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专题
   第10版:新闻
   第11版:新闻
   第12版:封面报道
   第13版:新闻
   第14版:新闻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基层治理中涌现的“小镇调解专家”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专题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新闻

第12版
封面报道

第13版
新闻

第14版
新闻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21年02月02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基层治理中涌现的“小镇调解专家”

    临涣镇的茶馆

    王士宏在给群众做思想工作

    王士宏在给当地学生宣讲

    安徽北部的濉溪县临涣镇,是一个具有三千年历史的文化古镇。这里曾是苏、鲁、豫、皖地区的商贸要埠,由于独有的水源优势,这里饮茶文化盛行,六百年来兴盛不衰。鼎盛时期镇上有大小茶馆20多家,每天接待茶客6000多人。

    得益于这种文化氛围的熏陶,临涣镇以茶馆为阵地构建了基层矛盾调解的平台。从茶馆中,也走出了一位位小镇调解专家,临涣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王士宏便是其中代表。

    基层调解的工作千头万绪,常被人戏称为是‘吃力不讨好’。王士宏却任劳任怨,在基层的调解工作岗位上一干就是三十多年。2018年,他凭借出色的工作成绩,收获了全省唯一的“全国最受欢迎的人民调解员”荣誉称号。他和镇上其他的调解员一起,及时将基层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守护了小镇的安宁,筑起了社会和谐的第一道防线。

    坚持多年,王士宏的理由却很简单:因为热爱,所以不会拒绝。通过一桩桩矛盾纠纷的化解,他也真正理解了这份工作的意义。‘帮助当事人从矛盾纠纷的苦海里走出来,收获的是快乐和幸福。’

    茶馆里走出的金牌调解员

    王士宏是土生土长的临涣人。1986年,25岁的他被聘为当地的人民调解员,从此开始了自己的调解人生路。

    他潜心研究每一个案件,逐渐具备了一名合格调解员应有的耐心与认真。他还通过自学考试,拿到了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证书。

    长期与纠纷当事人打交道,王士宏深知,涉事的双方大多带着负面情绪。而临涣镇茶馆林立,当地人宁可三日不饮酒,不可三餐无茶饮。“能否把调解的场所也搬到茶馆里呢?”2012年,在当地政府和茶馆经营者的支持下,王士宏牵头在镇上的怡心茶楼设立了“临涣镇茶馆民间调委会”,开始“以茶为媒”巧解百姓纷争。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的矛盾调解纷繁复杂,不但要讲法律,还要兼顾很多人情、习俗的因素。

    2017年,临涣镇的一个小女孩李婷(化名)在诊所输液后意外身亡。李婷的父亲和奶奶无法接受这个现实,沟通无果后,李婷的父亲选择了上访。

    这件事当时在镇上闹得沸沸扬扬,也传到了王士宏的耳朵里。他主动找到李婷的家属,表示要为他们解决纠纷。“家属正在经受失去孩子的痛苦,如果走司法程序可能会很漫长。我告诉他们,请给我一点时间,这件事我一定会调解好。”王士宏介绍。

    一百万元的赔偿费用,对于私营诊所负责人而言,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边,死者家属也不依不饶。该如何找到调解双方矛盾的平衡点呢?“那几天我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一直在琢磨这个事情该怎么解决。”王士宏压力倍增。

    伴着缕缕茶香,他把孩子家属和诊所负责人请进了茶馆,耐心听他们诉说了原委,一起分析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并逐渐地引导双方,放弃不合理的诉求、降低欲望,努力给出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面子放下了,当事人的执念也自然被化解了。”建立了信任后,双方慢慢冷静下来,王士宏开始做他们的心理工作。

    经过二十多次的反复协商,在责任认定的基础上,双方终于就补偿标准达成了一致。

    整个调解过程持续近两周,王士宏坦言当时自己已经非常疲惫。其实,多年前他就曾因疲劳过度患过病毒性心肌炎,医生虽然多次叮嘱,但他还是经常会为工作加班加点。“这个案子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之后我遇到再难的事情,都会告诉自己,只要意志不松懈,办法总比困难多。”

