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09版:新闻
   第10版:新闻
   第11版:新闻
   第12版:专题
   第13版:专题
   第14版:专题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从要饭苦孩子到捐赠10亿元老板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09版
新闻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新闻

第12版
专题

第13版
专题

第14版
专题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20年01月14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从要饭苦孩子到捐赠10亿元老板
——中南集团董事局主席陈锦石的逆袭慈善人生

    中南CBD

    人大代表会参会

    “农村里出来的泥瓦匠,皮肤是粗糙的,语言也是粗糙的。说话不会拿腔拿调,形体动作也是粗犷的。皮肤粗糙的人,却有细腻的心思。”这是讲述中南集团三十年发展的《基石》一书中,开篇的文字描述。

    1962年出生于江苏南通海门常乐镇中南村的陈锦石,就是那个“农村里出来的泥瓦匠”。

    1988年,26岁的陈锦石带着28个人,从一砖一瓦开始,从无到有,堆砌出今天这个总员工10万余人、总资产超2300亿元、2019年总营收达2821.4亿元、捐赠已达10亿元的中南集团。

    在陈锦石出门讨生活的那个年代,整个中国都很穷,民生凋敝,百废待兴。像陈锦石这样艰辛奔波的泥瓦匠、建筑工,在中国有千千万万。为什么是陈锦石?不仅没被生活重压压垮,成为不知名的茫茫建筑大军中的一员,反而在中国民营企业发展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为什么穷孩子出身的陈锦石,能够能带领集团持续不断做慈善,捐赠额能达10亿元?

    在网络上对于陈锦石人大代表这个身份更有兴趣的报道资料中,并不能寻找到完整的答案。

    带着疑问,近日,《公益时报》来到位于海门常乐镇的中南集团的“老”总部大楼——中南大厦,面对面采访了中南集团创始人、董事局主席陈锦石。希望通过《公益时报》的采访,在梳理清楚陈锦石本人的事业和慈善脉络的同时,也可以窥得那一个年代的做慈善的企业家们的经历和心路历程。

    “老板平日在这里办公。”中南集团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眼前的中南大厦高耸入云,四周则都是一望无垠的江海大平原,没有一座与之匹敌的高层建筑——这座宏伟壮观的大楼,彰显着中南集团在当地独一无二的地位。

    吃苦

    这座15层的大厦建于2003年,里面视频会议、监控、安防等高科技系统一应俱全,在当时是技术先进的智能化办公楼。现在的大厦里略显冷清,在等待陈锦石出来时的房间里,大鱼缸制氧机嗡嗡作响的声音很是刺耳,房间里弥漫着一种潮湿的味道——这座大楼毕竟经历了17年风雨,老了。

    中南集团的业务遍及全国 20多个省份以及澳大利亚、阿尔及利亚等海外市场,位列中国企业500强第94位,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19位。如此身价的一个老板,喜欢在一个不起眼的镇子上呆着,陈锦石应该是个念旧和低调的人,记者猜想。毕竟中南集团目前在海门有新的更气派的总部大楼;在上海的繁华地段,天山西路的联强国际广场,也有一栋楼是中南集团的上海办公室。

    到了约定时间,主角出场。眼前的陈锦石高大强壮,皮肤黝黑,长相憨厚敦实,和你交谈时,语速不疾不徐,谈吐沉稳。

    陈锦石带领的中南集团经历了中国的改革开放,经历了中国经济转型的各个雨急风骤的阶段,是什么让他可以带领企业经历时代的大风大浪,最终安全着陆?

    “是吃的苦磨练出的坚强意志。”有多苦?陈锦石自言,“‘苦海、火海、大风大浪’,三天三夜也讲不完。”

    有三个兄弟姐妹的陈锦石排行老三。陈锦石两岁时没了父亲,母亲一个人拉扯四个孩子长大,艰辛可想而知。没有父亲庇护的陈锦石,受到诸多欺凌,一直挣扎在社会最底层。因为家里穷,他从11岁开始要了两年饭。为了生存,“打过渔,耕过田,捡过废品,学过小手艺,做过小买卖”,吃尽苦头。 

