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09版:新闻
   第10版:新闻
   第11版:新闻
   第12版:专题
   第13版:专题
   第14版:专题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上接09版)
邓拓女儿的老区情缘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09版
新闻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新闻

第12版
专题

第13版
专题

第14版
专题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20年01月14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上接09版)

    云南高校公益社团骨干能力建设培训班组织社区调研,图为培训班出发集合(受访者供图)

    2017年5月,创行中国社会创新大赛全国赛在北京举行,广东药科大学创行团队获得全国总决赛冠军

    专业素养建设更为重要

    近年来,以大学生群体为目标对象的公益机构和公益项目越来越多,成立高校公益社团、参与公益大赛或公益创业也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潮流”。同时,大学生群体的创造力和热情也越来越得到社会认可,其参与公益的形式不再局限于传统层面,而是慢慢拓展到重要的社会议题。

    比如,2019年,贵州省从来自全国各地的400余所高校中选择了一万名大学生志愿者,组织他们分赴一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的地方,从事基础教育、农村产业发展、医疗卫生、基层社会管理等服务工作,服务期限为一至三年。而在河南、广东等多个省市,这种服务方面也已持续多年。

    2015年12月,中国扶贫基金会曾开展一次面向全国大学生公益活动现状的问卷调查,并于2016年1月发布《2015年度大学生公益现状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大学生群体公益热情高涨,参与调查的学生中九成以上参与过捐款、捐物、献血、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志愿服务成为大学生参与度最高的公益类型。

    此外,大学生群体对中国公益的发展也充满信心。58%的大学生认为中国公益出于上升期,35%大学生明确表示有意愿毕业后从事公益工作。

    但不能忽视的一点是,推动大学生公益可持续发展,及时了解公益机构或服务对象的反馈也十分重要。以志愿服务为例。对公益机构来说,大学生积极热情的态度、创造力以及对新媒体等社交平台的熟悉程度是很大的优势,但大学生专业性普遍不高,比如该如何与自闭症儿童打交道,导致志愿服务只能停留在表面。

    对此,何瑞亭也深有体会:某些高校参加支教的大学生掐头去尾工作不了几个月时间,支教队员的频繁更换导致一些乡村学校对大学生支教产生反感情绪,对孩子的学习和心理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大学生参与公益的热情值得肯定,但在她看来,自身专业能力及素养建设更为重要。“我觉得不管是想要体验公益,还是今后打算成为公益从业者,首先要扎实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要有这种意识。我觉得既然选择了去做这件事,就应该在这段时间内专心做好。这也是我从当地学校老师的反馈中得到的信息。”

    百仁慈善基金会项目总监柳旭表示,现在大学生参与公益的方式和途径越来越多,最重要的是明确自己的目标。大学时期,柳旭曾在为中国而教做志愿者,后入职该机构成为一名全职公益人。从大学生到志愿者再到全职公益人,她的经历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或者公益项目,最好和自己的专业相关,比如法律专业的可以找一些法律援助类的机构,医学专业的可以参加医疗援助等。这样一方面能够避免盲目参与浪费时间精力,另一方面也能锻炼自己的专业能力。如果是今后想做全职公益人,可以多参加一些专业性强的公益活动或公益机构。”柳旭谈道。

    上述报告同时指出,在大学生公益活动组织者中,公益机构、企业等校外社会力量参与不足,大学生通过公益机构、政府、企业参与公益活动的占比分别为18%、3%、1%。因此,如何集中资源助力高校公益发展,让更多大学生接受并了解公益理念,为公益事业发展培养更多青年力量,也成为近年来行业思考的重要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