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面对疫情,公益组织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社会危机中没有缺席。近几天,从公益基金会发出行业倡议到积极部署各类救助工作,从网友自发组织的信息传播小组到京鄂两地组建的志愿者联合行动小组,公益组织已经积极投入到信息整合、募集物资和社区动员等工作中。 除了捐赠, 公益组织还需要做什么? 这次疫情使人们不得不回望17年前的那场SARS疫情,虽然当时中国的公益组织还在发展初期,但依旧在政府对疫情的救助体系之外发挥了巨大作用。那一时期,公益更多被等同于捐赠。北京暴发疫情后,全国出现了继1998年抗洪救灾捐赠后的又一次公益捐赠热潮。 有政府官员对“非典”防疫工作中的公益捐赠进行分析后认为,公益捐赠作为政府力量有益和必要的补充,应该成为现代社会危机治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分,并在新的制度安排中予以足够的重视。这意味着公益组织仅仅以捐赠来应对此类社会危机是不足够的,而是要在社会危机中更加积极发挥公益的治理作用。 我们知道,伴随疫情而来的,不仅仅是对病毒的恐慌,还有对未知的恐惧和不安,这就需要大量的社区动员、社区教育、心理疏导,信息准确传递等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降低个体的心理恐慌聚发后的社会恐慌,而这正是公益组织在捐赠之外发挥作用的地方,也就是公益参与危机治理的意义所在。 这恰恰就是本次疫情防治中作为公益组织对自身角色的思考和认知:通过捐赠,鼓励和动员更多公益力量参与到这次危机治理工作中,降低政府治理危机的成本,提高防治疫情的工作效率。 如果这些捐赠能够支持那些更有社区经验的一线公益组织在保障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开展社区教育、心理抚慰疏导等微观层面的干预,就不仅能够增强社会凝聚力,有利于形成互助博爱的理念和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社会氛围,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社会秩序,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进而推动政府危机治理目标的实现。 我们相信,这样的做法在社会危急时刻往往能够产生极其巨大的精神动力,其效果远非金钱可以衡量。 以科学精神和方法为基础 当恐慌情绪在社会蔓延时,各种令人眼花缭乱、难辨真伪的信息就无孔不入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虽然媒体在信息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但公益组织更加灵活和本土化的工作方式可以使有科学依据的信息更有效地触达不同人群,在疫情突如其来时,危机治理工作需要以科学精神和方法为基础,这样才能在社区层面帮助更多的人了解真相,消除恐慌。 不管是危机发生之时还是危机后的善后工作,公益组织参与危机治理的一个重要路径就是策略性地和人们分享科学知识,防治措施,而对于那些已经感染的人群和他们的家人,还有那些奋战在前线的各类工作者,公益组织还要有科学和专业的方法帮助他们度过心理激荡期。这就需要参与危机治理的公益工作者们充分了掌握信息的准确度,应用科学方法进行危机干预。 公益实践者参与危机治理时首先需要通过权威信息源弄清发病机理,病毒特性、传播方式等。这对于公益组织非常重要,因为作为信息的中介,需要以理性客观的科学精神对待任何信息和数据,只有这样才能防止各种伪知识和伪科学方法大行其道。 另外,作为非医学专业人员,公益从业者还需要清楚地认知到,病毒长期潜伏和目前没有特效药也是本次疫情防治工作的最大挑战,这就需要在公益组织参与危机治理的过程中,准确传达信息和坦诚分享当下的挑战,如果有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也需第一时间了解并准确传达到服务的人群和社区。 配合政府治理政策风险 本次疫情来袭正值春节的出行高峰,政府一系列不断升级的政策使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病毒的严重性。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国家战略与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刘鹏撰文指出,公共政策的出台必须基于充分的科学原则,在本次疫情防治工作中,对武汉进行“封城”的举措就体现了风险治理中的预防原则:预防在先,防范在后。虽然“封城”的决定也使一些人担心武汉市区内医务工作者的出行以及当地人的生活受到影响等,但在刘鹏看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共政策中实施预防原则的紧迫性。 在公共政策如此紧急和密集出台的情况下,刘鹏指出要将公众对政策的接受度作为社会风险考虑。在这一视角下,公益组织的参与就不仅仅是社区教育和心理疏导等危机治理层面,还要积极配合政府的政策风险防范工作,在社区层面开展更加直接和密集的沟通协调工作,使公众更理解政策出台的原因和决策依据,将治理风险中公众对政策的不接受度降到最低。 三一基金会 周鹏 孟蕾/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