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胡小军 2020年12月,《广州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报告(2020)》正式发布,系统梳理广州2019年度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总体态势,呈现广州在推进慈善事业现代化转型中的实践与做法。该报告由广州市民政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指导,广州市慈善服务中心和广州市慈善会主编,广州市福利彩票公益金、第七届广州市社会组织公益创投活动资助出版,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第三本广州公益慈善蓝皮书。 该报告基于较为翔实的数据,对广州市慈善组织建设、社区慈善基金培育、慈善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发展等重要主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较为全面的呈现了广州在推进慈善事业现代化转型中的实践与做法,为探索中国特色慈善事业发展之路提供了宝贵的地方经验。 报告共包含五大部分,由总报告、专题报告篇、地区发展篇、年度热点篇及附录构成。其中,总报告对2019年度广州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整体情况进行了综述。专题报告篇包含广州市慈善组织发展状况分析报告、广州市慈善组织公开募捐情况分析报告、广益联募平台分析报告、广州慈善力量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研究报告、广州慈善力量参与脱贫攻坚观察报告、广州市志愿服务发展报告、广州企业慈善发展趋势分析报告及广州社区慈善基金(会)发展报告,共计8个专题领域的分报告。 地区发展篇收录了广州市番禺区和从化区2019年度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总结报告。年度热点篇遴选了2019年度广州市在全国公益慈善领域具有一定示范意义的探索和实践。附录部分收录了2019年度广州市在公益慈善领域出台的一些重要政策文件和2019年度广州公益慈善十件大事。 公益慈善事业积极发展 蓝皮书显示,随着“慈善之城”创建的持续推进,广州公益慈善事业继续保持积极发展态势,具体表现为: 第一,慈善组织整体数量增长较快,区级层面登记的慈善组织占比提升。截至2019年12月31日,广州登记和认定的慈善组织数量达到153家,较2018年增加了48家,增幅达45.7%。2019年度广州新增慈善组织的来源主要有两个部分:一是在广州市级登记的慈善组织新增了27家,其中基金会仍是慈善组织的主体,新增数量15家;二是在区级层面登记的慈善组织新增了21家。 第二,具有公募资格的组织数量稳步增长,慈善会和红十字会构成主体。2019年度,广州市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组织数量达到14家,较2018年新增了4家。此外,作为首批全国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广益联募平台在2019年增加入驻机构65家,发布慈善项目164个,入驻平台的公募组织活跃度明显提高,2019年度平台总的筹款数额达到5321.2万元。 第三,社区慈善基金成为广州慈善事业新的增长点。随着广州市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营造工作的深入推进,社区慈善在推进基层治理创新中的独特作用和功能更加凸显。2019年,广州市民政局发布《广州市实施“社工+慈善”战略工作方案》,将设立社区慈善捐赠站点、发展社区慈善基金(会)、打造“社工+慈善”品牌服务项目等作为重点工作予以推进,社区慈善基金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 第四,发起成立基金会和慈善信托成为企业公益的新选择和新模式。截至2019年12月底,在广州市登记的基金会总数达到了79家。其中,2019年度新增15家基金会,均登记为慈善组织。在新增的基金会中,由企业为主体发起成立的基金会数量最多,所占比例为60%。此外,作为一种新的慈善模式,在慈善法实施后,慈善信托在广州也得到了较快发展。截至2019年12月底,在广州市民政局备案的慈善信托共有11单,与2018年相比新增了4单,总的财产规模也达到了3485.54万元。 第五,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加快推进,志愿服务的组织化和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截至2019年12月底,在广州市、区两级登记的社会组织名称中含有“志愿服务”“志愿者”“义工”字样的社会组织共有106家。2019年度,随着广州公益“时间银行”的上线,广州在志愿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方面也走出了重要一步。 第六,广州慈善力量参与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广州慈善力量参与脱贫攻坚主要集中在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与志愿扶贫三大领域,市、区慈善会等慈善组织积极搭建“慈善+精准扶贫”平台,“救助型”与“培力型”扶贫项目同步推进,扶贫由“广泛性”活动向“精准性”项目转变,积极助力探索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六建议加快公益现代化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深化“慈善之城”创建被再次写入《2020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慈善工作的高度重视。“十四五”时期是广州市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着力建设国际大都市、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的重要时期。为了加快推进广州公益慈善事业现代化,蓝皮书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慈善事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和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站在新的历史阶段,广州应根据中央对慈善事业的新定位,拓展慈善的价值和功能,构建“大慈善”格局,逐步建立与“大慈善”要求相匹配的制度体系。 第二,政府在慈善事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慈善之城”创建过程中,广州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慈善事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环境。要更好地发挥政府在广州慈善事业发展中的协调、引导和支持作用,调动基层政府在推动本土慈善事业发展中的积极性,形成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市、区、街镇三级联动的多层次慈善政策支持体系。 第三,2019年度广州市、区两级慈善会的总收入近5.4亿元,基金会的总收入也超过1亿元。慈善会和基金会这两类组织在广州慈善组织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应以更大力度推动慈善会的改革创新,使各级慈善会切实发挥区域慈善枢纽作用和功能;应以更实举措激发基金会的发展活力,推动基金会成为驱动广州公益创新的重要引擎。 第四,适应互联网时代慈善捐赠的大趋势,搭建更加多样化的联合劝募平台,提升慈善组织网络募捐能力;重视金融手段在慈善领域中的应用,提升广州慈善行业的财产管理能力和水平;积极引导和鼓励股权等非货币性资产捐赠;鼓励慈善组织创新慈善服务模式,探索社会企业等新的理念和模式在慈善服务中的应用。 第五,更加系统地开发和打造“慈善+”品牌体系,实现慈善活动的多层次、广覆盖和常态化。推动广州各区结合自身特点及地域文化,打造本地区的慈善品牌活动;围绕广州社会关键需求,通过枢纽型、行业型或平台型组织的引领带动,打造多方联动、协同共创的联合慈善品牌项目,促进社会公众广泛参与。 第六,明晰慈善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建立“多方共育”的慈善人才培养模式。在加强现有“存量”人才职业成长支持的同时,应着眼“增量”,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优化“营善环境”,增强广州慈善行业对各类专业人才的吸引力。应立足长远,发挥广州高等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探索和推动慈善通识教育和慈善专业教育融入大学教育创新的有效路径。(据《善城》杂志,作者系广州社会组织研究院执行院长、广州市慈善会理事、《广州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报告(2020)》写作团队负责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