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09版:新闻
   第10版:新闻
   第11版:新闻
   第12版:新闻
   第13版:新闻
   第14版:社会创新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街道级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实践探索
发展公益慈善学历教育的几点思考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09版
新闻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新闻

第12版
新闻

第13版
新闻

第14版
社会创新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20年07月21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发展公益慈善学历教育的几点思考

    民政部培训中心双师型讲师 卢磊/文

    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其中有个根本性问题,即公益慈善专业人才短缺,这是公益慈善领域的行业共识。系统性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有意识、有规划地增设与发展公益慈善专业、社会组织管理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以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为根本着力点,破解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新老问题与主要困境,助推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对于公益慈善学历教育的发展,笔者认为有如下要点:

    一是应全面搭建公益慈善专业学历教育体系。

    与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社会组织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发展现状相比,公益慈善学科创立和专业建设显得十分缓慢或严重滞后。当前可查的明确设立有公益慈善事业管理专业的院校共计三所,且均为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开设时间也还都比较短,力量显得较为薄弱。还有部分本科院校通过巧设名目等方式在相关专业内设置公益慈善或社会组织方向,但并非以专业或学科立身,招生规模也都比较有限。同时,也有部分高校在研究生阶段的公共管理、社会工作等专业设立公益慈善或社会组织相关方向。整体来看,当前的公益慈善专业教育还显得十分弱小和散漫,师资力量也十分短缺,专业教育和学科建设共同体远未形成,与行业人才需求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因此,依托学历教育解决人才培养和输送问题的关键在于构建起公益慈善专业学历教育体系,以切实解决长期制约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专业人才问题。

    二是要充分重视公益慈善价值理念教育和专业实践教育。

    我们应在充分借鉴和反思国内外公益慈善及其相关专业学历教育的成功经验和突出软肋的基础上,聚合高等院校、公益慈善行业、教育部门和民政部门的多元力量,结合中华传统公益文化和现代公益慈善价值理念,用心做好专业价值理念教育,让其在学习者内心扎根并转化为具体行动,进而逐步形成新时代公益慈善文化。同时,高等院校应积极主动地与各类公益慈善组织、企业社会责任部门、相关政府部门紧密联动,构建丰富的多层次的公益慈善专业实践教育体系,具体做法包括邀请经验丰富的行业管理人才和实务人才开设系列性公益慈善专业讲座或专题工作坊、学期内专题类实习实训和假期集中式专业实习、系列代表性公益慈善组织实地访学、引入实践导师持续陪伴成长、开办各类公益慈善专业大赛(如公益项目设计大赛)等。

    三是应积极推进公益慈善和社会组织相关的职业评价和职业认定工作。

    2015年修订的职业大典将社团会员管理员和劝募员纳入了其中,两个职业在大典中归属第三大类“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很显然这个职业层次偏低,不符合新时代公益慈善发展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本需要。因此,本文倡议公益慈善行业组织、相关高等院校应积极联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民政部门大力支持设立公益项目管理师、社会团体会员管理师和公益劝募师等相关职业,并将其纳入专业技术人员序列。未来如能开启公益慈善相关的职业评价和认定工作,将能够大大地吸引更多人投身公益慈善事业,也能够为学习公益慈善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较好的职业发展保障。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任何职业的有序发展都需要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作为基石和铺垫,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是公益慈善事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和根基。

    总而言之,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高质量发展和长远持续发展,需要一批又一批具备良好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的职业化、专业化人才,这就需要大力支持高等院校发展公益慈善专业教育和培养公益慈善专业人才。反过来,有了体系化的人才培养和职业进程的不断推进,才能持续不断地输出专业人才,公益慈善事业发展也就有了更充足的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