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10版:新闻
   第11版:新闻
   第12版:新闻
   第13版:新闻
   第14版:新闻
   第15版:新闻
   第16版:2020年度公益人物/企业征集活动
冬奥会志愿者:展现“冬奥小城”的温暖笑容
“志愿者之城”是这样炼成的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新闻

第12版
新闻

第13版
新闻

第14版
新闻

第15版
新闻

第16版
2020年度公益人物/企业征集活动

新闻内容
2020年12月01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30年,208万深圳志愿者!
“志愿者之城”是这样炼成的

    在深圳不到1400万的常住人口中,竟然有208万名志愿者,他们身穿‘红马甲’,出现在深圳的大街小巷里,深入到这座城市的方方面面中。他们是护河治水的‘河小二’,是博物馆里旁征博引的讲解员,是灾后救援的先锋队……深圳义工组织成立30年来,他们为这个时代留下了一个个生动注脚。

    数据显示,目前,全市有注册志愿者208万,占常住人口的15.5%;志愿者的人员构成多元,在校学生约占18.8%,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人士占26.3%,企业员工占33.1%,其他社会人士占21.8%;团体志愿组织1.1万个,年均参与服务的志愿者达960万人次。

    首个志愿者群体为何会出现在深圳这个快节奏、讲效率的城市?志愿者群体为何能在深圳蓬勃发展?志愿服务为何能一路升级、从公共服务领域不断延伸到社会治理领域?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多个志愿者部门,与相关负责人进行座谈。

    内生需求:因为“我需要”才知道“我要做”

    将内生需求化作主动行动,深圳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对于每一个闯深圳的人来讲,这都是一个陌生的城市。

    一个陌生人最渴望的是来自他人和社会的关怀与关爱,而志愿者组织正是一个最好的“通过关怀关爱他人而获得他人关怀关爱”的渠道。十几年来,深圳地铁义工联合会副会长冯喆与深圳地铁义工联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个“通过关怀关爱他人而获得他人关怀关爱”的典型案例。

    2001年,冯喆大学毕业以后,从东北老家来到深圳地铁,从事主业的同时,也一直是一名志愿者。“我从2003年开始做志愿者,一直到现在也在做志愿者工作。”他回忆,“那时候深圳还没有地铁,举办第5届高交会的时候,我就是一名会展中心门口的交通义工。”

    “对于我这样的‘移民人口’,做志愿者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能交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新朋友。”冯喆说。

    “义工组织像是一个大家庭,热爱这个大家庭首先要付出关怀,地铁义工联现在就在做这件事。”冯喆说,在深圳北站有一位格外显眼的义工,大家称他皮叔。皮叔肢体残疾,家庭条件不好,但已经做了5年义工。皮叔工作特别认真、热情,无论什么时候都带着笑,精神面貌很好,指引的手势也非常规范。最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够看出来谁需要帮助,并且主动上前询问。皮叔前段时间遭遇了交通事故,义工联坚持为他筹集捐款,他却坚决不收。他说,“做义工,是因为热爱,不是为了回报。”

    冯喆告诉记者,志愿者文化已经成为深圳的一个符号,从罗湖口岸的开通到大运会的举办,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志愿者行列,并得到国内外众多人士的点赞与认同。

    结构性需求:担当“小政府”与“大社会”的管理服务连接器

    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政府机构改革的大趋势是“小政府,大社会”。

    在深圳,这种结构性特征最为突出,政府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是“小”的趋势,而随着城市人口快速增长,社会是“大”的趋势。在这一“大”一“小”两个相背而行的曲线之间,是政府和社会在管理和服务之间的巨大空间,这种结构性特征,催生了对志愿者队伍的结构性需求,这种结构性需求又成为志愿者队伍发育发展的广阔空间。

    深圳在201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后,在全国首倡建设“志愿者之城”,推动城市志愿服务从规模到规范管理走向精细化,这正说明了城市需求就是志愿服务的发展空间。

    从小就参与志愿服务的江家贤大学一毕业就加入了义工组织,2018年,她毅然辞去做了8年的法院工作来到宝安区义工联担任秘书长,将宝安区义工联打造成一个专业化、制度化的志愿组织。

    2016年全国首个基层法院的志愿服务U站在宝安区建立。曾经的工作经历让江家贤非常熟悉法院的运转方式,她来到宝安区义工联的时候也了解到区法院有引入调解义工的意愿,为了更好地整合司法资源和志愿服务,不断探索和延伸“法律志愿服务U站”的服务功能,2019年实现了全院及派出法庭志愿服务全覆盖。

    “现在你进入法院的立案大厅,除窗口工作人员外,大厅的引导、诉导是穿红马甲的义工。人们从一进法院,到咨询立案,到流转到调解的地方,最后会发现都有红马甲的身影。”江家贤说。

    2018年宝安区法院只有12个义工,今年义工数量达到了48个,其中36个为调解义工。

    “义工的加入大大缓解了法院案多人少的压力,真正服务了基层治理。”江家贤介绍,如果案件进入审判,就会有一审、二审、上诉等等流程,会造成比较大的行政支出,相较而言,调解会比较快,而且调解成功后出具的经司法确认的调解书和判决效力一样,还能将诉讼费减半。由于现在调解义工逐渐专业化,义工调解的成功率很高,调解案件数已在宝安法院多元调解队伍中排名第二。

    “随着志愿服务的普及,志愿者们渐渐感到自己被理解、被尊重,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社会、政府工作中。”江家贤说。

    党政引领:高位推动 走向“志愿者之城”

    深圳义工事业是一项源于人心也指向人心的事业。

    1989年9月,团市委组织了19名热心人士组成义工队伍,开通“关心,从聆听开始”青少年服务热线电话,为遇到困难的来深创业者提供帮助,1990年4月,深圳义工联在深圳民政局注册成为中国内地第一个义工法人志愿者组织。成立以来,市义工联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团市委的指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秉承“服务社会,传播文明”的宗旨,倡导“参与、互助、奉献、进步”的服务精神,传播“助人自助”“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互助理念,伴随深圳的腾飞,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深圳特色的义工发展之路。

    当前,深圳正推动“志愿者之城”建设进入3.0阶段,即以制度化、专业化为引领,推动志愿服务从提供社会服务,向参与社会治理、凝聚社会共识跨越,发挥志愿服务在参与社会治理、推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稳步迈向3.0的背后,离不开深圳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离不开208万“红马甲”们的共同努力。

    作为深圳义工联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决策者,深圳市义工联党委书记巫景钦与同事们一起在《深圳义工服务条例》的制定上苦下功夫,征求来自各方面的意见,反复修改了30多稿,最终在2005年7月1日正式施行,成为中国内地第一部规范义工工作的地方性法律,从法理上进一步明确义工服务概念、规范义工工作,标志着深圳义工事业迈上崭新的台阶。

    “我人生中最幸运的事,就是能够在改革开放早期参与到特区的建设,开拓特区的义工事业。温暖正流淌于这座城市的街头巷尾之间。”30年来,一路上的风景在变,不变的是巫景钦对义工事业的激情与热爱。

    (据《深圳特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