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10版:新闻
   第11版:新闻
   第12版:新闻
   第13版:新闻
   第14版:国际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发展青年社会组织,关键在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
《青岛市慈善活动指引》新在何处?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新闻

第12版
新闻

第13版
新闻

第14版
国际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20年05月12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青岛市慈善活动指引》新在何处?

    青岛市志愿服务学院培训中心网络信息部主任

    于博文/文

    4月27日,青岛市民政局印发了国内首个指导慈善活动实施的标准化文件《青岛市慈善活动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受到广泛关注。细读万余字《指引》,实施层面如“战术手册”,细致鲜活,严谨求实;实操指导如“战术组合”,联动衔接,环环相扣;不但把握了新时代慈善事业的发展脉络,而且为“后疫情”时期慈善活动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一,首次以标准化文件的形式对慈善活动作出指导。善心亦需良规约束,已成业界共识。在慈善发展水平较高的北上广深地区,均在2012年~2019年间颁布、修改了相关规定或指导。然而,频发的慈善“乱象”常让人对规约的实效心存疑虑。

    青岛市发布实施的《指引》,采取以标准化文件的方式对慈善活动作出指导,是紧扣现实、立足实践的举措。首先,对慈善活动中涉及的相关概念予以标准解释,避免了慈善活动中以善为名的“一词多义”。其次,内容涵盖活动实施、活动宣传、项目管理、志愿者管理、慈善募捐、信息公开与舆情应对、活动质量管理、风险管理、服务保障等,实现了对慈善活动的“全流程系统化”管理。最后,《指引》还着眼于慈善活动的发展变化,预留了进一步修订、完善的空间和接口,使其具备了充分的活性。

    其二,首次明确慈善信息化的建设路径,为“科技向善”充分赋能。慈善信息化建设,既能大幅度提升行业透明度,又能提高慈善活动中各方的参与和管理效率。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捐赠、监督、志愿服务等环节转向线上,“科技向善”的地位更加突出。近年来,业界多有创新举措,但在各地相关规约中针对发展慈善信息化的力度亟待加强,路径仍待明晰。据调查,除广州、成都两地明确大力发展“互联网+慈善”外,多数其他地区对慈善信息化建设,多以“重点关注”“深入研究”等表述一带而过。

    细观《指引》,其从四个方面对慈善信息化的建设路径予以明确:一为必要性,要求慈善组织要将产生的相关信息纳入到组织信息化发展建设中;二为系统性,要求慈善组织对信息进行系统管理,避免徒有其表的“死”“假”数据;三为指导性,要求慈善组织学会用信息数据“说话”,评价服务成效,指导相关决策;四为保密性,要求慈善工作者重视数据伦理,维护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以上标准,基本涵盖了慈善信息产生、流通、存储、使用各环节,促使信息化真正成为慈善活动中的“助推器”。

    其三,首次对慈善活动的人员、场地、设施专业化提出明确规范。专业化是慈善活动的基石,包括了从业者、场所、设施的专业化。在各地相关规约中,均体现出提升慈善人才专业化水平的举措。

    在《指引》中,青岛市将慈善专业化规范延伸到场所和设施,使其体系更为完备。在“人员保障”中,强调了从事工作的自觉自愿性原则,并要求在工作后“接受慈善服务或相关专业继续教育”以保证良好的工作能力。同时,将多学科合作作为慈善活动的内生动力,提出“与社会工作者、医生、律师等其他专业人士相互尊重、共享信息并有效沟通”,避免了组织负责人“财大声高”或“一言独断”情况的出现。在“设施保障”中,要求组织建立必要的个案工作室、小组工作室、多功能活动室、荣誉室、档案室和室外活动场地,并设置醒目标识和引导标志。这既有助于慈善组织保持阳光向上的形象,又可使工作人员身心愉悦,更好地服务捐赠者。

    其四,首次对慈善活动中的志愿者管理作出细致规定。慈善组织在服务各环节中,均有引入志愿者力量的需求。《慈善法》已对签订协议和保障志愿者合法权益作出了要求,但内容较为简略。在实践中,一方面,依然有志愿者对自身权益知晓不足,对要与慈善组织签署协议的要求“不知情”;另一方面,不少慈善组织也只知有法,却对履行签约“不达标”,协议内容多见缺漏之处。

    《指引》首次将“志愿者管理”列为专章标准,重点对志愿者的权利、义务、服务协议订立和法律保障方面进行规范,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慈善法》《志愿服务条例》中相应条款的“实施细则”作用。该部分还明确了慈善组织应当签署志愿服务协议的六种情形、协议中应包含的十项基本内容,并分三种情形对志愿服务中可能发生的人身、财产损害纠纷处理作出指导,使志愿者和慈善活动组织方清楚地了解自身的法律责任和关系。

    其五,首次明确慈善活动中舆情处理的原则和流程。如何有效应对慈善舆情,并以快速、严谨、公正的态度向公众作出回应,既是慈善组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慈善组织和监管部门共同面临的课题。

    《指引》首次对慈善活动中舆情的处理原则和流程进行了多层面、多形式、多视角的指向引导,具体将舆情分为一般、敏感、重大三档,并给出细致的参照标准,便于慈善组织和监管部门快速判定,妥善应对。在应对策略上,强调要“敢于发声、善于发声、实事求是、客观真实”;在处置流程上,要求做到“第一时间、边查边报、先简后详、分级处置”,及时回应公众关切。此外,还设立了“重大事件舆情引导预案制”,要求每位工作人员将“居安思危”的观念深居心中,日常注重排查风险,熟记舆情应对流程和措施,组织负责人保持24小时联系畅通,多措并举,有利于将慈善舆情管理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