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09版:新闻
   第10版:新闻
   第11版:专题
   第12版:专题
   第13版:广告
   第14版:专题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2020中国公益年会
公益视角下的儿童阅读观察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09版
新闻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专题

第12版
专题

第13版
广告

第14版
专题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2020中国公益年会

新闻内容
2020年12月22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孩子,你为什么不读书?
公益视角下的儿童阅读观察

    乡村小学的一年级教室内,班长带领同学早读(汉晶/图)

    “阳光关爱·i读计划”课堂瞬间(陈芳/图)

    ‘他们也不读书啊,哪有空读书啊。’靳元在河南某学校国际部教书,因为刚毕业比较年轻,他同学生私下关系比较好,对他们很了解。

    靳元用‘网感’很强的话语反问道,‘快手不香吗?王者不香吗?抖音不香吗?’但语气里充满了无奈。

    在这所学校里,阅读室、阅读课、阅读老师一应俱全,就读的学生大多家境殷实,能够提供充分的阅读支持,‘但问题不在于这些,他们真的不读书。’

    与此截然不同又隐隐相似的是,距离仅20分钟车程的城中村打工子弟学校,政府和社会捐赠的阅读室光鲜亮丽,各类电教化设备一应俱全。但图书束之高阁,阅读室沦为摆设。

    再向外开足1个小时车程的农村,即将要撤点并校的村小,仅剩的十几个孩子和老师守着翻新没几年的教室。挂着图书室牌子的空屋子里,只有一块黑板和一堆散落的桌椅。

    儿童阅读推广所面对的问题错综复杂,为何读?读什么?怎么读?对过往的反思势在必行,对未来的探索不断前进,一场阅读实验正在进行。

    为何不读——

    新时期的“读书无用论”

    “我们为什么要阅读?”这是导演关正文在“阳光关爱·i读计划”课堂上的提问。

    “阅读可以学习到课外的知识。”

    “阅读可以让我们懂更多更深的道理。”

    “阅读可以让人增长见识。”

    孩子们一个接一个说出自己的答案。这堂课发生在海南屯昌县的一所村小里。而在数千公里外的河北省阜平县山区,相同问题所得到的回答截然不同。

    面对轮岗到村小的老师王丹,讲台下坐着的十几名同学鸦雀无声,教室最后面的小男孩操着一口浓重的方言喊道,“读啥书啊?”说罢,台下一阵哄笑。小男孩还补充了一句:“你看那谁谁谁(指某主播),他小学毕业的,现在一场直播赚好几十万。”

    “读书无用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有了新的“支撑”,王丹不知该怎么驳回去,但视这种情况为洪水猛兽。

    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20年5月联合发布的《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城镇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3.9%,农村未成年人达到90.3%。

    基于数据的直观感受是:在乡村,获取一部手机的难度越来越小,玩手机的门槛越来越低,家长的管制态度越来越弱。

    另一种“读书无用论”则来自家长。靳元把原因归结到认知上,认为最为重要的原因是一部分家长的“读书无用”,“我说的不是课本,”是指读书这件事情,“家长们话说得最多的就是,‘看这个干啥,考试又不考’。”

    在哪阅读——

    城乡大不同

    在乡村,如何拓建公共阅读空间成了乡村儿童阅读推广的核心举措。

    2020年,南方周末公益研究团队就儿童阅读室问题,先后赴云南、贵州、湖南、内蒙古、湖北、甘肃、青海、四川、河北等地调研,并与广东、江西、江苏等地学校教职员工以电话访谈的形式进行远程调研,涉及学校六十余所,涵盖高中、初中、小学及学前各阶段。

    调研结果显示,其中90.1%的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室,超80%的学校拥有独立的图书阅览室,各小学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健全。

    但不可忽视的是,其中过半数阅读室没有按照年级进行明确的图书分类,能够定期在其中进行阅读活动的少之又少。

    “利用率很低,”志愿者感触很直观,“客观上有一部分学校情况如此。”而王丹所在的学校的阅读室干脆上锁。

    城市的情况与乡村截然不同,“在哪读书”几乎不成问题。

    靳元所在的国际部,高昂的学费和基础设施能力成正比。“华丽”的图书室近乎重点高校图书馆的一角,现代化的设备、专职的图书管理员、明确的空间区分一应俱全,并且对学生“彻底”开放。

    “我们专门设置阅读日和阅读课,周末也向学生们开放,”靳元对此颇为骄傲,“我在教学中也会结合图书进行深入挖掘,课后会要求学生前去阅读。”

    如何阅读——

    藏于书中的“多元”力量

    当然,“有书可看”只是基础。对于面向学生尤其是少年儿童的阅读推广而言,更重要的是解决“什么书孩子爱看”的问题。

    “不要什么书都像课本一样,”靳元对所在学校图书室的情况也有一定程度的质疑,“我就觉得漫画中国史这类的图书很好看,形式新颖,内容活泼,还符合年轻人的语言体系。”

