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09版:新闻
   第10版:新闻
   第11版:新闻
   第12版:新闻
   第13版:专题
   第14版:社会创新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广州方便医院清末救治鼠疫之历史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09版
新闻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新闻

第12版
新闻

第13版
专题

第14版
社会创新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20年10月27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广州方便医院清末救治鼠疫之历史

    城西方便医院纪念章

    《方便》月刊1936年第3期

    ■ 陈晓平

    广州方便医院,是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前身,于1894年为应对鼠疫流行而创办。在一个多世纪里,这家重要的慈善医疗机构垂爱人间,救治了无数伤患,体现出高度的人道主义精神。

    广州原有城北方便所,位于三眼井(今应元路北面),设立的初衷是收容无家可归的贫病者,也收殓一些‘路毙’(街头无主尸体)。1894年,广东、香港两地鼠疫大流行,死者枕藉,惨不忍睹。因当时有城墙阻隔,西关一带收容病人十分不便,善士吴玉阶等25人在城西第一津高岗(今盘福路1号)发起成立城西方便所,容许疫症病人留医,但经费开支浩繁,而众善士财力不足,只能勉力维持。

    1900年,第二次鼠疫高峰来临时,著名慈善家陈惠普路过方便所,发现经费匮乏,遂召集广济医院、爱育善堂、崇正善堂等同人开会,决定由省城七十二行(各行业行会)给予年捐,协助重新订立章程,设法扩大筹募,增建病房。1901年,城西方便所改称城西方便医院,后来合并了应元路的城北方便所,改名为广州方便医院。

    1906年,在广东商民大力推动下,清政府收回粤汉铁路筑路权,两广总督岑春煊主张官办,广东绅商主张商办,双方大起冲突。广州慈善界与商界本属一体,为反驳商办难以募集足够资本的谬论,爱育善堂、述善堂、方便医院等9家慈善机构发起粤汉铁路募股集资活动,短短几个月内募集股本超过原计划一倍,迫使岑春煊同意商办。从此,广州‘九大善堂’名闻天下,不过此时九大善堂的领袖还是有着悠久历史的爱育善堂,直到1930年代方便医院才以其出色的成绩,跻身九大善堂之首。

    方便医院虽设在广州,其创始人群体却有大量港商,例如:招雨田是香港东华医院的前主席,莫藻泉为香港太古洋行买办,刘渭川则是香港有利银行买办。创始人群体的这种人员组成,体现了当时‘省港一家’的地域、族群认同感。

    救助港澳同胞与华侨

    方便医院慈悲为怀,对入院病人各项就医费用概行免除,病死者由医院代为殓葬。医院章程要求工作人员“一闻灾即赴救,不避艰险,不计日夜,不论远近,不避时疫,亲理患者,亲济灾民”,特别要求董事必须站在第一线执行最危险的任务,以此激励医务人员不避艰险、奋勇救人。

    1899年-1901年,省港地区发生第二次鼠疫。方便医院主要担负收治港澳回穗病人的重任,医院董事亲自到省港澳码头迎接港澳病人到院治疗。

    据统计,两次鼠疫高峰时期,方便医院收治病人达到万人以上。经此一役,港澳同胞对方便医院的慷慨仗义留下深刻印象,源源不断地向医院捐款。

    为应对十分凶险的疫情,1901年方便医院聘请名医梁龙章坐诊。梁龙章从1894年开始就深入研究用中药治疗鼠疫的方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写成《辨证求真》一书,被中国红十字会会长沈敦和誉为“专治鼠疫之无上宝筏”。

    1907年,越南西贡(今胡志明市)时疫流行,西医对之也束手无策。西贡广肇公所(广州、肇庆两府同乡组织)电请方便医院派医生紧急支援。方便医院特派邓畅怀医生前往西贡广肇医院,治愈病人无数,法国殖民当局对此表示嘉许,给他颁发奖状,允许中医师在越行医。同年夏天,柬埔寨金边也发生疫情,方便医院派出熊幹廷医生前往开设诊所,应手奏效,同样得到当地西医的大力赞许。

