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10版:新闻
   第11版:新闻
   第12版:新闻
   第13版:新闻
   第14版:国际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发展青年社会组织,关键在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
《青岛市慈善活动指引》新在何处?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新闻

第12版
新闻

第13版
新闻

第14版
国际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20年05月12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发展青年社会组织,关键在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

    民政部培训中心双师型讲师

    卢磊/文

    要切实实现共青团基层组织形态的多样化,既要用好用实已有组织形态,也要以改革为契机培育和拓展新的载体和力量。这就需要大力发展青年社会组织和挖掘培养青年社会组织骨干人才。

    其一,大力培育发展青年社会组织,逐步推进青年社会组织体系建设。培育发展青年社会组织的主要策略和实现路径是建立青年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或孵化基地,其属于社会组织类型中的枢纽型、平台型或支持型社会组织。这一枢纽型平台的创办设立和持续使用,不仅可以为青年社会组织及其从业者建立一个温暖的家园,而且有助于逐步形成上下一体、横向联动的青年社会组织体系,让青年社会组织成为青年工作和共青团工作在深度和宽度上的双重延展。

    比如,共青团重庆市委成立青年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为全市青年社会组织提供注册指导、孵化培育、发展规划、能力建设、人才培养和交流推介等服务。一方面,充分发挥枢纽型青年社会组织作用,联系、服务和引导青年社会组织,另一方面,将青年社会组织及其团组织作为青年工作和共青团工作的新兴组织力量,为有需要的青年群体提供专业优质的社会服务。该中心还打造了“两基地一学校”(即青年社会组织孵化基地、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实训基地、楼宇社区市民学校)的枢纽型平台,为全市青年社会组织提供“四有四送”服务套餐(即联系有机制、服务有阵地、孵化有平台、引导有标准,送政策、送导师、送培训、送项目),初步构建其融服务、培育、管理、示范、创新“五位一体”的青年社会组织体系。截至2018年年底,全市各级民政部门登记青年社会组织共计289家,包括社会团体91家、社会服务机构185家和基金会3家。这些青年社会组织及其从业人员在本市各个区域直接面对各类青年群体提供服务,发挥了社会组织的优势作用,直接延展了共青团工作的力量。

    再如,四川团省委紧紧依托省群团组织社会服务中心,强化团组织枢纽作用,把青年社会组织工作与推进共青团改革、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结合起来。针对四川青年社会组织“数量持续急增、质量参差不齐、发展诉求多元”等实际问题,其在传统“孵化”的基础上建设推广“社会组织协力网络”,为同一地区或同一领域的社会组织提供交流互助和共同发展的载体和平台,通过主题培训、专题沙龙、参访交流、项目推介、政策解读、咨询指导等形式,增进跨组织、跨部门间的合作,提升青年社会组织的社会协同意识和能力。截至目前,四川全省已建1个省级中心、14个市级中心、100个县级中心、370个街镇服务中心,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新型工作体系,并在全省16个市州和儿童安全等4个专业领域建设了“协力网络”,分层分类联系兴趣类、公益类、互助类等青年社会组织4000余家。

    其二,挖掘和培育青年社会组织领军人物和骨干人才,以其引导更多力量助力青年服务。抓住“领军人物或骨干人才”这个牛鼻子,是引导青年社会组织发展方向和丰富共青团基层组织形态的关键策略。一个领军人物可能会影响一个行业的发展方向和未来走势,一个骨干人才能够整合更多资源和带领更多人员投身青年社会组织事业,让青年工作和共青团工作更有力量。

    比如,重庆团市委积极引导和支持重庆网络作家中的“大神级”人物袁锐牵头成立重庆市网络作家协会,并毫无保留地给予帮助,重庆团市委还和该协会联合举办了2016年重庆市校园网络小说大赛,组织网络作家进校园宣讲,为网络作家成长搭建平台,并引导网络作家积极影响当代青年群体。

    再如,四川团省委以能力建设为抓手,助力青年社会组织骨干人才成长,先后实施了一系列提升青年社会组织能力的品牌项目,吸引了300余家省内青年社会组织骨干人才参与。连续3年实施“天府伙伴”计划,使45名青年社会组织负责人从中获益,培养、凝聚了一批青年社会组织骨干人才。同时,在青联中专门设置社会组织界别,吸纳优秀青年社会组织骨干人才担任省、市青联委员,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增强青年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的荣誉感和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