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09版:新闻
   第10版:新闻
   第11版:新闻
   第12版:
   第13版:新闻
   第14版:益言堂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公益第一访谈
疫情之下
一线公益机构的眼前与未来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09版
新闻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新闻

第12版

第13版
新闻

第14版
益言堂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公益第一访谈

新闻内容
2020年04月07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疫情之下
一线公益机构的眼前与未来

    活力社区组织线上教师培训(图源:活力社区,仅限本次报道)

    ■ 本报记者 隋福毅

    当下,国内疫情尚未完全消除,境外疫情警报持续拉响。为了防止国内疫情的反弹,限制公众出行、严控群众聚集性活动依然是目前不可松懈的防疫举措。何时才能全面恢复经济社会秩序仍是一个未知数。

    在公益领域,侧重执行线下活动的一线公益机构不在少数。这些防疫举措无疑给他们的常规工作带来诸多难题,但与此同时,如何顺利度过疫情也成为他们必须要进修的一门“课程”。

    疫情持续时间影响机构生存

    重庆市渝中区巴渝公益事业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巴渝公益”)是一家以开展环保公益活动为主的公益机构,日常项目大部分在线下进行。

    巴渝公益负责人郑建告诉《公益时报》记者:“由于不能组织人群聚集的相关活动,我们的项目也将无限期推迟。不过,项目任务是确定的,项目虽然延期,但工作量并未减少且延期部分的时间段仍在产生人员工资及机构成本。”

    2月14日,阿拉善SEE基金会向合作伙伴发放在线调查问卷,以了解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对环保公益行业尤其是中小型甚至小微型环保公益组织生存状况的影响。两天后,阿拉善SEE基金会共收到225份有效反馈信息。

    在“受疫情影响,机构主要面临的困难”一题中,“员工工资、办公用房租金等综合运营成本压力”“项目执行困难,存在延期和违约风险”“预计可获得的项目资助和活动收入将减少”三项均有超过半数的机构选择。

    可见,除了机构运营成本及项目执行的问题,不少机构的活动收入也会大打折扣。采访中,郑建结合巴渝公益的情况对2020年对业务收入进行了预测。

    “我们第一季度已经确定没有业务收入,第二季度什么时候可以开展业务还是未知数。从业务领域来看,不少环保类纪念日及相关活动集中在上半年,我们不可避免地错过很多活动的黄金时期。同时考虑到政府部门、企业及一些公益基金会的资金在疫情期间的使用,个人收入减少也会导致公众捐款可能减少,今年的筹资难度将会增大。据我预测,相较于前两年,2020年的业务收入可能萎缩1/3至1/2。”郑建说。

    阿拉善SEE发放的在线调查问卷还有一题问及“机构账上现金能够维持机构生存的时间”。近半数机构选择“2~3个月”;三成机构选择“4~6个月”;仅有各一成机构选择“1个月内”和“6个月以上”。

    对于这一结果,阿拉善SEE基金会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生态学教授张立认为:“就机构账面而言,多数机构虽能做到短期的资金维持,若疫情持续时间过长,很多机构恐难以承受。从这个层面来讲,疫情持续的时间影响着许多机构的生存问题。”

    线上是线下的有力补充

    疫情期间,复工延期和线下活动受限,不少公益组织考虑将线上渠道利用起来。

    上海闵行区活力社区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活力社区”)长期关注处境不利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成长问题,在线下为0-6岁儿童组织亲子活动以及6-12岁儿童提供兴趣类课程活动是其主要的活动形式。

    谈及疫情对常规活动的影响,活力社区负责人侯蔚霞表示:“我们在项目方面的常规工作除了大家看到的线下执行层面,还包括项目研发和项目支持。其实,除了线下执行受到比较大的影响,其他两方面我们还在稳步推进,受影响程度不大。”

    “此外,面对疫情,我们还把一些适合线上传播的课程制作成短视频进行发布,也将教师培训和家长课堂调整为线上活动。开发线上产品实际上一直在我们的工作计划中。因为疫情,我们将这一部分内容提前运作,还在观察和摸索中。”侯蔚霞补充道。

    除了“试水”线上服务,活力社区在春节之后还开始使用办公APP线上复工。对于这一形式,活力社区的工作人员表示并未难以适应,反而在管理工作日程、促进协同工作、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发挥了不少正向作用。

    从2月底开始,巴渝公益同样组织部分有条件的职工开始了线上复工。只不过因为各种原因,郑建认为收效甚微。

    “首先,部分职工硬件条件有限,有的在农村老家,电脑设备及网络质量无法保证;其次,部分职工所在环境较为杂乱,工作氛围有所欠缺;再次,由于我们属于一线服务型机构,网上无法开展线下服务,整理资料又没有办法调取办公室的资料。”

    虽然在线上办公和线上产品开发有所推进,但侯蔚霞始终认为,相较于线下活动,线上服务更多还是整个项目的有力补充。因为,线上活动的执行程度很难把控,而且活动效果与线下存在差距。

    对于疫情可能助推线上公益服务的问题,郑建表示:“虽然我们也在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项目模式,但线上永远无法替代线下。例如,在农村做环保宣传教育,再高科技的线上服务也无法产生线下走访、体验的效果。因此,我不建议‘一窝蜂’地搞线上公益,特别是之前以线下服务为主的公益组织。当然,有的项目要通过线上服务助力线下服务,创新模式,让传播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有必要的。”

    危机应对在当下,也在平时

    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持续好几个月的时间了。面对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阿拉善SEE基金会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生态学教授张立关注到许多机构正在积极采取措施来应对这次考验,比如开展战略梳理与规划、工作机制流程和项目手册等梳理、员工学习与培训、项目研发评估与升级等内部建设。

    正如张立关注到的情况,近段时间,巴渝公益负责人郑建在梳理机构成立六年多来的项目活动以及思考原有的项目活动管理体系。活力社区负责人侯蔚霞为了随时准备线下活动的开启,已经与团队设计出几套项目调整的备案。

    不过,除了带给不少公益组织生存挑战,此次疫情又给予哪些启示呢?

    郑建认为:“从资金上来说,与企业一样,资金链稳定是公益组织生存的保障,社会组织要不断的充实非限定性资产的比重,才能更好的应对一些不确定因素对机构持续发展的影响。其次,疫情期间,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组织构建行动网络的重要性。未来需要我们抱团发展,携手合作,营造良好公益发展环境的同时共同应对挑战。”

    侯蔚霞表示:“除了资金链之外,工作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样非常重要。假如一个机构的现金流出现问题,怎样安抚团队情绪共同渡过难关是一个巨大考验。”

    “另外,我觉得资金储备、团队建设、提高抗压能力等要素本来就是日常机构应该去关注和建设的点。这些可能与应对疫情没有绝对关系,而是一个组织运营和生存必然要考虑的问题。”侯蔚霞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