    管理、筹款与成绩

    方便医院由全市七十二行商人共同承担经费,其管理也效仿香港东华医院采取轮值制,即每年从两个行业中选举总理8-12人,从另外两个行业选举值理8-12人,组成行政团队,负责医院日常事务。发起人以及一些知名慈善人士组成董事会,负责大政方针的决策。总理、值理定期向董事会汇报所做工作。医院章程中未有明确规定的事务,总理、值理需提请董事会审核同意。院中医师、专职工作人员、工人的膳食、住宿由医院公款动支,董事、总理、值理等人到院办事,其交通费、膳食费均由本人负担,不得动支公款。

    在此之前,广州已有的慈善机构如爱育善堂、广仁善堂、广济医院等,其性质是慈善基金会与社会服务机构合二为一,即在其成立时,发起人群体已捐集了充足的资金,购入土地、商铺等收租生息,以资产收入作为机构的慈善支出来源,量入为出,优点是财务上十分稳健,缺点是在最初的慈善热情消退之后,容易走向消极维持,阻碍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创新。

    方便医院属于专业性的社会服务机构,除自用院址外并无生息资产,常年经费由七十二行中的轮值行业捐出,遇到重大流行病、重大灾害时,董事会、总理、值理必须做高度动员,向社会各界临时募捐,优点是能保持慈善机构的活力,但对病人“应收尽收”也常使医院出现财政困难。

    方便医院没有资产收入,必须想尽各种办法进行筹款。一是出售纪念章,二是沿门劝捐,三是派出代表到港澳募捐,四是向海外华侨劝捐,五是请车站、码头、轮船代为收捐。这些工作极为繁重,对管理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有时不免产生弊端,比如有人假冒方便医院名义沿门劝捐,吞没捐款,让商户大为愤怒,对登门劝捐产生抗拒心理。1925年省港大罢工时期,香港捐款中断,国民党政权为筹措军费加重了商户负担,方便医院发生极大财政困难,董事会决定于这年冬天停办。广州市教育局长伍大光闻讯,召集医院、商会负责人开会,要求商界出钱出力加以维持。

    为响应市政府关于维持医院的要求,董事会不得已重拾沿门劝捐办法,只是这一次在本地报纸上刊登“劝捐同人”名录,佩戴明显标识,方便商家识别,避免上当受骗。经国民政府要人出面劝捐,方便医院终于筹到一笔救命钱,暂时渡过难关。

    1929年开始,陈济棠治粤,广东局面趋于稳定,本市商界、港澳同胞、海外华侨也恢复捐款,加之政府对方便医院实行“官助民办”办法,医院的经费来源渐趋稳定。到1935年,医院拥有床位超过1000张,该年到医院就诊、服药者达到15万多人,入院留医者24000多人,赠棺殓葬1万多具,收葬“路毙”2000多人。以当时广州市100多万人口来说,这个成绩足以傲视群雄。

    “拯救于死后”

    方便医院从成立开始,就不仅救治生命,而且处理“死亡”。正如1908年医院告示所称:“既谋拯救于生前,复思拯救于死后。”医院不仅收殓无主尸骸,为其妥善安葬,并且举行符合中国传统的法事,让亡灵得到安息。

    1927年广州起义失败时,在主要战场南关(今北京南路一带)、观音山(越秀山),有大量革命烈士暴尸街头。方便医院与红十字会等慈善机构顶住压力,收殓了全部广州起义烈士尸骨。医院善董决定办理此事,在当时是冒着很大政治风险的。

    1931年,主要由广东人组成的十九路军在淞沪英勇抗战,牺牲极为惨烈。事定之后,十九路军烈士遗骸运回广州安葬。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鼓励全民抗战,方便医院特地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盖搭精美门楼、棚厂、宝塔,邀集和尚、道士举行盛大道场。为给慈善事业筹款,也鼓励市民在缴纳一定费用之后,为其先人“附荐”,即与十九路军烈士同场追祭纪念。这种活动,满足了当时普通市民心理需求,属于富有时代特色的筹款方式。“慎终追远”乃是中国数千年传统,通过这种纪念活动,人们表达对先人的深切怀念,也将“孝道”精神传给下一代。方便医院由此与十九路军结缘,董事会主席陈惠普受邀协助办理十九路军残废军人教养院(今广州市第六中学校园内)。

    广州方便医院以其出色表现,不仅得到本地居民的高度赞扬,也备受港澳同胞、海外华侨尊敬,自1930年代起成为广州规模最大的慈善机构。1953年,方便医院与广州市立医院合并为广州市人民医院,次年改称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服务市民至今。

    (据《善城》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