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特别报道
   第09版:新闻
   第10版:新闻
   第11版:新闻
   第12版:新闻
   第13版:专题
   第14版:专题
   第15版:国际
   第16版:2019中国公益年会
希望工程30年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特别报道

第09版
新闻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新闻

第12版
新闻

第13版
专题

第14版
专题

第15版
国际

第16版
2019中国公益年会

新闻内容
2019年11月05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希望工程30年

    2017年5月12日,河北省涞源县东团堡中心学校,希望工程第一名受助生张胜利学成回到家乡从事教育工作。该校正在试行15年免费教育

    2019年10月21日,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曲水县达嘎乡其奴村,苏明娟和“大眼睛希望小学”的学生们合影

    2019年9月,毛可英与自己当年的照片合影

    今年10月30日,是希望工程实施30周年。

    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希望工程累计接受捐款150.23亿元,资助困难学生594.9万名,援建希望小学20110所,援建希望工程图书室31109个,培训乡村教师114306名,促进了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

    《中国青年报》原摄影记者、摄影家解海龙从希望工程开始实施的那天起,就持续地以纪实摄影的方式,真实地纪录着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变化。

    当年摄影记者镜头里的孩子,如今已经长大成人,在各行各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也在尽己所能地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就像曾经的受助者、“大鼻涕”胡善辉说的那样,“我是希望工程的受益者,也要当爱心的传承人。”

    “大眼睛”苏明娟

    我出生的张湾村山多地少,历来非常贫困,每年来自土地的收成仅够全家四口人吃上3个月。那时,父亲每天起早贪黑地上山砍柴、下河打鱼,也仅能维持全家人的温饱,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1990年,我上小学了,每学期六七十元的书杂费成了家里最大的负担。我就读的金寨县三合乡中心小学是由一个旧祠堂改建而成的,大部分学生家离学校很远。我家离学校就有六里地,每天往返4趟,通常是天不亮就出门了,天黑了才到家。在这样的条件下,我还是想上学。父母买了五尺花布,四尺缝了件小衣服,一尺做了个小布包,让我每天跟着村里的哥哥姐姐们一同上学。

    1991年4月,解海龙叔叔来到我家,一路跟随我们来到了学校,拍下了那张著名的“大眼睛”照片。从此我与希望工程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张照片震撼了无数人。邓小平爷爷以“一名老共产党员”的名义,两次为希望工程捐款;天津小学生周桐捐出自己准备买变形金刚的27元零用钱,成为第一个为希望工程捐款的小学生……许许多多贫困的孩子得到了资助,他们通过学习打开了通往外面世界的大门,改变了自身的命运。

    我所在的学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的母校被改建为希望小学,建起独栋3层小楼,教室宽敞明亮,配备了多媒体设备和电脑。

    我的生活轨迹也由此改变。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下,我顺利完成了小学到大学的学业,2005年进入安徽省一家银行工作,将第一笔工资捐给了希望工程。后来,我成为共青团安徽省委副书记(兼职)、团中央常务委员。

    我是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下成长起来的,在我有能力的时候,我会一直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帮助别人。2018年6月,我发起设立了“苏明娟公益助学基金”,到目前为止,该公益基金已经收到捐款捐物价值600余万元,资助了20所希望小学和15名大学新生。

    今年10月18日,我和解海龙叔叔对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曲水县达嘎乡其奴村“大眼睛希望小学”进行了回访。看到这里的孩子们学习、生活条件改善,我们感觉很欣慰。

    “大鼻涕”胡善辉

    1993年,我的情况被报道后,收到的第一封信是广州师范学院黄敏琳姐姐写来的。她从杂志上剪下我的照片,寄到学校里,照片背面写着:帮助这个学生。后来的一年多时间里,姐姐从她每个月的生活费里省出5元,寄给我买学习用品。

    在许多爱心人士的帮助下,我顺利读完小学和初中,之后参军入伍。2017年,我成为一名高铁客运员。在以我名字命名的“善辉善行”重点旅客帮扶团队里,主要任务是为那些像我当年一样需要帮助的旅客提供免费服务。我是“希望工程”的受益者,也要当爱心的传承人。

    “不吃饭也要上学”的毛可英

    1991年,我14岁才上小学四年级,虽然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但因为交不起每学期30元的费用而多次辍学。为了让父母同意我继续上学,我每天拾粪、砍柴、挖野菜、照看弟弟,不停地干活儿,还跪在母亲面前央求,“只要让我上学,我中午可以不带饭、不吃饭,用节省下来的钱养活弟弟”,可还是未能如愿。

