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10版:新闻
   第11版:新闻
   第12版:新闻
   第13版:专题
   第14版:专题
   第15版:国际
   第16版:寻找慈善传统
养老院来了一群年轻人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新闻

第12版
新闻

第13版
专题

第14版
专题

第15版
国际

第16版
寻找慈善传统

新闻内容
2019年12月24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专业社工参与脱贫攻坚新实践——
养老院来了一群年轻人

    社会工作专业力量的参与可以让养老服务更加专业化

    养老护理专业培训(胡洋/摄)

    教老人做手指操,陪老人做纸黏土……今年5月至11月,北京市西城区睦邻社会工作事务所的一群社会工作者,来到河北省故城县仁德养老中心,帮助老人们提升手脑配合能力,增强老年人生活的幸福感。同时,他们还帮助当地民政部门培养专业社工人才,孵化出了该县首个社工组织。

    这是近年来中国各地开展社工扶贫工作的一个缩影。2017年8月,民政部、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下发《关于支持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指导意见》,明确支持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参与贫困群众救助帮扶、贫困群众脱贫能力建设、促进异地搬迁贫困群众融合适应、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及针对其他特殊困难人群开展关爱保护等工作。

    2020年,中国要打赢脱贫攻坚战,消灭绝对贫困现象,少不了社会工作专业力量的参与。专家表示,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可以发挥其独特优势和专业特长,为贫困群众、留守儿童、老年群体等提供服务,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增长见识,也为脱贫攻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老人们过得越来越舒心

    河北省故城县仁德养老中心2015年开办,拥有22个房间,40张床位,一些子女外出务工、无人看护的农村老人住在这里,接受养老中心提供的院舍养老服务。

    不过,养老中心创始人崔洪梅也坦承,养老中心成立之后,虽然为老人提供了许多服务,但是在细节方面做得还不够,尤其是养老中心工作人员的护理技能还有欠缺。

    睦邻社工来到中心之后,不仅带领老人开展小组活动,还邀请专业护理医师对养老中心的工作人员进行服务技能培训。一来二去,老人们过得更加舒心,养老中心的服务水平也明显提升。

    韩丙坤老人今年83岁了,身体仍然很硬朗,每天早上、下午都要在院子里走上好几圈。对于养老中心现在的服务,他觉得挺好的:“服务态度好、吃得好、休息得好。”尤其是睦邻社工来养老中心之后,韩丙坤感觉更好,有人随时记录自己的身体状况,对自己照顾得更细致。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熊跃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现在农村老龄化程度高,年轻人基本外出,养老基础设施不完善,许多老人缺乏家庭成员陪伴,在精神上缺少关爱,心理问题突出。这种情况在贫困地区更加突出,因此在帮助贫困地区老人实现物质上脱贫的同时,也要注重老人心理“脱贫”,而社工可以为此提供专业服务。

    “老年人成长小组面向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仁德养老中心65至85岁之间的老人,大部分行动相对自如、有一定的交往和参与意愿,当然部分老人也存在行动不便、表达有障碍的情况。经过4节的小组学习,老人们和同辈群体之间更熟络了,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提高了,一天有说有笑的。”睦邻社会工作事务所副总干事胡洋说。

    对老人的日常护理,“过去我们的员工只是埋头干活,老人日常情况的记录不到位,无法及时了解老人们的身体心理状况。”崔洪梅说。

    经过睦邻社工事务所的培训之后,现在对老人的日常护理已经做得十分规范,比如每天都要对老人做详细的记录,包括吃饭时间、吃药时间和不同时间的血压状况、老人当天的心情表现等。

    “这样就可以全方位地了解老人,为老人提供更精准的服务。”对这些变化,崔洪梅感到很高兴,她认为这符合养老中心创办的初衷。

    可喜的变化还有不少。仁德养老中心过去只有一栋二层楼,基础设施不完善,与睦邻社工事务所“牵手”后,不断引进资源,建设了新院址;经过培训后,许多员工和志愿者提升了护理技能……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邓锁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社会工作专业参与脱贫攻坚在各地已经取得不少好的经验和效果,许多社会工作院校积极参与贫困群众的救助帮扶、脱贫能力建设以及社区发展,面向农村留守与困境儿童、老人和残疾人等开展不同方式的关爱保护服务。一些社会工作机构也通过“牵手计划”等带动贫困地区社会组织以及社会工作者的能力建设。

    让养老服务更加专业化

    据胡洋介绍,睦邻社工事务所在故城县仁德养老中心一共开展了4节老年人成长小组活动,两次护理知识专业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故城县养老服务机构的机构管理能力和专业服务能力。

