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接08版) 作为阿里首批“脱贫特派员”之一的聂星华表示,这是用一年的时间去做一件终身难忘的、有意义的事,“也希望以后能在儿子面前有个吹牛的资本,在孩子心中树立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榜样形象,希望有一天他的偶像不是奥特曼,而是我。” 不过,如何保证项目的可持续性,确保企业资源和项目能够持续带动贫困地区和群众增收,不只是贫困村最为关心的事情,也是企业必须要考虑的事情。 对此问题,王晓波也一直在思考。对他个人而言,虽然项目规定的服务期已满,但他毅然决定继续留在村里。“所有的扶贫创客至少要驻扎一年时间,但是这一年时间见不到什么产出,也不能为当地创造实际效益,就比如砂糖橘要三年才会挂果,三年后才能见到效果。所以我计划在有收益之后、在为村里带来一些改变之后再考虑离开的事情。” 为确保扶贫工作切实帮助到贫困地区,高顿教育集团内部对扶贫创客设计了严格的考核指标。据高顿教育集团董事长助理、暖锋计划发起人陈若诗介绍,在初到贫困村的前一个月,扶贫创客们需要提交至少两份帮助当地脱贫的方案以及今后一年时间的工作规划。 “对于这些方案,公司内部有一套严格的评审机制。除了公司内部人员参与,我们还有一个专门的导师团队,包括行业专业人士以及公益领域专家等。此外,我们还会要求创客对方案进行路演,以评估项目的可行性。”她说。 陈若诗告诉记者,选择首批扶贫创客门槛很高,必须是985、211重点院校毕业,且所学专业要与扶贫工作有一定相关性,此外还要有创业热情和一定的经验。在服务期满后,企业方面将从多个维度对扶贫创客的工作进行考核,“我们要看对当地的扶贫效果,包括项目创收、对脱贫攻坚指标的贡献;另外还要看当地群众和领导的满意度,我们会实地进行走访;第三,个人价值观层面的改变。” 对于承担扶贫工作的员工,陈若诗表示,集团将给予其不低于市场水平的薪资待遇,同时保证他们在一年服务期结束后有一个好的归宿。“如果他们愿意留在当地,我们也很支持。如果他们想要回来或者去其他地方,我们也会尽力安排。这些愿意奉献的员工是非常值得珍惜的。” 这些措施,都可看作是企业为保证扶贫工作的制度化和可持续化做出的顶层设计。在采访中,不少企业负责人都表达了一个相同的观点:企业投入扶贫工作的钱也是辛辛苦苦赚来的,必须保证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要看到实实在在的产出。 近几年来,在国家脱贫攻坚战略影响下,很多企业都推出了相应的扶贫举措,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这也是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现。但其中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如项目同质化、形式单一、流于表面等。 此外,各企业开展项目较为分散,且大多是各自为战,造成资源重复投入和浪费。如何充分整合各方资源、以合力推动扶贫项目的落实,对很多企业而言或许是下一阶段应考虑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