    除了风格上的年轻化,对于“阅读什么”这个话题,最优的解答似乎是“多元”二字,浩如烟海的书籍背后蕴含着无穷力量。

    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科普作家罗会仟的角度来看,儿时从堂兄家藏书里翻出的那套《十万个为什么》丛书是他的“一元”。这套“意外之喜”让他如获至宝,佐着《新华字典》,他把这本书从小学翻到高中。

    对于中国作协副主席、文学评论家李敬泽而言,小时候读过并深受影响的《哈克贝里·芬历险记》是他的“一元”。或许正是从这个历险开始,他有了《颜色的名字》,到达《纸现场》,讲起《河边的日子》。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苟利军在1994年第二次征战高考,终于如愿考进南京大学天文系,并接触到了彼时刚出版不久的《第一推动丛书》。二十余年过去,他特别撰文,将这系列书籍称为自己的科学启蒙之书。

    无论是科学家、作家、画家,还是主持人、演员、医生,无数个来自社会的“元”汇集,在分享中从不同角度释放阅读的魅力。

    李敬泽、罗会仟、苟利军的分享,便发生在由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东风日产、南方周末联合发起的“阳光关爱·i读计划”现场。与他们一道走进乡村小学的,还有奥运冠军邓亚萍,演员娄艺潇、李光洁,主持人张腾岳、李艾,科幻作家韩松,绘本作家熊亮,学者张秋,援鄂医生代表邓医宇等来自各领域的“领读大使”。

    他们汇集在一起,试图从多元角度探讨如何阅读。

    疫情期间在抗疫一线战斗的邓医宇认为阅读是永远的,“永远都需要保持学习的状态,否则一次错误都可能是一条人命。”

    这位曾经直面病魔不打退堂鼓的“战士”在课堂上有些紧张,这是他第一次给小学生上课。

    “你们要精读教材,”邓医宇的阅读方法是精读与泛读相结合,“泛读可以让你的思想插上翅膀,能够在天空中飞翔,看得更高,看得更远。”

    除了这些硬视角,“阳光关爱·i读计划”的课堂上还有很多软视角。

    “爱”与“责任”,这是奥运冠军邓亚萍希望孩子们从《小王子》中体会到的关键词。而谈及自己的乒坛职业生涯及求学经历,她则将讲述的重点定格为“做自己”。无论是阅读一本书或是终身学习,“一定要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此外,课堂上还有更多打动人心的瞬间:演员娄艺潇将自己与亲人的故事娓娓道来,引导孩子们思考爱的意义;科幻作家韩松寄语孩子们,“想象力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绘本作家熊亮鼓励孩子们睁大眼睛、观察身边的人与事,珍惜属于他们的独有感知力……

    如何推广——

    从1到N的进阶之路

    从2019年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东风日产、南方周末联合发起“阳光关爱·i读计划”以来,优质阅读课程便是一大关键,另一个关键的“抓手”,则是基于乡村小学的阅读空间,“东风日产阳光关爱阅读室”由此应运而生。

    从2019年的甘肃、贵州、广西、陕西,到今年项目走进的江西赣县区、湖南龙山县、海南屯昌县、广东连南县四地,至今已有8间“东风日产阳光关爱阅读室”相继落成,共计配备超过20000本全新图书。

    庞大的书籍数量并非唯一亮点,“数据化”“智能管理”在乡村小学的实现同样备受瞩目。智能化借阅系统的存在,让校方得以实时了解学生的借阅情况,也让项目组后续的长远维护及书籍更新真正实现“心中有数”。

    “阳光关爱·i读计划”每到一处,即与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合作,邀请阅读推广专家面向当地一线教师开展培训,传递校园阅读的前沿理念与实践模式。除此之外,项目还辐射至家长群体,希望唤起家长对家庭亲子阅读的关注,放下手机成为孩子的“阅读陪伴人”,而非孩子的“玩手机效仿者”。

    在实践中,站点数量、课程数量、覆盖人数等硬性指标并非“阳光关爱·i读计划”的核心聚焦所在,项目真正所致力于达到的,是设计出一个有效果、可复制的阅读推广模式。在项目发起方、当地教育部门、校方及广大社会力量的联动之下,项目的可持续价值逐步显现,所引发的辐射效应亦不断扩散。

    自2009年以来,东风日产“阳光关爱”公益行动连续十二年未曾停步,为欠发达地区师生持续提供精神与物质扶助。更值得关注的是,基于“阳光关爱”平台,东风日产不断整合全价值链体系的优质资源,并实现与社会资源的广泛链接,打造着眼长期的创新公益模式。

    “阳光关爱·i读计划”项目既是对过往的延续,又瞄准未来希望开创新里程。“我们正在努力改变的,是中国儿童阅读事业发展的一角”,一个可循环、有实效、易推广的儿童阅读模式已经在探索中建立,但仍需不断完善,并让更多个体参与进来,让更多的孩子受益。(邓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