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1月7日,清华公益扶贫论坛在清华大学主楼接待厅举办。论坛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主办,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与清华大学全球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承办,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和中金公益基金会支持。 本次论坛聚焦公益扶贫主题,旨在分享中国扶贫经验与扶贫故事,总结中国公益扶贫的理论和实践,探讨中国脱贫攻坚事业对世界减贫进程和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作用与贡献。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江小涓教授指出,贫困是伴随人类社会发展的持久难题,中国的脱贫攻坚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一直致力于全球减贫合作。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成立20年来,致力于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解决国家发展中的包括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在内的现实问题。面对疫情对经济发展和减贫等社会事业的冲击,各方应广泛合作,在发展理念、制度保障、社会参与、科技支撑等方面形成减贫的整体性解决方案。 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杨新平提出,党的领导、政府负责是贫困治理的结构支撑和核心,是减贫效果的根本保障;包括企业在内的社会参与是脱贫事业的重要补充和参与主体。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坚守企业核心价值,秉承企业社会责任核心内涵,成立中金公益基金会,聚焦贫困地区教育,形成全链条帮扶体系,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孟加拉乡村银行创始人、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学院全球学术顾问委员穆罕穆德·尤努斯在致辞中指出,贫穷并不是穷人自身造成的,而是有社会体制的深层次原因,结构性贫困的产生是系统性的、社会性的。贫穷的人具有和其他人一样的资质,正如一棵树的种子在花盆和大地上生长的结果完全不同一样,穷人需要得到滋润的土壤以实现自身发展。疫情给了世界反思的机遇,需要有大胆的行动,正如孟加拉乡村银行给穷人提供发展的金融支持一样,以矫正贫富差距、妇女失权、数字鸿沟等巨大的社会问题。 在论坛主旨演讲环节,中国政府欧洲事务特别代表、清华大学全球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联席院长、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学院全球学术顾问委员吴红波提出,中国脱贫攻坚和全球减贫合作得到联合国的高度肯定。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就业、教育等造成巨大冲击,对实现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愿景和承诺造成重大挑战。在大扶贫格局中,社会组织和企业公益是政府的得力助手,公益扶贫贴近社会需求,创新扶贫模式,推动全民扶贫。面向未来,公益组织应积极参与海外扶贫,提升能力,增强公信力,促进年青人参与公益,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学院全球学术顾问委员卢迈介绍了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学术界等形成减贫合力的创新和经验。在教育扶贫领域,“山村幼儿园计划”“慧育中国项目”通过“学前进村、早教入户”模式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第三方评估显示,两个项目对儿童心理发展、智力水平、学业表现、语言表达、社会情绪等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 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资深讲席教授、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名誉院长李小云认为,贫困不能看作是个人的失败,主要由社会转型和制度造成,扶贫是制度的修正和完善。李教授以河边村的扶贫实践为案例,说明只有3个人的社会组织的小公益也可以产生大影响:一个长期处于深度贫困的村庄——云南河边村,通过一系列社会实验,走出了一条极具特色的脱贫之路。 好未来教育集团执行总裁万怡挺介绍了好未来作为民营企业发挥优势担当作为、助力扶贫事业的公益模式进阶历程,力求用得上、用得好、用得久、用得准。“AI老师普通话教学系统”、新疆吉木乃双师课堂、希望在线教育公益平台、贵州毕节起点计划产生了积极效果,体现了好未来教育扶贫所追求的大规模的高品质、大规模的有温度和大规模的定制化教育扶贫优势。 论坛圆桌讨论环节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副院长、学术委员会主任邓国胜教授主持。围绕中国公益扶贫的实践、经验和趋势,湖南省古丈县委副书记、县长邓晓东,西藏自治区母子保健协会会长白玛央金,北京字节跳动公司企业社会责任部总经理杨洁,中国扶贫基金会执行副理事长王行最,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周绍杰参与圆桌讨论,分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领域政社企合作的成功案例及其经验,探讨了移动互联网科技和信息流动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强调针对人的关键需求进行干预,倡导国际合作。 本次论坛分别以现场论坛、在线会议室线上交流和网络直播方式同步举行。据统计,网络直播观看总点击量达1515人次。(高文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