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农历鼠年的钟声还有4个小时敲响,全省紧急启动公共卫I级响应,各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升级,谁能冲上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一线? 在贵州东北部户籍人口超过45万的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青年的勇气被一条青年志愿者招募令激发了。团贵州省委向全省团员青年发出立即行动的号召,团印江县委紧急吹响行动号角:年满18岁,男、女不限,身体健康,近一个月无发热等病史的青年人,请报名加入志愿者队伍。 医学、护理及相关专业的青年,组成医护类志愿服务队,在各交通卡口测量体温,协助医院开展健康筛查等基础医疗服务工作;其他身体健康的青年组成机动志愿服务队,开展秩序维护、便民服务、电话随访等工作。 招募令发出后,联络电话响个不停,团印江县委先后收到了644份报名材料。“有县城青年,有学校老师学生,还有返乡的大学生。”团印江县委书记甘岁月说。 家住印江县朗溪镇铁家村的杨浪是当地的一名驾校教练,看到招募令后,他立即在线上提交了报名表,害怕报名没成功,又第一时间电话联系了甘岁月。 “天冷,边界执勤能受的了么?”甘岁月问。“肯定没问题。”杨浪没有一点犹豫。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大二男生黄国辉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了招募令,和父亲商量后,很快填好网络报名表,“爸爸是警察,他非常支持我去”。 去防控一线接触很多人,感染风险高,奶奶特别担心黄国辉的安全。黄国辉告诉奶奶,自己年轻,这时候最需要年轻人上,“我会多注意防护的”。 黄国辉求战心切,报名当天直接走进团县委办公室,现场确认有没有报名成功。 经过县人民医院培训后,1月30日零时,黄国辉和志愿者同伴到达高速路口的检测卡点。此时气温是零下1摄氏度,飘着雨夹雪,志愿者协助民警和医护人员检查来往车辆信息,车上所有人的身份证信息、家庭住址和流动去向都要记录清楚,每个人都要测3次体温。 路口阴冷潮湿,让守着卡点的人不论穿多少衣服都感觉寒风刺骨。后半夜,大家感到困乏,越是这时,越要提高警惕,漏掉任何一个发热者,都可能给整个县城增加一分风险。 1月31日凌晨5时许,一辆从上海返回印江县的车辆在高速路口被拦了下来。两名志愿者突然对身旁的工作人员大喊:“离我们稍微远点!”。 黄国辉惊出一身冷汗。原来志愿者同伴在为车辆后排乘客测量体温时,发现一位老人已经没有了呼吸,车上还有人发热! 现场应急保障的救护车迅速启动,靠近这辆返乡轿车,医护人员穿戴更严密的防护装备,上前了解情况。“警灯一直闪,气氛好紧张,阵仗好大。”黄国辉感到一丝战场上的味道。 县人民医院救护车拉走了车上的人,两名志愿者也被迅速隔离观察。黄国辉把这件事告诉父亲,父亲回了一句话:“接下来一定小心。”黄国辉觉得这话透着爸爸对自己的支持和信任,要在防疫一线一直干下去。 万幸的是,两位被隔离观察的志愿者都没有被感染。车上没有呼吸的老人和其他人,都不是新冠肺炎患者。 在印江县高速出口卡点上,4支青年志愿者队伍24小时轮流上岗,每支队伍有10名青年志愿者,一支队伍负责8个小时的卡点值勤,大家接力在高速路口值守了半个多月。黄国辉是第二小组的组长,他所在的小组有4名医护专业的大学生,大家形成了默契,随时提醒彼此戴好口罩,洗手消毒,保持距离。 “在这段防疫最吃劲的时期,365名青年志愿者分成26支队伍,始终守在全县防疫的第一线。”甘岁月说,全县防控指挥部的要求是每一个青年志愿者自觉的行动口令。 2月16日起,贵州省决定陆续取消在疫情防控中设立的省内路口关卡。从卡点上撤下的黄国辉和同伴们没有休息,直接到印江县的各个居民小区报到,黄国辉被分派到中洲小区。随着青年志愿者力量充实到社区,县城里“毛细血管”的工作力量得到加强,各个部门抽调至社区防控的公职人员已陆续回到原工作岗位,为有序复耕复工复产提供保障。 24岁的志愿者杨友齐的任务是对印江县西环客运站前1000平方米的街道进行消毒,同时协助各种物资的调配。每天8时,他都准时骑着电动“小毛驴”开始工作,后座上经常拉着各种防疫物资,最重的是60升的消毒喷雾箱,忙碌的他回到宿舍常常接近凌晨。 杨友齐给自己的定位是“补位”。“要让一些对恢复生产秩序有帮助的公职人员返回原岗位,我们顶上。”他认为,这也是服务大局,“生活还是要继续的。” 这一个多月的战“疫”中,印江县有518名青年志愿者走上防疫一线。杨友齐几乎每天吃泡面,有一次妈妈打电话问他吃了什么,他说正在吃红烧牛肉饭。在杨友齐看来,志愿者很辛苦,但这一个多月大家都长大了、成熟了,“大家看到我的‘小毛驴’就看到了志愿者的温暖和担当,我们也能用实际行动守护自己的家乡”。(据《中国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