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社区很快成为抗疫主战场。在应急响应状态下,扎根社区的社区基金会,如何寻找自己的行动空间、又如何展现社区基金会的独特价值? 把握时机精准选择 资助对象 对于灾难救援或危机应对类行动来说,时间是最重要的考量维度,不同时间节点需求不一,不同主体的潜在贡献也不一。正如北京市社会心理联合会等公益机构发起的“I will”志愿者联合行动,在关于疫情救援四阶段研判的分享所示:疫情冲击初期,不确定性很强、情况不明朗,基于理性和科学决策的政府尚未及时充分发挥作用,此时最重要的角色是行动迅捷的志愿者;疫情中后期的次生灾害和服务需求才是大多数服务类社会组织发挥作用的优势阶段。 截至目前,由广东省德胜社区慈善基金会(以下简称“德胜基金会”)、顺德区慈善会·和的爱心基金、北滘慈善会·和的爱心基金联手打造的“和善同心”社区抗疫计划,分五批次共资助了261个项目。其中,德胜基金会的资助项目214个,覆盖了佛山市顺德区194个村居、17家社工机构及1个全区志愿者抗疫服务。 德胜基金会第一阶段的行动以防疫物资应急救援为主,并通过义工联支持一线抗疫志愿者,第二阶段则转向能减轻影响的相关抗疫服务资助,在时机的把握上非常务实且契合疫情发展的阶段性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德胜基金会抗疫行动的资助对象选择非常明确:一是紧急支援残疾人康复机构、养老院、长者饭堂等这样一些相对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服务场所,以及受疫情影响可能出现运营困难的一线服务机构。二是专项资助参与抗疫的社工机构及其他社会组织。三是大面积资助村居委会,作为在政府资金之外的补充,重点支持其动员社区志愿者参与和自助互助项目,在缓解社区干部工作压力的同时也在传导社区多元共治的理念。 在抗疫生态中 找准自身生态位 在基层抗疫的诸多主体中,社区基金会扮演了社区和社会组织的陪伴者、资助者和联动者的恰当角色,展示出其独特性。 一是扎根本地、接地气。与其他关注社区抗疫的公益机构相比,社区基金会扎根于基层社会网络,对本地需求、行动场景的把握更为精准。 社区基金会在支持本土社会组织方面更具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方面对地域范围内的社区、社会组织已经有充分的了解和信任关系,资助内容更符合需求、程序上更简洁灵活;另一方面资助也更成体系、服务和陪伴更完整。 二是体制优势、反应敏捷。与部分基金会和慈善组织相比,德胜基金会理事会成员多为本地精英,对社区形势足够敏感,且其资金来源相对单一,决策程序简单灵活、自主性较高,一切都基于务实的考虑来回应本地的需求,高效迅捷。 三是社区基金会的情感面向和社会关系的建构。这一点是最重要的,也是与其他基金会相比最大的不同。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社区基金会撬动民间慈善,更撬动乡土情感。可以预见,社区基金会与政府财政支持的效果将相得益彰,这些受到资助的小微企业在渡过难关之后,很有可能也会再反哺顺德社会;对社区和社会组织的资助则会增强社区与社会组织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在基层社会治理与服务中营造合作协同的生态和氛围。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教授 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长助理 蓝煜昕/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