    邵桂桃是养老中心一名护理员,每天要负责7至8位老人的护理工作,“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觉都要我来负责,吃喝拉撒都要我管。”

    来养老中心之前,邵桂桃对如何护理老人一窍不通。跟着崔洪梅出去学习一段时间之后,才逐渐上手。这种粗放的护理模式,仅注重老人的饮食起居,在心理层面关注比较少。

    “睦邻社工教我们如何发掘和培养老人的兴趣。”邵桂桃表示,他们首先对老人进行兴趣爱好方面的调查,然后设计相应活动。根据每个老人的喜好,设计不同类型的活动,增加老人的参与度。

    经过胡洋的培训,邵桂桃开始带领老人们学习唱歌、跳舞,但后来发现,老人们只喜欢看,不想自己动起来,所以就选择做手指操。结果,很多老人们喜欢这个活动,都动了起来。“手指操现在是我们养老中心的日常活动了。”邵桂桃说。

    78岁的牛秀英对当时教手指操的情景依然记得很清:“他们一遍又一遍地教,大家就学着做。”但是年龄大了,记忆力不是很好,学了就忘,“现在每天下午还要做呢,但我还是得看着图才能做起来。”牛秀英笑着说。

    除了做手指操,牛秀英还和服务人员、其他老人一起唱歌。“都是一些老歌,自己会唱什么就唱什么,图个开心。”牛秀英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社工扶贫除了直接与贫困群众对接,更重要的工作是在当地孵化社工机构,培养社工持证人才,帮助当地实现社会工作规范化。

    睦邻社工在扶贫过程中,就在当地积极培养社工、志愿者,开展社会工作资格证书考前培训、志愿者能力建设工作坊、慰问演出、技能大赛等。如今,仅在故城县仁德养老中心就有6位工作人员顺利通过考试,取得了助理社会工作师资格。

    邓锁表示,社工扶贫可以有不同的实践方式,一些扶贫干部可以通过社会工作专业培训掌握相关的理念与方法;具备专业能力的社会工作机构也可以发挥自身优势,通过“牵手计划”等促进当地社会组织和人员的专业能力建设;社会工作专业院校还可以通过与贫困地区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发展壮大当地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探索本土化的社工扶贫模式

    经过努力,故城县首个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仁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成立,这标志着故城县专业社会工作发展正式迈上专业化道路。崔洪梅担任主任,她说:“要培训人才,让人们从思想上来认识社工的重要性;同时通过与睦邻社工事务所的项目合作来督导我们,希望实现所有员工持证上岗。”

    胡洋总结了近年来社工扶贫的经验,包括要在方向上围绕国家大政方针,思想上增强责任和担当,方法上注重各方紧密配合、发挥合力,角色上扮演好资源链接者,行动上敢想敢干、长期作战。

    社工扶贫的效果不言而喻。如今的仁德养老中心有了新院址,数位员工取得助理社会工作师资格,中心建立健全了规章制度,养老的工作越来越专业化。“社工机构牵涉面比较广,它能把社会上各种资源链接起来为我们的养老服务。”崔洪梅感慨道。

    “社工扶贫可以将社会组织、义工、志愿者等整合起来,推动社会政策的改变,缩小社会各阶层间的差距,促进城乡居民的社会权利趋向平等。”熊跃根说。

    但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社工扶贫也并不是没有困难。具体而言,一是社工扶贫是个过程,需要时间去建立关系并提供服务,才能显示出效能;二是社会工作依然是正在发展的职业,经费、人力等资源困境存在,需要在制度和政策上进行保障;三是社会对于社会工作的认知依然有偏差,需要加大专业宣传与推广,同时在专业发展与社会服务实施上进行顶层设计,强化社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以此进一步促进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发展。

    这些困难崔洪梅也深有体会。“在学习手指操的时候,老人们还是十分排斥的,他们更关心的是吃喝。”崔洪梅表示,后来经过多节小组活动,老人们才逐渐接受。

    “下一步我们还将搞生日聚会,与老人共同商量膳食情况,还组织老人子女来这里参加活动等,主要就是提升老人们的社交能力,增强心情愉悦度。”崔洪梅说。

    虽然故城县的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已经成立,但是经费、人员等问题依然困扰着崔洪梅,“还是希望社工机构有独立生存的能力”。

    邓锁建议,在未来发展中,社会工作扶贫需要与地方政府的整体发展规划紧密结合,尤其应当与乡村振兴、农村基本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与基层社会治理发展等目标相结合,继续推动将发展专业社会工作纳入到当地党委政府脱贫攻坚的总体安排中。另外,社会工作扶贫需要在实践中及时整理总结本土化的实务模式,发展和创新适合中国制度文化情境的理论与方法。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