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深圳市建辉慈善基金会(以下简称“建辉基金会”)成立于2016年,是国内第一家关注个体行善者的公益组织。2019年,建辉基金会的“致敬困境中的行善者”在腾讯公益75000个项目中名列“人气最高年度排行榜”前十名。 成立仅三年多的建辉基金会,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其猝不及防的秘书处也曾一度固守于支持原有的合作伙伴和基金会的宗旨,不知道该不该行动、该怎么行动,甚至很长一段时间倍感无能为力。 时隔1个半月,经过基金会全体同仁不懈努力,终于摸索到一些方法,那就是从现实而不是从僵化的理论出发,从尊重一线实践而不是后方经验出发。 突发事件下 基金会的态度应该是什么? 在疫情暴发初期,局面复杂,大家的认知实在太少了,普遍缺乏准确判断的能力,随着各种政策出台和公益同行善意的风险提示,建辉基金会的第一反应是别犯错误。 基金会的理事群就如何行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理事认为,建辉基金会应该聚焦机构的使命,强调机构专业性;有的理事认为,突发事件下,行动力比方案重要,行动就能解决问题;也有理事提出,基金会没有应对紧急状况的经验,但可以和反应迅速的组织合作…… 还有理事说:“模糊的正确远胜于精确的错误,摸着石头过河,做就比不做好,做了可能会犯错,但不做,连犯错的机会都没有。” 秘书处的同事群也苏醒过来,大家开始讨论要不要做点什么。 大家认为,除了国家、政府,还有很多公益组织、个人、商业组织都参与到救援工作中。如果说个人都不分男女老幼,冒着巨大的生命风险参与其中,那么作为一家公益组织,作为被许可的以公益为主业的独立法人,基金会更有责任去承担,这是基金会应有的态度。 大家决定,不能再坐等机会了,建辉基金会要主动出击。 应该筹钱还是送物? 建辉基金会成立仅三年多,这次面对公共卫生事件,没有医疗资源的优势,也不擅长物资采购和紧急救援。大家看到很多基金会都在采购物资,秘书长们通宵达旦地在群里求购物资,有买到假货的、有被坐地抬价的……种种现象,让建辉基金会感到无力。 最要命的是,机构不在一线,难以发现真正的问题在哪里。 基金会首先观察自身在湖北的志愿者合作伙伴,发现他们的反应很灵敏,其中有不少团队开始自发筹款,主要围绕当地慈善会或原有合作过的基金会服务。 他们都是最普通平凡的人,在此之前,他们甚至对公益知之甚少,但他们都有着就近解决问题的先天优势:他们有食材储备、有运输车队、有现成的酒店……他们速度及时、方法灵活,有效地解决了疫情严重地区的最基础的吃、住、行问题,在这次疫情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他们获得的公益资源却非常有限。 这不是就是建辉基金会一直在寻找和支持的“个体行善者”吗? 模糊的正确 远胜于精确的错误 灾害应对中,如何判断资助是否有效?建辉基金会秘书长黄晓丹认为,是以最低的成本,最高效地解决突发事件所在地的民众切实的问题为标准。 灾害应对有着所谓的属地原则,没有谁比得上在地的组织和个人更有执行力和便利性。 在很多基金会看来,对个人的资助,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因为资助人的标准和成果难以确定。但恰好在这个方面,建辉基金会积累了不少经验,从成立至今,基金会资助和支持过逾939名“个体行善者”,对个人的行善动机、行善难度、困境程度和社会影响力等多维度的评估标准,已经制度化和体系化,更深入到了团队成员和志愿者合作伙伴的内心。 很多基金会的资助,都会有要求:项目申请书、项目计划书、结项报告,评审的时候,会有很多专家提出意见并指出不足。但不少基金会的资助,也包括一些政府采购,其项目书写得很漂亮,执行效果却大打折扣,善款最后可能也是“打水漂”,而资助方只能是无可奈何。 疫情期间,建辉基金会省略了评审环节,人物建档尽量简单化,确保资助高效。每每有建辉基金会资助的案例出来,就有人问:“你们是怎么找到这些人的?”黄晓丹说:“其实方法很多,他们在一线繁忙,我们在后方安稳,所以我们的主动很重要,因为你知道他在哪里,他却不知道你在哪里。” 所以建辉基金会项目部的人每天都在各种渠道收集线索。找到线索初步认证后,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倾听,带着同理心去倾听,从与对方的沟通中,自然就了解他做了什么、计划做什么、他为什么要做、他的难处在哪里。 一线的情况变化很快,计划往往赶不上变化,所以建辉基金会会在可能的情况下提高弹性,允许对方合理调整项目计划。之所以能这样做,与建辉基金会一贯灵活自主的文化分不开。 对个人的资助,很难说被资助者的行动是最精确的,但正确的人远比精确的事重要。“基金会有位资助对象,因为其物资分配不够均匀,社区居民对其产生意见。但这个小伙子愣是咬着牙支撑下来,一个多月下来,他个人已经累计组织了1200吨爱心蔬菜的采摘、运输和分发工作,钱不够就自己垫付。他没有什么项目书,但每天在微信群里报告进展和收支款情况。不得不说,疫情一线,这样的行动是有效的。”黄晓丹说。 如何判断 被资助人是靠谱的? 建辉基金会资助的基本都属于平民慈善。他们很普通,但是他们有自己坚守的东西。这群人,通常在紧急情况下主动充当带头人,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无私和善良。 建辉基金会要做的,就是找到和支持这群人。疫情期间,项目人员一般都与资助对象有直接联系,遇上特殊案例,沟通时间经常都超过1小时。在沟通中,基金会发现了他们很多深层次的需求。也有资助对象说:“和你们沟通一次,相当于做了一次心理疏导。”黄晓丹认为,建辉基金会应该把撰写报告的时间省出来,与一线保持密切的沟通。 当然,也会有一些有潜在风险的个人申请资助,这就需要资助官员具备让对方充分表达的能力,和判断对方真实情感的能力。这种能力,在突发事件下的资助尤其有效。 除了从沟通中获得素材,基金会也需要通过当地公益机构协助认证,通过权威媒体发布的报道背书;其他“靠谱的人”的推荐也很重要。 事实上,这次疫情期间,建辉基金会资助的对象都在一个城市,志愿目标一致,通常都互相熟悉。只要有心,找到“人靠谱”的佐证并不难。 (下转1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