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结婚30余年,马杰头一次给妻子孙丽华送花,是在2020年12月8日,航城七路450弄小区解封的时候。 马杰是浦东新区祝桥镇营前村党总支书记,家住航城七路450弄小区。11月23日晚,收到自家小区当晚要封闭的消息时,他正忙着张罗营前村11月24日0时解封的各种事宜。等他再次回家,已是28天之后。 他不在家的日子,恰是上海营前村被列为中风险地区,之后浦东数个小区升级为中风险地区,又全部“清零”的全过程。 回不了家的日子,马杰时不时“人肉快递”些小菜到小区门口。隔着栅栏,他看着小区从起初的忙乱,迅速变得有条不紊。再想想自己在营前村封闭的日子,马杰说,再没有什么比这更直观地让他感到,“抗疫没有局外人”。 一天之内 志愿者从12人到65人 11月23日晚,航城七路450弄小区实施封闭管理。 小区刚封闭时,最紧急的事是搭建核酸检测的临时场地。那会儿,居委会工作人员加上志愿者,总共只有七八人。尽管明年10月就退休了,但社区所属邓镇二居党支部书记顾强明义无反顾冲在了最前面。 搭大棚时,七手八脚,谁也没留意,顾强明被脚手架砸到了脚。第二天休息时,他悄悄脱鞋看了眼:脚趾被砸出了个大脓包,钻心疼。晚上疼得睡不着,他索性狠狠心挑破脓包,才勉强入睡。 人手不够,封闭当晚,居委会开始征集志愿者。一天之内,志愿者群从12人增长到65人……到解封当天,志愿者群已经多达77人。 人生头一次穿上隔离服,“80后”傅锋走上了志愿者岗位。召集居民做核酸检测,帮居民送快递,上门为行动不便的老人量体温,就成了傅锋这些天的日常。 印象最深的,是封闭第二天,下大雨,傅锋和其他三名志愿者来来回回帮居民拿快递,送菜,送米。虽然都穿着雨衣,但来来回回地搬运,衣服硬是淋湿了,加上持续运动后身体出汗,每个人的衣服都几乎从内湿到外。那一天,居然每个人都换了两三趟衣服。 他是“神助攻” 机场防疫经验小区“开花” 小区封闭之初,顾强明就拨通了马佳平的电话,问他要不要回来“帮忙”。 “85后”马佳平,是上海市公安局国际机场分局浦东机场候机楼派出所警长,也是小区业主。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他一直在机场一线抗疫,不管流调,还是组织核酸检测,应付各类人群,都积累了丰富经验。 放下电话,马佳平第一时间赶回小区。后来发生的事情一次次证明,顾强明找来了“神助攻”。 回小区的第一天最忙乱:做核酸检测,配合“流调”,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忙了个通宵。第二天,马佳平找到顾强明说,这样的核酸检测流程不行;一个个登记,人员聚集,消耗大量时间不说,还增加接触风险。 接下来几天,一级级协商与协调,机场核酸检测的流程被“复制”到了小区。 小区每个居民手机登录“上海健康云”后,生成一个带有自己基本信息的二维码,等到后面两次核酸检测,居民出示二维码,采样人员只要扫描二维码,能自动打印专属条形码,贴在试管上。 第二次核酸检测时,马佳平观察发现,虽然扫二维码大大节省了时间,但是居民差不多同一时间来排队,接触风险仍然大。之后,疫情防控指挥部统一部署,87个门洞,由楼组长等组成的志愿者团队,依次带队居民下楼检测。 马佳平说,核酸检测期间的大量工作,都是小区按照上级疫情防控指挥部部署,不眠不休商讨出来的。等到第三次核酸检测,流程全部厘清,仅用了一个多小时,小区2000余名居民全部抽样完毕。 不仅是流程,封闭期间,马佳平的“神助攻”,往往在不经意间展现。 刚开始封闭时,有在机场工作的居民拒绝核酸检测,原因是前一天刚刚检测过。这时候马佳平亮出身份:“您看,我是机场民警,几小时前刚做过核酸检测,但我还是第一时间再次接受检测。您上次做好检测之后可能接触了风险环境,实际上还是有再次检测的必要。”这段话让居民感同身受,欣然配合检测。 而小朋友面对核酸检测难免紧张。这时候,马佳平就会蹲下来告诉小朋友:“阿姨只是想看看你的牙齿有没有蛀牙,啊,张开嘴巴看看,牙齿长得好不好……” “其实这些都是在机场一线碰到过的情况,我这就是一线经验的‘复制’。”马佳平笑着说道。 她笑对地铺泛潮 但一提儿子就哽噎 马佳平的二维码注册核酸检测法对年轻人虽然简单,但对于上了年纪的老人而言,却有点像“天书”——因为不懂。 “90后”邓仁嘉清楚地知道,在金湾佳园小区,这样的老人有500余人。这是她和志愿者们挨家挨户上门排摸的结果。为了帮助老人顺利检测,他们手把手帮老人登录,输入信息,一张张生成二维码,再打印出来送到老人家。等到检测的时候,老人只需要出示打印版的二维码就能采样。 邓仁嘉并不住金湾佳园小区,但是她是居委会社工,负责家门口服务。11月23日晚上封闭之前,她就已经进入“疯狂”的忙碌状态。第一天通宵未睡,后面几天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 封闭期间,没有住所,邓仁嘉和几位工作人员便打地铺。每天基本上一沾“床”就睡着。几天后,保洁阿姨整理房间时发现,铺在地上的垫子有点薄,加上头几天下雨,垫子“返潮”。这之后,社区迅速加厚地垫。不过,对于打地铺,邓仁嘉丝毫不觉得这是个事。 但再坚强的人也有软肋,隔离的第三天,邓仁嘉四岁的儿子打来视频电话,邓仁嘉突然泣不成声。后来大家才知道,那一天,是邓仁嘉儿子的生日,小朋友不明白妈妈为什么不回家,在电话里嚎啕大哭,儿子一哭,邓仁嘉绷着的弦瞬间也断了。“唯一不能提的是我儿子,我很想他。”才说了一句,邓仁嘉就已哽噎。 12月8日凌晨,小区解封,孙丽华终于等到了丈夫马杰。 马杰的妻儿、父母以及弟弟一家都住在同一小区,小区封闭期间,照顾父母的担子落在了孙丽华肩上。28天后,孙丽华从马杰手上接过红艳艳的玫瑰花。对于这些天的“突发”,孙丽华觉得没啥,“在小区里,一点都不紧张”。 因为做警察的原因,马佳平格外留意有没有恶性事件发生。让他倍感安慰的是,封闭14天,小区两千余人,没有一起恶性事件发生。“两千多人团结成1个人,我们终于熬过来了,真的很感动。”马佳平感叹。 “也有朋友问,做志愿者,你这么卖力图什么。其实真的不图什么,小区也是家,趁着年轻多做一些,小区解封了,中风险地区清零了,就是最好的回报。”傅锋说道。(据澎湃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