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数字
   第03版:新闻
   第04版:新闻
   第05版:新闻
   第06版:新闻
   第07版:新闻
   第08版:封面报道
   第10版:新闻
   第11版:新闻
   第12版:专题
   第13版:专题
   第14版:专题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公益第一访谈
(上接16版)
这个秋天,培养劝募人正当时

版面目录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数字

第03版
新闻

第04版
新闻

第05版
新闻

第06版
新闻

第07版
新闻

第08版
封面报道

第10版
新闻

第11版
新闻

第12版
专题

第13版
专题

第14版
专题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公益第一访谈

新闻内容
2019年10月15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上接16版)

    敬一丹回访当年的留守儿童

    深度报道:

    保持个体深层思考的镜鉴

    《公益时报》:当下新媒体的发展很迅猛,传统媒体被碾压的发展空间愈加有限,甚至一定程度上成了碎片信息发布的集散地。作为资深的新闻媒体人,你觉得这个时代还需要深度报道吗?

    敬一丹:当然需要了。如果没有深度报道,如果我们都是停留在很浅层次的思考,时刻处于那种注意力很分散的情境中,如果人们失去了深层次思考问题的能力,那就是一种危险,是一种让人担忧的现象。但深度报道将来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传播,这是可以研究的,也是我们都要面对的。然而,今天新媒体的发展方式就只能传播那些碎片的东西吗?可不可以传播深度内容呢?其实也可以啊。比如说,我们现在不怎么看纸质杂志了,但其内容通过新媒体方式传播,它依然能够保持自己的深度,而且有着较为独特的观察角度。虽说现在很多年轻人并不看纸质的报纸了,但并不等于新媒体的内容就没有传播价值。比如说,现在《人民日报》纸质印数也就300万左右,但其新媒体用户数量要达到三四个亿,而且我注意到《人民日报》微博微信客户端传播的一些内容也很有质量,所以不是说新媒体就只能传播碎片信息,这也是媒体的今天啊。

    《公益时报》:那你觉得对于当下媒体来说,观察和发掘深度报道的难度是否也比之前大了许多?

    敬一丹:应该是这样的。在目前的媒体发展现状下,还能坚持这么做的人,就显得特别可贵,今天还能坚持埋头深耕深度报道,这样的媒体人是需要一定的职业感的。

    《感动中国》:

    慰藉亿万国人的温暖力量

    《公益时报》:今年是你主持《感动中国》的第十七个年头,是否有“感动疲劳”的时候?

    敬一丹:17年和《感动中国》相伴,对我来说是一种幸运的“遇到”,其实我挺需要它的,尽管它未必需要我。因为其他的主持人也可以主持《感动中国》。我需要它是因为,我需要信心。如果我永远是面对着早期《焦点访谈》所揭露的那些阴暗、问题以及各种麻烦,我的心情也会灰暗,也会导致我看待未来的时候未必总是有信心。但恰恰是《感动中国》这些人让我觉得,对未来是可以有信心的。好在还有他们,我始终是有这种感觉的。其实我在没退休的时候对自己就有一个检验指标:假如说我看到《焦点访谈》曝光的那些事情不再动心,不再气愤,那我就不能再从事“媒体人”这份职业了。对《感动中国》也是这样,假如说看到这些人我不再感动了,那我也就不胜任了。其实动心是一个媒体人的指标。

    《公益时报》:良知。

    敬一丹:对,你会动心,你才会有特别合适的一种表达。应该说《焦点访谈》和《感动中国》是两极,一边很冷,一边很暖,我恰好是幸运地遇到了这两个节目,它使我达到了一种平衡。其实它们中的哪一个都并非社会的全部——那些舆论监督节目不是生活的全部,而是生活的一面;《感动中国》也不是芸芸众生中的全部,他们是那些最暖的、最让我们有信心的人。当你了解了这两面以后,再加上日常,这就比较接近生活的真实。就不至于很极端地每天抱怨激愤,也不至于说看到《感动中国》的那些人们,就觉得生活是理想和完美的。这些都会给予我一种持久的力量,我觉得平衡的才是持久的。

    为什么那么多人在每年的早春时节期待看到《感动中国》这档节目?也许他们这一年来心里积累了各种情绪,经历了不少困难和挫折,当他们看到这些令人温暖的人和事的时候,心里还是会动一下吧。它当然也不会改变生活的全部,但我相信,这种情感潜移默化也是一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