婷家庭: 帮助他人就是最好的慈善 去年3月下旬,在荆州“战斗”了39天,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以下简称“南医五院”)援荆医疗队队长莫文婷踏上回广州的高铁。 在疫情暴发时,莫文婷主动请战赴荆州支援,而同在医院工作的丈夫巢伟聪则坚守的在门诊的岗位上,每天下班还参与在线义诊。“我们都是医生,这是我们这个岗位上应该做的。”巢伟聪说。 “请求同意我到一线救治新冠肺炎病人。”去年年初,南医五院医教部的莫文婷写下赶赴一线支援的“请战书”。 得知自己入选了援荆名单后,她第一个告诉了丈夫和大儿子。实际上,早在除夕夜第一批医疗队员出征援鄂时,她就曾表达过想去一线支援的愿望。这次入选,丈夫很支持她,“这是我们这个岗位上应该做的事”;而正在备考中考的儿子则告诉她,“平安回来,和我一起迎接中考。” 有着8年医政管理的经验的莫文婷是这支援荆医疗队的队长。到达荆州后,莫文婷被派往广东支援湖北荆州医疗队前方指挥部工作。 在指挥部,莫文婷每天早上八点开始看昨日收治病人的数据,协调各项工作;中午不休息,和医疗队、荆州的卫生行政部门、专家组对接;晚上接着做工作汇报和部署第二天的工作。如此,每日工作时间长达十几个小时。要是专家去危重病房会诊,莫文婷还需要协助联系和跟随;有了最新的诊疗方案,她要第一时间传给医疗队。 那段时间,每间病房每张病床上的病情数据都牵动着她的心——病情恶化,她便紧张起来,看到情况好转,她又高兴起来,“我对重症病人的情况都是了如指掌的。” 而在从化,巢伟聪坚守在医院的儿科门诊。疫情期间,医院开通了网上义诊平台,24小时都可以问诊。每天下班后,巢伟聪仍在手机上在线出诊,“那段时间,病人都尽量少去医院,有些呕吐、咳嗽这样的事情就会在平台上问我们。”巢伟聪介绍。那段时间,有时到了凌晨1点钟,也还有焦虑的病人发消息过来,“只要看到了我都会及时回复。” 在工作上,莫文婷夫妻尽职尽责,在生活中俩人也乐于助人。 五年前。那时,莫文婷和丈夫看到一则西藏学校需要物资的消息,随即行动起来。他们先是和儿子一起打电话向学校核实情况,此后一起又收拾了家里的旧衣物,并添置了一批新衣物捐给那所学校。 一段时间后,莫文婷收到了当地学校老师发来的感谢的短信。得知自己的寄出的物品送到了有需要的人手里,一家人都特别开心。 也是从那次以后,莫文婷发现,儿子越来越愿意去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有一回,在参加江埔街慰问困难群众的义工活动中,儿子把自己最喜欢的一套《十万个为什么》送给了一个家境困难的孩子,“这套书是我买给他的,也是他看得最多的书。”莫文婷发现,在参与了多次的志愿服务之后,儿子遇到事情会优先考虑别人,懂得与别人分享,这也是让她欣慰的事。 在莫文婷看来,慈善不拘泥于形式,“在做好自己本分外有余力的前提下,做一些帮助他人的事就是慈善。” 蓝智贤家庭: “80后”夫妻驻村扶贫五年 在梅州市五华县棉洋镇平安村,常常能看到一对扶贫夫妻的忙碌身影,他们踏遍平安村每一条巷陌,走访当地每一户家庭,为当地贫困户建档立卡,帮助贫困村民申请危房改造,医疗救助与教育补助。 他们是蓝智贤与杨娜,“80后”夫妻档,广州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交投集团”)党员员工,自2016年起先后参与平安村对口扶贫工作。目前,平安村已退出贫困村的序列,所有104户贫困户已脱贫并退出贫困户序列。 蓝智贤是梅州人,从小在农村长大,对农村有着浓厚的感情。2016年,他报名成为平安村的扶贫驻村干部,至今已经五年。 对于蓝智贤来说,整个扶贫过程中最累的还是入户调查,“刚来的时候情况都不熟悉,只能挨家挨户摸查。白天要调查十几户情况,到了晚上,还要不断核实名单。”就这样,蓝智贤排查走完了系统上原有的120多户镇提供的贫困户情况。 全村的信息摸查工作结束后,蓝智贤开始思考如何改善贫困户的居住环境,“入户调查那时候,我看到好多户贫困户住的房子有很大的危险,于是向当地政府寻求协助。” 当时政府的政策是,先由贫困户垫钱,房子建好后发放补助金。问题在于,这些贫困户无法承担这项危房改造资金。与曾在梅州老家当过村委书记的老父亲讨论后,蓝智贤决定主动帮贫困户筹集资金,帮贫困户买材料,“反正我可以做他们的担保人!” 2016年,蓝智贤先是帮村民谢永意争取到了危房改造指标,之后帮他把村里东一块西一块的土地拿去向其兄弟置换,最终在2018年搞定了没土地盖房子问题,谢永意也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一家七口人在下雨天也能睡好觉了。 