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本报记者 文梅 2月4日,在社会各界爱心力量的帮助下,东润基金会设立的“抗击疫情突出贡献医务人员专项基金”已增至人民币1000万元。 该基金于1月27日发起,旨在为奋战在一线的突出贡献医护人员提供相关支持,同时亦关注其子女教育问题,在必要时适当给予就学保障资金。 据悉,泰康保险集团(通过北京泰康溢彩公益基金会捐赠)和华夏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对该基金的顺利发起给予了慷慨捐助。加华资本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云蜂投资控股(北京)有限公司、北京民生中国书法基金会等机构也于第一时间为该基金的设立发起提供支持,该基金在第一期人民币500万元的基础上又增加500万元。 东润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孔东梅对话《公益时报》记者,对该基金的发起初衷予以了说明,也对当下国内公益组织参与抗疫的现状阐述了自己的思考和观察。 《公益时报》:东润基金会发起这样一个专项基金是出于什么考虑?资金救助标准如何? 孔东梅:这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暴发,波及面广,情况也比较严重。我们看到,面对这样的突发状况,冲在最前面的就是一线的医务人员。在此过程中,他们不仅承担了巨大的压力,也做出了无私而伟大的奉献。有的医务人员因此已经感染,甚至为此牺牲了宝贵的生命。难过和感动之余,东润基金会就想为这群可敬可爱的人做些什么,我们建立这个专项基金,就是想向冲在一线的医务人员表达崇高的敬意,为他们和他们的子女提供必要的奖励和保障,能够实实在在给他们一些帮助。 该基金主要覆盖范围是目前湖北省内疫情较为严重的一些城市,比如武汉、黄冈和孝感等,为殉职的医务人员其家庭提供30万元补贴;为在疫情防控一线工作中贡献突出的医务人员每人提供1万元资金支持;为以上医务人员处于就学期的子女,每人提供1万元教育资助。 这个基金的执行流程还需进行大量细致的工作。比如我们要通过与一些疫情相关的重点医院合作,对医务人员的综合信息的报送和审核予以把关。 我们希望通过这个专项基金的资助,为奋战在一线的优秀医务人员送去关心关爱,也为他们加油鼓劲。希望全社会都能看到,并尊重和弘扬这种无私无畏的医者精神,进一步激发全民向善、人人为善的社会认知。 《公益时报》:东润基金会一直致力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孩子们的教育公益事业。这次疫情对他们影响大不大? 孔东梅:据我了解,目前我们东润资助的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儿童和青少年还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因为地处偏远,人口也不是非常密集,当地的疫情也受到了很好的控制,波及比较小。 《公益时报》:据你观察,这次疫情发生后,国内公益组织的反应和行动如何? 孔东梅:目前疫情防控过程中,最缺乏的可能就是医疗物资,社会各界也都在积极响应、热心投入,从各种渠道甚至从国外采购口罩、防护服或手套,辗转运回国内支援医院。我注意到不少的公益组织和人士也投入到这方面的行动中,做了大量的工作。 但从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疫情防控是很专业的事情,特别是医疗物资的提供。最近大家会发现,很多千里迢迢从国外运回来的医疗物资,并不符合相关医疗使用标准,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也给医院造成了不必要的负担。爱心固然可贵,但这样的结果确实有些遗憾。 我相信,此时此刻,有提供专业医疗物资渠道的公益组织肯定会竭尽全力。但除了物资支持之外,其实我们的公益组织还有太多可以关注的事情,应该尽快介入。比如,有些父母都是医疗工作者的那些孩子由谁来照顾?家里的老人或者病患、残障亲属由谁来照顾?还有那些疑似隔离或已经确诊的患者,家里的老人和孩子由谁来照顾?当下这些群体的现实生活和心理、情绪都需要关注和呵护,这些现实问题都需要大量的社工机构和公益组织用最快的速度去弥补。他们不应该被遗忘。 还有那些突然之间目睹这么多生死,承受着许多心理压力的医务人员,他们也需要心理健康的支持和关爱。 所以我觉得,目前物资供需当然是很重要的,但公益组织是否也应把精力更多的投入到自己熟悉的支持扶助领域,及时填补那些可能被疏忽和冷落、但也非常重要的空白层面,全方位凸显公益组织在这种非常时期的组织能力和专业活力。 《公益时报》:现在每天有大量的各种捐赠或需求信息充斥网络,公益组织是否在这方面也可以尝试发力做点事? 孔东梅:确实如此。目前大家看到的各种信息庞杂而混乱,其真伪和时效性在短时间内都很难甄别,如果信息使用不当,造成的后果可能是难以想象的。我在想,我们的一些具有这方面基础资源和技术能力的公益组织和机构,是否可以尝试开发运作相关的信息平台,以便疫情期间能够及时核实信息、整合信息和调配信息,使得所需资源更加夯实、准确和有效,为我们早日渡过难关、取得抗疫胜利尽一些力。 《公益时报》:你认为社会组织参与应急救灾发挥有效作用,在自身建设方面还需要做出哪些努力? 孔东梅: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公益组织其实已经经历了好几次大的灾害救援的重要事件,从2008年汶川地震到2014年云南鲁甸地震,再到我们这次的疫情防控救助,按说我们的灾害救援经验应该有10多年的发展历史了,应该可以形成一个相对成熟的社会组织应急救灾体系和配合体系。譬如,由谁来核实发布需求、谁来调配发放物资、谁来做周边的人员安置、救援人员的保障、家属的照料等工作。但是我们目前看到的是,每一次面临灾害的时候,这样的救援机制都要经历从无到有的混乱过程。这种过程的存在势必会延误有效的救援和安置工作。每一次应急救援过后,救援人员都会有大量流失,这就意味着,在下一次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又需要重新去培养新的志愿者。 我觉得我们的公益组织,平时是有各自的业务范围,但是面对应急救援的时候需要形成这样的配合分工机制,这样的机制就像一个联盟,是在日常就存在的,并且需要不断去强化它的组织架构和实战能力,不断有意识地加强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水准。唯有如此,一旦有灾难发生,每个机构都才能知道自己和相关机构在整个救援包括重建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和所承担的工作,才不会造成混乱甚至是反复的资源浪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