    一杯茶化解的“千千结”

    “来来来,先喝口茶,咱们心平气和慢慢说。”走进茶馆调解的第二年,王士宏通过对当地民俗文化的挖掘,结合法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知识,创新推出了“一杯茶调解法”。

    和双方当事人边品茶边聊天,根据法理、人情秉公评议,直到双方心服口服,握手言和。他将这个方法总结为:以茶暖人心,以茶说人生,以茶述纠纷,以茶找支点,以茶拆面子,以茶置梯子。

    “人与人之间其实就是一杯茶的距离,我要努力帮助当事人一笑泯恩仇。”在王士宏看来,法律诉讼可以维护权益,但可能并不会真正化解双方的矛盾,做群众工作其实重在沟通和理解。

    “面红耳赤地进了茶馆,出来时又和和气气。子女不孝、婆媳矛盾、夫妻矛盾、土地问题,邻里矛盾等各类纠纷都能在茶馆得到解决。”每次调解结束前,在王士宏的主持下,当事双方都要互敬一杯茶,表示谅解和尊重。

    他的努力也得到了百姓的认可,群众渐渐地把他当成了知心人。“来找我的老百姓越来越多,现在大家都知道茶馆可以解决矛盾。”不写状子、不交费用、不限案由,在临涣镇任何群众只要有需要都可以去茶馆找王士宏帮忙。

    停不下来的调解员

    “我的前半生是在茶馆里喝茶,后半生是在茶馆里调解。”王士宏称自己其实一直都“泡”在茶馆里。

    在朋友的眼里,王士宏是个典型的“工作狂”。有时候碰到非常复杂的案子,王士宏也常常乐此不疲。基层调解之路,他一走就是三十多年。多年来累计主持纠纷调解2000余起,年均调解60余起基层民事纠纷,成功率达87.5%。不仅如此,他还实现了调解结案率、协议履行率和群众满意度3个100%。

    谈及自己过往的工作成就,王士宏难掩自豪。但提及家人,他却饱含愧疚之情。“我对家庭是有亏欠的。大家都觉得法律工作者收入多,但是做基层调解,就是给老百姓解决问题,事多钱少,这些年我也没给家里提供太好的物质条件。”

    1999年,王士宏调入当地的法律服务所工作。原本他可以通过代理案件收取适当费用,但很多案件最终却被他成功调解了。虽然当事人满意而归,但王士宏的妻子却大为不解。面对家人的质疑,王士宏反复做着妻子的工作。在他的耐心解释下,妻子也开始对调解工作产生了兴趣。如今,他的妻子也加入了义务调解员的队伍。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小镇上的纠纷量也在增加,调解难度也在加大。除了继续参与调解工作,王士宏下决心要打造一个“金牌调解团队”,让乡贤参与调解,让精英发挥力量。

    他将当地号称“街长”“百事通”“荣博士”“闻风到”等10名民间调解能手吸纳到茶馆调解队中,让其各尽所能、协同作战。与此同时,王士宏又组建了一支为调解工作服务的志愿者团队,队伍中有律师、法律工作者、法官、心理咨询师、行业专家。他们以“临涣老茶馆”为名,建立微信群,为群众提供咨询援助。

    从2010年开始,王士宏担任了濉溪县人民调解员的培训师。从那时起,传播“调解文化”成了他研究的新课题,他在自己的日记里写满了模范人民调解员的故事,并通过一次次公开宣讲影响着更多人做好这份工作。

    如今,茶馆调解的模式已经在临涣镇实现了全覆盖。茶馆不仅可以调解纠纷,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当地法院的诉前调解也会选择在这里进行。一间间清香四溢的茶馆,不仅是化解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的阵地,也成了当地群众参与公共决策的议事厅。

    “调解的千难万苦,其实都在一颗心上。”虽已临近退休,但王士宏表示,今后他还会尽自己所能帮助群众解决问题。退休不退责,继续为调解工作奉献余热。

    (据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