    1992年4月,我的故事和照片登上了报纸,引起社会普遍关注。不久,青岛海洋大学(现中国海洋大学)的一位老师和几名大学生向我伸出了援助之手,帮助我顺利地完成了小学和初中的学业。

    为了帮助家里早日摆脱困境,1996年,我考取了当地的一所职业中专,毕业后在村里办起了一个爱心装饰部。我给自己立了个规矩,每做一单生意,就拿出5元捐献给那些渴望读书的孩子们,不能让他们再像我一样为学费犯愁。

    “小光头”张天义

    1991年,我上小学一年级时,因一张照片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读高三时,我一周的伙食费只有20元,当时大部分学生每天的伙食费约为10元。学校每月给我提供200元伙食费,还减免了我的部分学费。2007年,我从盐城工学院毕业,现在已经是自动化领域的资深工程师,有自己的专利设计,也开始了自主创业,为实现中国制造工业自动化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这么多年来,我始终没有忘记那些曾经帮助过我的好心人。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量帮助身边的人。2007年大学毕业前夕,一位同学被查出直肠癌,我捐出自己平时勤工俭学的收入,并组织同学捐款,毕业后第一个月的工资也都用来帮助他治病。听闻“大眼睛女孩”设立了“苏明娟公益助学基金”,我也拿出了5000元,为那些像当年的我一样上学困难的孩子尽一份微薄的力量。

    “落落”任海波

    1993年的除夕晚上,年近七旬的任婆婆早早吃完饭,躺在床上刚睡着,就听到门口有婴儿的哭声。她开门一看,漫天的雪花中,门前放着一个襁褓。抱进屋里,她看到襁褓中的孩子是兔唇(唇腭裂)——这个孩子就是我。

    我随婆婆的姓,大名叫任海波,小名叫落落,从此与婆婆在大山里相依为命。7岁时,我在镇小学上一年级,经常受到大孩子的欺负和嘲笑,没几天就辍学了。

    1999年的深秋,解海龙叔叔来到南漳县峡口镇采风,当时我正在田里放牛,并不知道他脖子上挂的是照相机,只是看他对着我“咔嚓、咔嚓”地按个不停。后来,我的照片登上了报纸,解叔叔还带着我去孝感市人民医院做了手术。一周之后拆线,婆婆拿出镜子,我第一次看到了自己的模样。

    第二年春天,我和婆婆坐飞机去北京人民大会堂看摄影展览。那天,看展览的人很多,一个高个子的外国老爷爷把我从人群中拉出来合影,后来我才知道,他是美国前总统老布什。

    那些年,很多人都向我伸出援助之手。2011年,我到北京上大学专科,毕业后到广东打工,其间多次给大凉山的孩子们捐款,累计6000多元。将来有条件了,我会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放羊的大学生高慧媛

    2011年7月,爸爸长年在外打工,妈妈一人培养我和哥哥两个大学生。上过高中的妈妈一直嘱咐我,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为了偿还助学贷款,暑假时我和妈妈一起干农活。放羊时,我遇到了解海龙叔叔一行人,了解我家的情况后,几位爱心人士愿意帮助我渡过难关。 

    2014年,我从内蒙古科技大学毕业,现在成了一名人民教师。希望工程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大山里走出的博士后范明珠

    我1984年出生于大别山腹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里的大多数家庭还在温饱线上挣扎。在这种环境中,上学就是为了不成为文盲,我也不例外。

    1996年春天的一个下午,几位记者来我就读的小学回访。课间,记者们问起我们的理想,有的孩子说长大了想当科学家,有的说想当解放军。我想起爸爸妈妈的艰辛,眼泪吧嗒吧嗒往下掉:“我爸妈都生病,家里生活过不下去,没钱让我再继续上学……我想当一个医生,将来好给我爸妈治病……叔叔,念完这学期,我就不来上课了,我要在家帮爸爸妈妈干活儿……”

    几个月之后,老师拿给我一期《中国青年报》,上面刊载了我们几个孩子的故事。那一刻我意识到,远在千里之外,有很多热心人挂念着我们。之后学校收到了一些捐款,并用捐款免了我的一些杂费。

    在此之后,我时刻提醒自己,不能让那些关心我的人失望。这个看似简单的信念,却像一盏明灯一直在小小的我心里亮着。高中毕业后,我考上了南京农业大学,之后被保送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我来到美国进行博士后研究,取得了不错的科研成果,也有了一双可爱的儿女、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转眼我来美国已经6年,近期将回国工作,用自己的所学所长回报社会,并计划更多地参与到“希望工程”相关的公益活动中去,兑现儿时的承诺。

    (据《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