    1988年春节刚过,陈锦石带着5000元钱,领着28人的施工队伍到达的山东东营工地上,“寒风刺骨,贫困交加”。陈锦石住过用麻袋包摆成的地窝窝、铁皮板房、帐篷,冬天凛冽的寒风呼啸一宿后,早上醒来发梢上全是冰渣。但是苦头吃尽的陈锦石,绝不沉沦,始终相信通过奋斗可以改变命运。

    奋斗

    从南通机场打车去往海门的路上,路过有中南独特标志的楼盘时,对司机师傅顺嘴提了下“中南”。作为当地人的司机师傅对“中南”开发的楼盘赞不绝口,“中南”意味着品质。夸完后,司机又意犹未尽地说,中南老板的发家,靠的是在当地有关系的老丈人。

    “当地对老板有许多匪夷所思的传闻。”中南集团的员工笑着告诉记者,这些传闻都很离谱,其实老板娘家也只是个当地普通家庭。

    能取得巨额财富,通常会被认为是有不能对外人道的背景——成功太难了,将他人的成就归咎于“裙带关系”,能让普通的大多数人心理平衡一些:他也没什么了不起。《基石》一书里,有诸多陈锦石苦难经历的细节描写,里面也提到他的爱人陆亚行。这个在外界传言中有背景的女人,在陈锦石到东营忙不过来时,毅然辞掉搪瓷厂的工作,因为孩子没人照顾,从海门带着只有三岁的女儿到了工地上,风餐露宿,住地窝窝和陈锦石同甘共苦。目前,陆亚行是中南集团董事、副总裁。

    陈锦石在苦难中锻炼了不服输的意志。“为什么别人能行,自己就不行?”失败了不怕,找出原因,继续行动,通过奋斗,改变命运。

    在苦难中成长起来的陈锦石带领的团队也形成铁军精神:踏遍千山万水搞建筑,依靠千军万马闯市场,吃尽千辛万苦创事业,说尽千言万语争项目,历尽千辛万险谋发展。

    东营、潍坊、济南、青岛……越来越多的地方留下了陈锦石的建筑足迹。多年的经验让陈锦石意识到,外面的世界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自己的家乡必然也要迎来大发展。带着已经“出去看看”了的胸怀,2000年,陈锦石毅然将公司总部从青岛迁回常乐镇。

    “中南创业初期为赚钱,1990年以后为事业而把企业做大。今天,把企业做大则是一种责任,对员工,对企业和社会的责任。”陈锦石说。

    学习

    “危机总是在猝不及防的时刻骤然降临,幸存下来的不是那些最强壮的,也不是那些智力最高的,而是那些对变化作出最积极反应的种群。”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曾如此表述。

    在接受采访时,陈锦石挂在嘴边的有四个高频词——“累”“痛苦”“学习”“变革”。

    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从2013年开始,公司每年派相关人员对外学习考察。陈锦石带领集团主要负责人,曾到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日本、新加坡等发达国家考察,学习高效管理机制和工业化操作方式;去浙江、上海、广州及沪宁沿线考察参观当地知名制造业;去联想、海尔、万科等管理先进的企业学习;研究马云、王健林、任正非、柳传志等知名企业家的战略思想;也去重点学习那些曾经辉煌、但最终死掉的企业的教训。

    陈锦石还邀请清华、北大、复旦的教授给管理层上课,并组织管理人员去读清华大学MBA进修班,陈锦石自己读了复旦大学的EMBA。陈锦石目前是香港城市大学的DBA(工商管理博士)、东南大学兼职教授、上海财经大学客座教授。

    问起陈锦石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他坦言是毛泽东。他研究毛泽东的著作,看这个伟大的领袖是如何带领几十个人发展成百万雄师,最终建立起新中国;他给管理层讲毛泽东的战略战术和游击战;在企业发展遇到困境时,陈锦石曾带着中南集团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在“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西柏坡,召开12天整顿大会,进行百项改革。

    陈锦石的身上体现了企业家的永不服输、善于学习创新、敢想敢干的特质。陈锦石非常谦虚,认为现在中南集团目前的规模,只是“阶段性的成果”,而能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原因就是“靠着自己坚强的意志,并不断地给自己设立苛刻的目标,不断地去颠覆自己”。

    陈锦石否认自己身上有天生的企业家的基因,认为能成功靠的是后天的奋斗。

    (下转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