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09版:新闻
   第10版:新闻
   第11版:新闻
   第12版:新闻
   第13版:新闻
   第14版:专题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疫情中后期,警惕情绪内伤和自杀风险
疫情下的基金会观察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09版
新闻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新闻

第12版
新闻

第13版
新闻

第14版
专题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20年03月10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疫情中后期,警惕情绪内伤和自杀风险

    现阶段,疫情危机干预进入中后期,最初一个月内的急性应激阶段已经过去,大家容易出现以下反应:生理上,肩颈痛、头痛、睡眠差、胃痛、胸闷、心慌、疲劳;情绪上,易伤感、易怒、缺乏耐心、敏感、沮丧无助;思维上,注意力难集中、记忆力下降、易消极;行为上,迟缓、生活不规律、不爱说话或话多、粘人或不愿多接触人。

    这些反应在大部分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体现,在复工、复学、生活逐渐常态化的过程中也会逐渐缓解直至完全消失。但如果超过两个月仍没有消失甚至加重,或者伴随出现一些新的情绪问题,就要注意向周围的家人、邻居、同事、居委会、社区或心理服务中心的专业人员求助。

    面对这样波及面广、持续时间长的疫情危机,这个阶段最需要关注的是悲伤情绪引起的“内伤”。比如有亲人去世的人,其内心的思念和悲痛容易引起强烈的孤独感,如果不能把感情重新投到新的关注对象上,很容易陷入对去世亲人的哀思中无法自拔,严重的甚至会有“追随死者而去”的想法。如果出现对亲人去世的事实过度否认抗拒、严重影响正常生活的情况,或者表现得退缩、不言不语、不关注自己的健康,则更要引起关注。

    这样的反应不仅限于失去亲人的家庭和个人,也会发生在有亲密战友、同事去世的团队中,还会出现在参与救治病人的医护人员、处理遗体的工作人员身上。如何帮助这些容易被悲伤击中的人群呢?悲伤辅导(也称“哀伤辅导”)可以有效地帮助他们。悲伤辅导是协助人们在合理时间内引发正常的悲伤,并健康地完成悲伤任务,以增进重新开始正常生活的能力。最适合的介入时间是从重大丧失事件发生后第二个月开始到半年,这些重大丧失包括亲人离世、重要关系破裂和财产损失等。特别是对于亲人离世的居丧者,悲伤辅导对他们有着重要的意义,能够帮助他们平稳地走过沉痛的悲伤过程,预防出现严重的身体疾病或心理障碍。

    除了关注需要悲伤辅导的人,我们还要关注一些自杀风险高的人群:①重症新冠肺炎治愈出院但其身体机能受到影响的人;②家中有多人感染新冠肺炎,生活陷入困境的人;③受到重创难以支撑日常运营的中小企业主;④现实生存压力较大的、低收入的底层劳动者;⑤社区中的独居老人;⑥身患重病的人;⑦青少年。

    这些人也会因为疫情的刺激而产生悲观厌世的想法,或由于隔离期生活和看病的各种不方便、和家人矛盾增加等原因加重他们“不愿给人添麻烦”“我死了家人会活得更好”的类似想法,从而导致其最终走向自杀。

    特别需要指出的一类自杀高风险人群——青少年。青少年现在基本都在家上“网课”,或与家长接触时间变长,容易发生口角和冲突,或由于父母复工,不得不自己待在家里,生活变得不规律、整天泡在网上,特别是毕业班的孩子,其学习压力和对未来不可知的紧张感会变得更加强烈。青少年对周围世界有特殊的敏感,各种因素叠加,容易加重青少年内心的虚无感、失落感和焦虑,有可能使他们在遇到外界刺激时采取极端行为。

    因此,学校在安排网络教学时,要适当加入心理课,讲解危机干预的常识和压力情绪调节的方法。最好邀请家长一起进行学习,让家长注意特殊时期自身的心理状态,留意孩子言行,对孩子流露的极端情绪保持敏感,并能及时应对。

    自杀危机的“信号”包括如下:把自己想死的念头对周围的人诉说或在日记、绘画中表现出来;情绪性格明显反常,焦虑不安或无故哭泣;抑郁状态,食欲不好,失眠;回避与人接触,与集体不融洽或过分注意别人;行为明显改变,对生活麻木且冷漠的人,自杀前像突然变了一个人,敏感又热情;无故送东西、送礼物给亲人或同学,无来由地向人道谢或致歉;无故缺席,迟到早退,工作效率骤降。

    发现上述高危人群的“自杀信号”,要如何处理呢?

    只要有怀疑,不要犹豫,相信自己的观察;告诉处于危机中的人你很担心他们,然后倾听他们的诉说;直接提问“是否在考虑自杀,是否有计划”;如果你认为自杀风险随时会发生,要让人守着;确保他们的安全,通知亲人;寻找专业途径,包括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对已经开始采取行动的,根据情况需要寻求120、110或119帮助;告诉他们,无论何时,自杀愿望变得强烈,立即以直接的方式求助。

    同时,谨记以下十点原则:①不要对他们自杀的想法感到震惊;②不要对他们的想法进行争论、辩解;③不要和他们讨论自杀是错还是对;④不要用让他们感到内疚或威胁的方式预防自杀(比如,不要说他们的自杀会毁掉别人的生活);⑤不要认为导致他们自杀的问题是小事;⑥不要说空泛的安慰,如“别担心”“振作起来”“你还拥有很多”“一切都会好起来”等;⑦不要讲你自己的经历;⑧不要用你的肢体语言传递出消极和缺乏兴趣的态度;⑧不要激将,比如说“想怎样就怎样吧”;⑨不要试图给企图自杀者做精神病学诊断;⑩不要回避用“自杀”这个词,直接表述有助于讨论。

    在抗疫前线“连轴转”的医护人员、民警、基层干部、社区工作人员,需要对自身身体急症有所警觉。压力常常是心脑血管意外的诱发原因,抗疫以来因心梗和脑卒中牺牲的警察、社区工作者、医务工作者已经不少了,大家要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

    当出现以下症状时,不要犹豫,立刻拨打120,讲明自己的症状:①30岁~55岁,男性居多,胸口疼痛,向肩膀和背部放射,有些也表现为腹部持续的胀满感,伴有恶心、大汗淋漓等表现,不缓解超30分钟;②突然一侧肢体活动不灵、跌倒、视物模糊、肢体麻木、说话不清楚等。

    锁朋/文

    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心理健康工作委员会

    心理急救学部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