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瑞森德咨询机构合伙人 岩松/文 10月13日,第六届善行者公益徒步活动于北京居庸关长城开走。数千名队员为了公益慈善翻山越岭,不仅要挑战18小时跋涉50公里的身体极限,还要向身边的亲友、同事募集善款,以实际行动支持公益项目。 据统计,2014年-2018年,善行者共筹集善款3266万余元,22.3万余人次参与捐赠,12万余人次的儿童直接受益。取得这样的成果,善行者队员功不可没。 谁是劝募人? 如果说公益慈善是生命影响生命的事业,那么公益筹资就是改变认知、激发行动的直接体现。在人员、资金、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动员机构的支持者为机构筹资,不仅可以连接更多的资源,创造获取捐赠的机会,也能为粉丝们提供深度参与的机会和良好的体验。 那么谁适合做劝募人,劝募人又需要做什么呢? 其实对于劝募人的界定没有标准答案,我们可以从具体的案例来进一步解析。“我参加了全部五届的活动,共募捐了41万多元,为贫困地区的学校捐赠了7座爱心厨房。”这位劝募人是善行者老队员陈文泽,一家教育机构的创始人。 2014年,中国扶贫基金会发起,国内首个100公里公益徒步筹款活动——善行者。最初,不了解这个项目的时候,陈文泽只是把这个活动当成是一次极限挑战。当组委会介绍贫苦山区的孩子们在学校里吃到是夹生饭时,他决心要为孩子们筹建一所爱心厨房。后来,他去贫困山区探访,看到热乎乎饭菜和孩子们洋溢着满足感的笑容。他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劝募也更有动力。 随着经验的积累,他的劝募方法越来越娴熟。这个队伍的经验已经成为善行者活动标准案例,被多次分享给各界队员。他表示:“徒步过程,是给山区孩子公益筹款的过程,更是我们团队熔炼和凝聚的过程,对于我和许多老队员而言,它已经不只是一场公益徒步活动,而更像是一种情结,就算我们以后老了,走不动了,想想这么多年互帮互助的队友,想想得到帮助的孩子们的笑脸,我们就有力量。” 可以看出,陈文泽是一个理性和富有实干精神的人,并且对中国扶贫基金会的爱心厨房项目,非常认同。这种认可机构使命和价值观的核心支持者,是机构连接外部的桥梁,不仅捐助机构的项目,也是机构理念的倡导者、推广者。 从工作内容来看,劝募人需要根据机构需求,为自己设定合理目标,与机构共同制定行动计划,熟练使用筹款工具。 因此,只要对机构充分了解、信任,对机构的发展抱有期待,愿意借助自身的影响力为机构背书的人,都可以担当劝募工作。这个过程中,劝募人需要和机构的工作人员,保持沟通,参与机构组织的活动,并且主动提出自己的需求和想法。 另外,根据《慈善法》第三十四条,“本法所称慈善捐赠,是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基于慈善目的,自愿、无偿赠与财产的活动。”慈善捐赠具有:基于慈善目的、自愿、无偿的特点。所以,在进行劝募时,为机构(项目)无偿引入资源,也是劝募人的底线之一。 为什么是现在? 这个秋天,99公益日刚过,但是很多机构已经开始进入了“佛系”状态,疏于和支持者的沟通。而有些支持者也认为自己完成了夙愿,尽到了义务。如果这时不能加深支持者对机构的认知,不能再次激发劝募人的热情,机构将会淡出人们的视线,关系逐渐疏离。 另外,临近年底,机构需要未雨绸缪,为来年的筹资做准备。元旦、春节也是开展筹资的好时机。 2015年免费午餐“抢节饭”活动。从春节前(2月12日)发起活动到元宵节3月5日活动结束,通过专属一起捐链接“送个带饭香红包”一共筹款超过110万元。其中,九成来自免费午餐志愿者的募款。 这个活动的组织和运营,由免费午餐全职工作人员及核心志愿者(劝募人)共同完成。他们分散到16个(青螺营)微信群中,通过微信朋友圈及微信群的传播渠道,以群二维码、个人邀请等方式扩充各个营的人气。劝募人担任各个营的“营长”及“政委”,负责行动动员、过程管理和激励。 各营的营长负责动员社群成员,为了贫困地区的孩子吃上热乎乎的免费午餐,将春节期间抢到的红包捐给免费午餐。在抢红包的同时鼓励用户之间的互动,营造浓郁的公益氛围。通过团队内的竞争、合作以及团队之间的排名PK,激活群友筹款行动力。 各个营筹款额设置了3万元、6万元、9万元三个关卡。完成第一轮3万元的筹款,才可以打通第二轮元的筹款通道,并被颁发“势如破竹尖兵营”称号。突破第二轮颁发“气势如虹爱心营”,突破第三轮颁发“王牌神兵营”称号。 “抢节饭”不但为免费午餐募集了过百万的资金,也吸纳了一批忠实的粉丝,让核心志愿者获得了参与感和成就感。为后续的筹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5年99公益日期间,免费午餐共获得超过10万人次捐赠,募集善款440万余元(包括腾讯公益120万元配捐) 建议有条件的机构,可以在年底举行一次表彰会。与核心支持者、劝募人当面交流,通过具有仪式感的场景,激发他她们的自豪感。表彰会上,除了公布项目成果、筹款情况,向突出贡献者颁发证书之外,还要让所有的利益相关方的代表上台发言,讲感受、提意见。同时,也可以公布组织的来年计划,并表达需要继续支持的诉求。如此,不仅能够显示支持者的重视,也可以展示组织真诚的态度和价值观。 怎么培养劝募人? 培养劝募人应该“先互动,再行动”。机构与劝募人应通过传播和推广活动加深彼此了解,建立信任。机构可以对主动参与活动、进行捐赠的支持者发出担当劝募人的邀请,共同梳理资源,然后根据机构的捐赠人定位,选择主攻方向,并制定相应的计划。 筹资官需要先思考“希望什么人,什么时间,做什么工作,为哪些人(问题)带来什么样的改变”。然后通过沟通,引导劝募人思考自己能为机构做什么、还能做什么,并为其提供方法和工具,持续进行激励。 对于迟迟没有开展行动的劝募人,应不断强调其重要性,从劝募人角度描述其工作成果可以带来的价值。在适当的时候,邀请其参与机构的重大活动,开展项目实地探访,展示机构的潜力,及时反馈其感兴趣的项目进展。条件成熟时,邀请劝募人参与机构决策。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赋予责任,激发行动。 对于已经开始行动并取得一定成果的劝募人,需要及时进行激励表彰。可以在与劝募人事先沟通的情况下,向其利益相关方展示其工作价值和项目成果。接下来,为劝募人提供更多参与机会,提出更高的期待。最终形成一个深度认同、高效行动、不断激励的闭环,为劝募人持续创造贡献更高价值的机会。 独行疾,众行远。社会组织肩负者传播公益理念、推动社会变革的使命,更多人的参与筹资,意味着更多的认同,可以带来更多改变的机会。相信更多的机构开始重视劝募人培养,并形成常态机制后,机构筹资能力也会随之提升,这也是组织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