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民政部培训中心双师型讲师 卢磊/文 街道级枢纽型社会组织的产生是一个综合因素作用、循序渐进演变的过程,是基层街道政府基于多种需求内源性地建构起来的,其发展往往与政策支持、治理需求、政府作为直接相关。本文以D市X街道“益互联”平台为例,分析其生成要件、角色定位及实践探索。 在建立之初,X街道对于“益互联”的定位期待是一个为民服务的综合体平台,它要回应和解决的是政府的工作模式很难快速适应居民不断变化的生活需求的问题。“益互联”作为综合服务平台,理想状态是能够和街道的各个科室互动和联系,将汇总上来的居民需求分拨转办到其他各个分管部门,是政府的意志和居民需求二者的有机结合,也是社会组织与政府的桥梁纽带。 “益互联”的生成要件有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基于自上而下的政策支持。一方面是政府本身的推动与导向,党政方面高度重视民生投入,鼓励在本地探索形成具有品牌性的、系统性的为民服务体系。围绕这个课题,D市X街道以民生为根本,对需求侧进行探索和改革,根据地域特点和群体构成逐渐设计出很多互联互通的机制体制,社区治理开始由单一的主体迈向多元共治;另一方面,政策的倡导与支持,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系列重要精神,尤其是有关基层社会治理的政策而设计,该街道全面建设集约、便利、高效的“益互联”为民服务综合体。 其二,源于自下而上的民生需求。“益互联”枢纽型平台是“自上而下”有推动和“自下而上”有需求两种发展路径共同催生的产物。X街道是典型的老旧城区,具有与城乡结合、郊区、农村社区等不同的地域特色,原著群体和留下的老年群体比较多,并且包括残疾人在内的弱势群体占总人数的比例较大,地域特点和居民结构造成了社区问题治理的复杂化,也倒逼着治理方式更新。一方面是居民调动的需要。虽然该街道老年群体居多,但参与社区活动的力量薄弱,中青年群体的社区参与还未全面开启,这都束缚着社区发展的整体活力和创新潜力;另一方面是需求回应的需要。基层治理主体需要切实回应社区居民的需求、矛盾和问题,以人民群众的切实需求为导向。 其三,得益于基层政府的主动作为。X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的主动引导以及多方主体的积极响应是助推“益互联”生成的重要力量。首先,街道领导、社区工作者在面对社区治理需求时,有着勇于担当、勤政为民的精神,愿意为社会民生事务做出贡献;其次,街道领导贯彻与时俱进的新思想,能够对社区治理现状进行深入思考,具有需求意识、问题视角,同时又有资源意识和优势视角;最后,街道主要领导和社区书记,在以身作则的同时展现出一定的人格魅力,对待居民百姓等体现出很强的价值关怀,增强群体认同和群体归属感,从而能够带动有公共理念的社区领袖、社区老党员发挥引领作用和模范作用,以此建立和扩大居民的自发参与来激发社区活动的形成。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益互联”主要扮演了如下角色并发挥了相应的功能作用:其一,“益互联”是基层政府跟社区民众和其他社会力量的重要连接者,通过“益互联”实现了政府与社会组织、政府与企业、政府与民众、社会组织与民众、企业与民众之间的多重互动;其二,“益互联”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的探索者和践行者,实现了X街道服务模式的实践创新,形成以需求为导向及项目为载体的服务供给模式,创建了一个新型的社会关系,把市场力量、社会力量充分调动起来,使得市场和社会有机会参与到社区治理之中;其三,“益互联”在社区治理中发挥了赋权增能者的角色,发挥了居民和社区社会组织的潜能和自主能力,通过开展人员专业培训、社会组织孵化、联动机制建设、引领社会服务等内外机制实现能力建设的提升;其四,“益互联”是联动平台搭建者和资源整合者,它为多元利益主体搭建了三个基础平台并在平台上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资源整合,即工作平台、专业平台和人才平台。在工作平台上整合了该街道以及社区服务站配备的项目办公设备和服务场所,并获得资金、人员支持。在专业平台上,通过居民“益行动”社区治理项目,引进恩派公益组织发展中心作为第三方专业化技术支撑,“益互联”作为项目监测评估者,以项目化运作方式开展居民自治,全面推进X街道社区治理工作迈上新台阶。在人才平台上,建立街道工作人员、社区工作者、社区志愿者以及居民领袖彼此间的相互沟通协作机制,形成行政力量、专业力量、社会力量和居民力量有机结合的多元共治平台。 从实际情况来看,角色期望与角色实践之间还存在着一定差距,“益互联”更多地发挥了服务支持功能,通过联动和整合各类资源,为居民提供便民性服务,而且发展的服务体系比较完整。但是,其在公共行政服务衔接上还比较薄弱,这就需要其与各个科室进行有针对性的对接并获得其相对应的具体支持。总而言之,街道级枢纽型社会组织的角色定位及其功能发挥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恰当调适,并能够在解决关键和重点问题上发挥作用、彰显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