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09版:新闻
   第10版:新闻
   第11版:新闻
   第12版:专题
   第13版:专题
   第14版:专题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对话
(上接12版)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09版
新闻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新闻

第12版
专题

第13版
专题

第14版
专题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20年01月14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对话

    陈锦石

    陈锦石在施工现场检查指导工作

    成功靠后天奋斗

    《公益时报》:去年年底,你作为中南集团创始人、董事局主席荣获“第七届江苏省优秀企业家”称号,能获得这个称号的原因是什么?

    陈锦石:这是中南32年奋斗的成果。中南在取得成功后,也为社会作出了很多贡献。我能获得这个称号,表示中南32年的发展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肯定。

    《公益时报》:能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是天生具备企业家的那种基因么?

    陈锦石:不是天生的。天生哪有那么聪明?还是靠后天不断地去改革、转型、颠覆自己,错了就改。没有天命,中南也没有腐败行为。天命不可能,腐败是行不通的。还是靠后天,靠奋斗。

    《公益时报》:人生的哪些经历,对于你性格的塑造有重要影响?

    陈锦石:我是(上世纪)60年代初的人,两岁就没有了父亲,母亲拉扯着我们兄弟姊妹4个。家里太穷了,整个国家也很穷,我们没有父亲就更穷、更苦。受到了很多欺负,过了很多受煎熬的苦日子。

    我长大后,懂事了,参加各种各样的劳动。种地、要饭、捡垃圾、做小工学徒。虽然很苦,但是磨练了一个人的意志:能吃苦耐劳的意志,能奋斗干事情的意志。

    1978年的10月25号,16岁的我离开家,出去做学徒打工,学到很多东西。18岁到了大庆油田,在那里做瓦工、盖楼、做建筑工人。在那待了6年半,一直待到1985年6月份。那里极苦,环境恶劣,但这是对我人生的锻炼。让我对社会、对国家、对自己的人生有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后来我又到了南京。之后,中建八局四公司以当地政府派遣队伍的方式合作承建了东营新市政府的开发建设。我又到了山东东营,那个时候,我看到了东营政府的发展。

    那个时候,政府不停地进行改革开放的宣传,邓小平不断地讲话,中央不断地讲话,地方政府不断地鼓励。国家开始全面搞基础设施建设。自己就待不住了,就想干一番事业。1988年,按照国家政策自己成立小包工队,开始创业。

    《公益时报》:当初像你这样的建筑工人有成千上万,但是像你这样能成功的不多。

    陈锦石:中南今天取得阶段性成果也是属于大浪淘沙。公司和个人不断在大风大浪中历练锻炼,不断去追求,不断去完善提高,不断地去转变,颠覆自己,不断给自己设立苛刻的目标。

    要意志坚强,天塌下来也不能怕;要善于学习,善于思考;要善于谋划,善于策划,善于民主听取大家的意见;要用好人,用能人。

    活不下去就学习

    《公益时报》:对自己和公司的发展影响最大的事情有哪些?

    陈锦石:从1989年到1991年,很苦,活不下去了。经过痛苦的挣扎,不断去改变、分析、找原因,觉得要更加开放,要更好地利用老乡关系去接任务,要懂得管理,想办法引进懂得管理的人;要去筹集资金,搞战略投入。这是第一个阶段。活不下去了,就不断去反思。

    1995时公司已经像样了,小名气也有了,内部的各种矛盾来了。当时员工有两三千人,很多员工认为,我们已经那么苦,你还要想发展,还要投钱?当时,我们干了很多工程,但是房地产商不给钱,我们就自己想办法。1997年开始策划,到了1998年开始进入房地产领域。

    在2004年以前,员工有七八千人,房地产做得也很一般,有的赚钱,有的不赚钱,有的还亏本。各种矛盾也都来了,金融危机,市场不断变化,国家政策调控变化,压力非常大。面对这种情况,就走出去,带员工到世界各地去学,请专家给员工上课,同时引进人才。这个时候的斗争也能很大,天天争论,企业内部矛盾重重。

    2005年中南拿到了南通新城区CBD特大项目,总投资将近200个亿。我们当时只有5000万元现金。压力非常大,每天都面临企业倒闭,面临被压垮。我一个人里里外外指挥,调配公司所有资源。还是很苦的,花了一年半才把这个项目理顺,后来又通过这个项目发展了很多其他项目。

    《公益时报》:为什么是你拿到这个大的项目?

    陈锦石:我敢做是因为看好国家的发展,看到了南通的未来。我过去的几十年,建设了大庆胜利油田、东营市政府、济南的国际会展中心、青岛的市政府二期工程等,所以我就知道,我的南通也同样会建得很好。南通那个时候比别人发展的慢。所以别人不敢做,我敢做。

    我拿了那个项目后,国家宏观调控,房地产项目直线下跌。苦啊,压力大。我这一生,都是在苦海里长大的。面对危机,就动脑筋想办法,不停地学习,把所有资源整合起来,把员工的积极性全部都发挥出来。寻求各种对策。

    回报社会是责任

    《公益时报》:不停地学习,寻求各种对策,是不是公司一直在调整?现在哪些企业是中南学习的目标?

    陈锦石:企业一直在改革。以前要一年改两次,现在稳定了一年改一次,不断地组合、调整、改革、转型、提升。小企业有小企业管理方法,中企业有中企业管理方法,大企业有大企业管理方法,到了特大企业,有特大企业的管理方法。一定要不断改革转型,绝对不能停下来,要给员工不断树立更好的目标。这32年,员工都服气了。之前集团争论很大,现在已经到了“老板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

    现在中南不能盲目地学哪个企业,要自己做自主地研发和研究。

    《公益时报》:中南的发展一直在和慈善同步进行,你是怎么想到要去做慈善的?

    陈锦石: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自己小时候吃那么多苦,那么穷,让那么多人瞧不起,太自卑了。所以希望自己有条件了,尽量帮人家。第二,为了回报社会。没有中央国务院英明决策的改革,不可能有中南的今天,中南是政府的改革开放缔造出来的企业。第三,地方政府对中南的支持和扶持很大。我们那个时候的发展很盲目,就是靠地方政府不断地去辅导支持。所以说回报社会是中南的一种责任和义务。

    《公益时报》:从朴素的捐助情怀到成立基金会,从本能做慈善到专业做慈善,成立基金会时是怎么想的?未来基金会的规划是什么?

    陈锦石:成立基金会是要规范慈善行为,像模像样地去做。以前我们做得不规范,今天捐点钱,明天捐点钱。以前我到全国去搞捐助,仅资助的学校,就有三四十个,捐赠总额有十多个亿了。现在觉得还是将慈善资源聚焦一下比较好,不要满天飞。所以,未来对基金会的战略也进行了调整。基金会将立足于当地,就在海门,就在长乐,基金会将花20年的时间,投入200亿元,把长乐镇的村、路、沟、水全都改好,把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的人管起来,把小孩子管起来,把医疗事业管起来。将常乐镇打造成一个国际一流的现代化新农村示范区,要把常乐镇树立成一个样板,让全国来学习。

    (徐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