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本报记者 王勇 近日,博鳌亚洲论坛在北京发布的《亚洲减贫报告》。《报告》显示,按照每人每天1.9美元的贫困线标准,亚洲国家目前的极端贫困发生率大幅降低,总体消除了绝对贫困,且趋势向好。 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第1项提出,到2030年,在全球范围内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亚洲国家也不例外,均希望在2030年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包括消除极端贫困。 《报告》指出,亚洲国家在1990-2015年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过程中实现了绝对贫困人口减半的目标,到目前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趋势,但是,亚洲国家在减贫领域也出现了分化,且贫困集中的现象明显,大量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几个国家。因而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分目标——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尚存在挑战。 发展与减贫不均衡主要表现在增长不均衡与分配不均衡两个方面。 在经济增长方面,有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超过7%的国家,也有负增长的国家,各国的情况差异很大,出现明显的国家之间发展的不均衡势态。 在收入分配方面,基尼系数反映了一个国家内部的收入分配不平等,在国家之间,由于亚洲次区域差异甚至同一次区域之间的资源禀赋、治理效果各不相同,因而国家之间存在的生产效率的差异,从而也导致收入差异也较大。 亚洲国家的基尼系数从0.29到0.51不等。亚洲国家之间的收入差异与非洲国家比较,性质不同。亚洲国家主要是在发展中形成的不平等,而非洲国家主要是不发达导致的不平等。这是亚洲贫困的又一个明显特征。 在亚洲国家减贫面临的挑战方面,《报告》重点梳理出了包括与经济增长和减贫直接相关的就业、与人类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的食物短缺以及基础设施与服务的提供三个方面。 联合国秘书长2019年报告中指出“青年失业的可能性是成年人的三倍”,高失业率是危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未来减贫的一大障碍,可以预见高失业率的国家其青年人的失业率可能更高,对这些国家减贫将构成直接挑战。 在粮食安全方面,各国营养不足人口的规模显示出与贫困人口在国家间分布类似的情形, 营养不足人口也显示出了高度集中的特征。目前亚洲营养不足人口约为5.26亿人,主要分布在营养不足人口超过1000万人的11个国家,总人口4.84亿人,占总数的91.84%,其余4300万人分布在其它(有数据的)32个国家。其中印度与中国这两个人口大国占营养不足人口的62%。 粮食短缺国家除了内部因素以外,外部因素也有重要影响,除了战争与冲突以外,那些气候安全脆弱国家不得不面对更加严峻的挑战。 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短缺主要表现在教育和医疗资源在城乡之间供给的不均衡、初中教育完成率以及通电人口比例和城市用自来水人口的比例来衡量。那些基础设施落后以及社会服务供给短缺的国家将在进一步减贫方面面临严峻挑战。 |