在丈夫驻村扶贫一年后,2017年6月,广州交投集团以自愿报名的方式抽调精英充实扶贫工作,杨娜便义无反顾地报名参加到扶贫工作中。当时,夫妻俩的孩子已经三岁了,由家里老人帮忙照顾,两人则尽最大能力去帮助村民,反哺农村。 2017年至2019年,蓝智贤和妻子根据当地政府对于平安村的产业定位,帮助平安村建立了茶树种植基地,为平安村的发展注入了长效保障。而这部分之后的收益,将分为三部分,其中的一半设为“公益救济金”。 “从我驻村开始,就有了这个想法,做一个公益救济金的项目出来。”茶树种植基地正是给了蓝智贤契机,他想把这块做成制度化的项目,“好让之后的人能把这一块地给守好,让谁都意识到这几百里地是个宝,丢不得。” 2018年,有一支来自香港广州深圳的爱心团队来到了平安村,想帮助有困难的群体。蓝智贤在了解情况后,主动作为“导游”带着考察团队入户。“对方一开始不相信广东有穷地方,直到进村才感叹这边贫富差距这么大,最后眼泪都出来了。”蓝智贤说。 这支爱心团队为平安小学捐赠了40万元物资,包括课桌椅以及教室的修缮费用。此外,蓝智贤还帮村里10户困难家庭的孩子争取到从小学到大学的慈善助学项目资助。 2020年4月,平安村最后2户贫困户也正式完成脱贫。蓝智贤说,全村脱贫是第一步,对于未来,他希望平安村以后能和城市结合起来,加入现代化元素,“城里人能看到的,也得让村民见见。” 曾澜家庭: 他们写下抗疫“请战书” “我是荔湾区昌华街辖区的居民……我申请加入社区防疫志愿工作”。 去年1月底,新冠肺炎疫情突袭,社区防控形势日益严峻。包括广州市荔湾区昌华街在内的各个社区,早已紧张起来。 也是这时候,在昌华街生活了27年的曾澜和丈夫周登涛先后给街道手写请战书,要求加入社区疫情防控志愿服务。请战书随即在社区里传开。这对抗疫夫妻,一位是街道办事处党建指导员,一位是派出所副所长,日常工作已是高负荷。但两个人话不多,下班后接着出现在街头巷尾、小区出入口。 后来,曾澜再回想起年初的经历,轻描淡写说道:“其实这么多年来,我们一家人都有参与公益慈善活动,在我们看来就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很少人知道,这一家人在过去十几年,先后荣获广州市文明家庭、荔湾区十佳书香家庭、文明家庭等称号。 曾澜回忆道,了解到疫情发生后,自己立即取消春节假期,从湖南家乡赶回广州,1月27日便写了一封请战书,希望深入社区疫情防控第一线,参与到社区防控一线的公交站点值守、小区出入口站岗执勤、为居民体温排查等服务工作。 周登涛不约而同,也手写了一封请战书,每天下班后帮助规劝居民取消聚集性私人活动、减少外出,主动报名成为党员志愿者在公交车总站值守、在小区门口值守,带头科普卫生知识、抵制谣言等;了解到血库供给不足,参加了昌华街组织的无偿献血公益活动。 实际上,曾澜一家人的慈善氛围,在12年前,甚至更早前已经埋下伏笔。 如今49岁的曾澜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自己还在湖南老家,小县城的每一户人大多很贫困。”她回忆道,自己一家人的餐桌上已经很少有肉菜。但令她触动的是,只要有人求助,父母哪怕不吃不喝也会帮助别人,或送吃的或送别的。 1992年,快满22岁的曾澜来到广州扎根。并于2007年年底到荔湾区昌华街道办事处报到工作。后来,她发现昌华街是一个老城区,“我们定期探访困难群体,发现了许多八九十岁的独居长者,他们很需要关爱。” 针对这一情况,昌华街近10年来,每年坚持组织开展“圆梦微心愿、一齐来帮拖”志愿服务系列活动,撬动全街慈善爱心,把爱心人士拉到区域化大党建群认领微心愿,真正把党和政府的关怀传递到困难党员群众的心中。 与此同时,曾澜说,“在组织和参与街道社区志愿服务时,自己也在有意识地带动儿子参与。”她还记得,儿子第一次参加探访孤寡长者活动,才12岁左右,进到老旧的房子里,打扫卫生,陪伴聊天。 这时曾澜明显感觉到,志愿活动让儿子更加了解周边的世界,“正因为他感受到有的老人处于孤独和无助中,所以他不希望他关心的人以后也面对一样的处境。”此后,曾澜儿子常常从母亲这边了解一系列的志愿服务,带上同学一同组成志愿服务小组参加。 曾澜说,自己现在一心投入到街道工作中。在她看来,“昌华街的微心愿撬动大家的活力,大家都愿意参与志愿服务。” 曾澜觉得,在这种氛围下,孩子们做志愿服务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她也希望,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参加公益慈善事业,帮助更多的人。(据《善城》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