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09版:新闻
   第10版:新闻
   第11版:新闻
   第12版:新闻
   第13版:专题
   第14版:社会创新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黑客变“侠客”?
疫情反思,公益慈善组织如何应对挑战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09版
新闻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新闻

第12版
新闻

第13版
专题

第14版
社会创新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20年10月27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黑客变“侠客”?
——谈慈善捐赠的正当性

    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发展与校友事务中心总监

    刘丽波/文

    最近,英国BBC报道了一则黑客公司捐款“做慈善”的新闻,让公益慈善界乃至社会人士颇感新奇。这则新闻透露,10月13日,专业勒索公司——黑客团队(Darkside)在其官网上宣称,将把大公司支付的部分赎金用于慈善事业。据说,当天他们捐了0.88个比特币和1万美元,这两笔捐款分别捐给国际儿童组织(Children International)和改善撒哈拉以南地区水质的慈善组织“水项目”。据报道,这家刚成立两个月的专业技术勒索公司,“黑”得十分专业,攻击了多家大公司的网络,靠“绑架”数据,估计已经收到了上千万美元的赎金。

    新闻之新,贵在新奇。据BBC说,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网络勒索团伙为公益捐款。因此,此事一出,一众专家开始“研究”其捐款的动机。有的认为,是出点小钱,换个内心平安;有的说,是为做宣传,树立其品牌,借机扬名立万;有的则认为,这是一种盗亦有道的现代版本……阳光底下无新事。打着盗亦有道、劫富济贫、替天行道幌子的土匪,亦曾经或多或少做过此类之事。他们试图用“拔一毛利天下”的方式,为自己的行为披上道义外衣,当然是笔不错的买卖。

    举一反三,慈善组织该不该要这种不义之财呢?为恶者的行善算不算慈善?我们该如何对待这种行为?

    国际上,慈善组织尤其是知名慈善机构一般不会接受不义之财,尤其是违法所得。此次事件中,国际儿童组织率先表示,拒收黑客组织的捐赠。我国《慈善法》第三十六条对此也有明确规定:“捐赠人捐赠的财产应当是其有权处分的合法财产。捐赠财产包括货币、实物、房屋、有价证券、股权、知识产权等有形和无形财产。捐赠人捐赠的实物应当具有使用价值,符合安全、卫生、环保等标准。捐赠人捐赠本企业产品的,应当依法承担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

    办慈善要有资金支持,这是一个基本的常识。爱心没有物质财富(包括人力)支撑,慈善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是“爱的呓语”。但是,作为行善的必要条件,这个财富必须合法、干净。国内外的一些慈善机构,也对捐款有着明确的要求。在慈善法中,甚至对烟草类企业的捐赠,都做了严格的限定,如不得通过捐赠宣传其烟草产品等。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慈善行业要有良好的公信力,“合法财产”是一条不可逾越的底线。有的慈善组织认为,钱无“好坏”,只要有人捐款就行,认为“善款不问出处”是现代慈善基本理念之一,是鼓励“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殊不知,这实际上是严重的误读。所谓的“放下屠刀”,并非只是将刀放下那么简单,而是形容下最大的决心去忏悔、洗心革面,突出的是改过迁善。前提是不再为恶,而不是一边作恶一边搞“慈善秀”。而“不问出处”,则是倡导尊重捐赠人的隐私,而非宽容违法者。

    鼓励人心向善是慈善应有之义,我们当然要给犯错者改正的机会,但不能突破法律底线。现代慈善进入法治化时代,捐赠财产的合法性是慈善正义的基本前提。慈善不能成为不法商人、贪官污吏等违法者迷惑公众、继续为恶的幌子。如黑客组织假借现代企业社会责任的方式,拿出敲诈收入的“九牛一毛”进行捐赠,并以此树立其品牌和形象,实在不能鼓励和纵容。

    除了违法所得,很多非营利组织还会拒收那些不符合自身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捐赠。一些机构会公开列明不接收捐赠的清单,如军火商、污染企业、烟草企业或与自身使命冲突的企业的捐赠。国际奥委会明文规定:经营枪支、烟草和烈性酒的商家不能成为奥运会赞助商。宁愿拒收与自己宗旨不相符的捐款,也要坚守自己的使命,这不但有助于维护整个行业的声誉,增强行业的公信力,也有助于行业的长远发展。

    可能有人会说“行善不问动机”,在特定时期,这句话有其实用性,对慈善规模的扩大发挥了作用。做慈善,不能唯动机论,把所有慈善行为道德化。但是,动机(即行善的发动机)与使命、目标紧密相关,从慈善事业发展的长远来看,综合考量动机、目标、手段、效果,是评价慈善行为是否正当、有效的必然途径。当前,我国慈善行业日益注重行善的技能与方法,偏重手段和效果,但缺乏慈善伦理体系的支撑,可谓善术日隆,善道衰微。

    只有善心与仁术完美结合,慈善才能成为真正的义举,才能在扶贫济困、改善人类困境、施行教化方面,发挥真正的作用。行正方能致远。对于慈善行业而言,不忘良知,坚守良行,才能健康持续发展。慈善人,其实不能过于看重慈善的外在规模,而忽视其内在价值,忽视对社会公序良俗的影响,忽视对世道人心的感化。对于一个扎根社会,与人心、风气息息相关的行业,对行业发展状况的规模判断,并不能取代对行业发展品质的价值判断。慈善是社会生活的局部,其核心在于仁爱,是借助外物改善人之生活困境的义举,助人自助,造就的是“新人”,改善人的精神状态是其根本目的。因此,做慈善是一门为仁之道、成人之术。中国传统社会把慈善家称为“大善人”,把捐钱救人称为“义举”,就是这个道理。概括为一句话就是,爱心之人,用干净钱,办良心事,造就新的善人。这是一个完整的行为链条。欲达此目的,慈善的每个环节,都要经得起法律的检验、人心的称量,即合乎法律、合乎道义。

    慈善关乎财富,更关乎人心、人性乃至社会教化,向善是慈善的核心理念,或言终极价值。避免为恶、助恶,这是最基本的底线。而只有做到善款、善用、促人向善,慈善行业才能赢得社会尊重,才能赢得更广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